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混乱(hùn) 掺和(cān) 缥缈(miǎo) 鸿鹄(hú)
B.尽管(jǐn) 唾沫(tuò) 坚劲(jìng) 蝎子(xiē)
C.初旬(xún) 脱缰(jiāng) 嚼着(jué) 憎恶 (wù)
D.榛子(zēn) 野蛮(mán) 抽噎(yē) 鄙夷(bǐ)
2.下面各项中不能用来表现人物内心感受的一项是(  )
A.我感觉周围的光线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
B.溪水哗啦啦地流淌着,好像在唱一首动听的歌。
C.太阳轻轻悄悄地挪移着,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D.一只翠鸟从柳树间飞出,掠过水面往另一个树丛去了。
3.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A.同学们的热情,我热泪盈眶
B.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C.不但他好好学习,还帮助其他同学
D.今天终于答应了
4.“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这个句子是(  )
A.疑问句 B.反问句 C.设问句 D.陈述句
5.下面的词语搭配中不合适的是(  )
A.心情惆怅 B.心情沉郁 C.心情愉悦 D.心情绽开
6.下面对《那个星期天》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不是表现童年的无知,而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
B.本文以“我”的口吻叙述故事,亲切自然,清楚地表明了“我”是文章的主人公
C.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主要得益于心理描写。文中如“焦急又兴奋”之类的直接描写并不多,更多的是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D.“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惊惶,大都是通过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来表现的,让读者感同身受。
7.下列句子中“徘徊”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B.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C.他独自在校门口徘徊,似乎在等什么人。
D.我在歧路徘徊时,幸亏老师及时给我指点人生的方向。
二.填空题(共6小题)
8.读拼音,写词语。
kōng xū     pái huái     yǐ xué     tíng dùn     huàng dòng    
chóu chàng     jīng huáng     yī wēi     wǎn huí     xiāo shì    
9.辨字组词。
蒸     挪    
丞     哪    
裸     排    
课     徘    
10.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虽然……但是……
不是……而是……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1)   时间一去不复返,   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
(2)时间    来去匆匆,   一去不复返。
(3)   过了今天总有明天,   再不会有今天了。
11.选出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
A.解释说明
B.意思转换
C.语音的停顿
D.引出下文
E.声音延长
(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1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过的解释有:①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②超出;③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④次,回,遍;⑤错误。
(1)小明犯了错,被学校记过处理。    
(2)爸爸已经把文件看了几过儿。    
(3)老师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像过电影一样理了一遍。    
(4)对于这次比赛的输赢,他真是过度紧张了。    
(5)我和妈妈要坐船过河到姥姥家去。    
13.填空。
(1)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默默时,便从    前过去。
(2)过去的日子如    ,被微风吹散了,如    ,被初阳    了。
(3)太阳他有脚啊,   ,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4)请写出一句珍惜时间的名言:   。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14.按要求写句子。
(1)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改成陈述句)
   。
(2)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改成陈述句)
   。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运用相同修辞仿写句子)
   。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5.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选自《那个星期天》)
(1)这段话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在文段中用横线划出来。
(2)作者为了写出这个意思,他列举了   、   、   、   四个事例,将等待中的   情感融入这些具体事例中。
(3)这些事例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
(4)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   修辞手法,写出了我   的心情。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童年河(节选)
赵丽宏
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②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
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
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不想离开亲婆。
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
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
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
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
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
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你就要上学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
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
“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
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内容。   。
(2)对第③段中画“ ”的句子 理解错误的是   。
A.这是一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
B.这段话写出了雪弟将要去上海,心里很开心,所以看到什么都喜欢。
C.这段话写出了雪弟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之情。
(3)对第⑨段中画“ ”的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
A.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
B.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们与雪弟依依惜别的情形。
C.这句话写出了小伙伴们十分羡慕雪弟,也想与他一起到上海去。
(4)乡下生活留给雪弟怎样的童年记忆?   。
A.贫穷、落后。B.惬意、自然。C.陌生、冷清。
(5)第⑥段提到“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联系上下文,说说雪弟为什么“鼻子发酸”。
   。
(6)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内容上:   。
结构上:   。
五.习作(共1小题)
17.成长过程中,很多事情使你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如难受、开心、紧张或愧疚等等,请你从中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写一写。题目自拟,500字左右。
第三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解答】A.有误,“掺”应读chān。
B.正确。
C.有误,“嚼”应读jiáo.嚼:jiáo上下牙齿磨碎食物:细~慢咽。肉没有烧熟,~不烂。咬文~字。 jué义同“嚼”(jiáo),用于某些复合词和成语:咀~.过屠门而大~.故为“jiáo”。
D.有误,“榛”应读zhēn。
故选:B。
2.【解答】A、C两句出自课文《那个星期天》,这两句中通过对自己周围景色、时间变化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失望、无奈的心情。
B.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溪水赋予人的特点“唱歌”,写出人物快乐的心情。
D.这是对翠鸟动物的描写,表现了翠鸟机敏、灵活的特点,不能用来表现人物内心感受。
故选:D。
3.【解答】A.有误,成分残缺,应添加“使”。
B.正确。
C.有误,词序错误,应为“他不但”。
D.有误,缺少主语,应添加“他”。
故选:B。
4.【解答】“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这句话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的设问句式。
故选:C。
5.【解答】A、B、C正确。
D.有误,“心情”和“绽开”不搭配。
故选:D。
6.【解答】A、C、D正确。
B.有误,本文以“我”的口吻叙述故事,亲切自然,清楚地表明了母亲是文章的主人公。
故选B。
7.【解答】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A、B、C句子中的“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D.句子中的“徘徊”比喻犹疑不决。
故选:D。
二.填空题(共6小题)
8.【解答】故答案为:
空虚 徘徊 蚁穴 停顿 晃动
惆怅 惊惶 依偎 挽回 消逝
9.【解答】故答案为:
蒸发 挪动
丞相 哪里
裸露 排列
上课 徘徊
10.【解答】(1)“时间一去不复返”与“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之间是因果关系,故用“因为……所以……”连接。
(2)“时间来去匆匆”与“一去不复返”之间是递进关系,故用“不但……而且……”连接。
(3)“过了今天总有明天”与“再不会有今天了”之间是转折关系,故用“虽然……但是……”连接。
故答案为:
(1)因为 所以;
(2)不但 而且;
(3)虽然 但是。
11.【解答】(1)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的解释说明。
(2)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是引出下文。
故答案为:
(1)A;
(2)D。
12.【解答】(1)记过:记录过失,给予过失者的一种处分。因此“过”的意思是:错误,故选⑤;
(2)看了几过儿:看了几遍。因此“过”的意思是:次,回,遍,故选④;
(3)“像过电影一样”中“过”的意思是: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故选③;
(4)过度:超过适当的限度。因此“过”的意思是:超出,故选②;
(5)过河:渡过河流之意。因此“过”的意思是: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故选①。
故答案为:
(1)⑤;
(2)④;
(3)③;
(4)②;
(5)①。
13.【解答】(1)选自《匆匆》。
(2)选自《匆匆》。
(3)选自《匆匆》。
(4)出自毛泽东的《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故答案为:
(1)水盆里 饭碗里 凝然的双眼;
(2)轻烟 薄雾 蒸融;
(3)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4)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14.【解答】(1)改陈述句,把“何曾”改为“不曾”,去掉“呢”,变问号为句号。
(2)改陈述句,把“为什么偏要”改成“不能”,去掉“呢”,变问号为句号
(3)句子仿写,运用排比句式仿写句子即可。
故答案为:
(1)我不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
(2)不能白白走这一遭。
(3)玩电脑游戏的时候,日子从键盘间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旁过去;聊天时,日子从那张着的嘴边过去。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5.【解答】(1)考查了文段内容的概括。结合语段内容可知,本段主要写了这段时光不好挨。
(2)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可知答案。
(3)考查了内容的理解。结合文段内容可知,这些事例不能调换顺序,因为从这些事例中对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我焦急兴奋慢慢变得无聊与孤独的心情变化。
(4)考查了修辞的运用与理解。“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此句“想象……想象……想象……想象……”句式相同,结构相似,构成一组排比句。写出了我无聊孤独的心情。
故答案为:
(1)这段时光不好挨;
(2)跳房子 看云彩走 拨弄蚁穴 翻看画报 焦急与兴奋;
(3)不能;因为从这些事例中对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我焦急兴奋慢慢变得无聊与孤独的心情变化。
(4)排比 无聊孤独。
16.【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语段的内容,概括内容时要先判断人物,这段讲述的是“雪弟”的事情;然后找中心事件,特别是能够表现人物、体现中心思想的特定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归纳即可。本段讲述的是:父亲去接住在亲婆家的雪弟,雪弟舍不得离开,最后在亲婆的劝说下,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乡去上海上学。
(2)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会有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某种气氛,引出下文的某个情节,表现人物某种心情的作用。此处是景物描写,描写了乡下老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雪弟对老家的喜爱,留恋之情。故B不对。
(3)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细读这个句子可知,把“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这是比喻的修辞方法。结合此处语境可知,这个比喻句表现了小伙伴们来跟雪弟挥手告别时的情态,表现了小伙伴们依依不舍的情形。故选C。
(4)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乡下生活留给雪弟惬意、自然的童年记忆。
(5)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句子可知,因为他要去上海,就剩下亲婆孤独一人,但是亲婆为了让他去上学,还是劝他离开,想到这里雪弟鼻子发酸。
(6)本题考查文章末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关键要熟记文章末段的作用一般有哪些,再从两个方面去分别作答。本段从全文来看,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这是雪弟的心声,深化主旨,强烈抒发雪弟对老家的依恋不舍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故答案为:
(1)父亲去接住在亲婆家的雪弟,雪弟舍不得离开,最后在亲婆的劝说下,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乡去上海上学;
(2)B;
(3)C;
(4)B;
(5)因为他要去上海,就剩下亲婆孤独一人,但是亲婆为了让他去上学,还是劝他离开,想到这里雪弟鼻子发酸;
(6)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对亲婆、对玩伴的依恋不舍,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五.习作(共1小题)
17.【解答】范文:
师生情
我们的班主任韩老师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时时刻刻关心着我们。
记得那是初秋的一天早晨,天刚刚亮,我感到一阵阵的难受,头昏昏沉沉的,在床上辗转反侧。实在睡不着了,只好穿衣起床,头重脚轻、无精打采地来到学校。
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老师像往常一样夹着书本平稳地走进教室,用她那慈祥的目光扫视着全班同学,目光在我的脸上停了一会,就开始上课了。
不多时,我的胃里一阵阵翻滚,直往上涌,真想吐,脸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老师发现了我的异样,关切地问:“晓迪,你不舒服?”为了不影响同学们上课,我尽力装出没事的样子,使劲摇摇头。老师用疑惑的目光望了望我,又接着讲课。
猛然,我觉着有许多东西涌上了喉咙,我再也忍不住了,“哇”地吐了一地。顿时,一股难闻的气味把周围的同学熏得纷纷捂住了鼻子。韩老师急忙把书放下,疾步走到我跟前,一手轻轻地为我拍着后背,一手抚摸着我的额头,脸上露出焦急的神情。待我稍稍感到舒服些了,韩老师又到办公室倒了一杯热水递给我。我喝了几口开水,觉得心里好受多了。
韩老师关心地说:“晓迪,你到卫生室去看一看,顺便回家休息一下,落下的功课我会抽空给你补上的。”老师又担心地问:“自己能走吗?”“能走。”我听完韩老师的话,透过模糊的视线,看见的是韩老师正在注视我的那双焦虑的眼睛。韩老师用自己的手绢为我擦干脸,然后让一个同学扶着我回去看病。她一直跟着我们送出门口。我走过楼道拐弯,回头望了望,只见老师双手拿着杯子,关切地望着我,我默默地望着老师,有气无力地说:“老师你放心吧,我会照顾自己的,你回去吧,全班的同学在等着你呢。”
我病好回到学校,听同学们说,那天我走后,老师怕影响同学们学习,忍着酸臭把我吐的秽物扫了出去,继续给同学们上课。我听了,一股暖流传遍全身:韩老师﹣﹣我们心目中的好老师,你不是母亲胜似母亲,我怎能不感激你呢?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