7.3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3重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资源简介

7.3重力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重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力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学习二力平衡、压强、功的基础。重力知识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有接触,并不陌生,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情分析: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重力的概念在力学中十分重要;加上学生对质量越大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越大已有生活体验等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能比较容易接受知识。在学生定性认识的基础上,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测:重力的大小跟质量可能有关,知道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知道重力的方向、作用点,以及重力的由来。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会根据G-m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找到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4.了解重力的由来。
教学重点: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会利用公式G=mg计算重力。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观看奔腾的黄河、倾泻而下的瀑布、空投的救灾物资、体育比赛掷铁饼等与重力有关的画面。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这些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
1、自主探究,完成预习:
学生仔细阅读教材9页—12页,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完教材,交流思考:
重力
让学生观看和重力有关的现象(课件:①苹果下落 ②雨中漫步),然后动手体验重力(上抛橡皮擦最终落回地面)。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上升的直升机、烟囱里冒出的烟、放飞的风筝都是向上运动。它们是否受重力的作用?地球附近有没有不受到重力作用的物体?
总结: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物重,用符号G表示。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如果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场景?
重力是一个力,必然有三要素,下面我们一一来分析。
3、重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三要素。
体验:让学生手拿质量不同的钩码,体验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猜想。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如何测量重力大小?
提醒注意观察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联系数学知识分析,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坐标轴上的两个量是正比例函数,两个量成正比。
写出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给出例题。
4、重力的方向
活动:(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演示:(1)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2)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归纳: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思考: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思考: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
5、重心
问题:木棒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有许多作用点,作用点到底怎么确定呢?
我们认为重力就作用在这个支点的位置,把许多个作用点等效为一点,这一点就是物体的重心。
1、怎样找物体的重心?
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其他物体找重心,可以采用悬挂法。
2、为什么不倒翁永远不倒?
——重心越低越稳定
3、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
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
6、重力的由来
活动: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按课本所示的图做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讲述:我们知道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就像橡皮绕着你的手旋转一样,也是因为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课堂检测:
教材P12动手动脑学物理2、3、4、5
板书设计:
7.3重力
1.重力:
(1)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特点: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上的物体。
2.重力的大小:
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3.重力的方向: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应用:铅垂线,水平仪。
重力的作用点:
重力在物体上的等效作用点;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
5.重力的由来:
宇宙间的一切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尘埃,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布置作业:
优化设计P12能力提升:1、2、3、4(必做)
探究创新:5(选做)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每个知识点都有演示实验或者学生体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究,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在研究重力大小问题时,可以在探究过程的引导上给学生更大空间,进行有效调控,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其他猜想;另外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对困难学生关注不够,特别是实验环节,个别同学没有完成,如果时间充足,应该让小组之间加强交流合作,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