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说课稿一、说教材宏观分析:本框题处于高中政治必修三的第三单元,必修三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主线,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政治素养与法治素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式;因此本单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重要环节,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单元。中观分析:本框题处于第三单元的第七课,第三单元共三课内容,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讲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全民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讲述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则讲述了全民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通过三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全民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明确在总目标统领下的重点任务,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因此本框体所在的第七课是第三单元的逻辑起点,起到了理论奠基的重要作用。微观分析:本框题是第七课的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简要回顾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阐述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从而增强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和我国法治建设的认同感,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二、说教学目标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明确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资源,理解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2、明确法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懂得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分析生活中的案例3、简述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明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坚定中特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说学情知识储备:所授学生为高一下的学生,学生在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中学习了法不可违,预防犯罪和善用法律的内容,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中学习了基本的法律知识。还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中学习了追求民主价值和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容。再加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上网和社会宣传中都有接触一定的法律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生经过高一上的锻炼,探究能力、辨析能力、合作能力等都有所增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议题式教学法,并设计一些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锻炼中增强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天然地具有情感上的认同感,但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同,需要不断深入的学习,加深理解和认同感。四、说教学重难点难点: 法的本质;重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五、说教学过程主议题:依法治国为什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分议题一:追本溯源,观兴衰之变播放视频,梳理中华法系的产生,发展的时间脉络1、中华法系的发展春秋战国:开始制定成文法;西汉强调礼法结合;唐朝《唐律疏议》形成了完备的封建法典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强调法律和伦理道德的统一。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文明。思考:封建制的中国是法治国家吗?古代社会:人治(法律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近代以来:法治代替了人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区分法治和法制法制 法治法律制度的简称,主要指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 法治: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相对于“人治”而言,除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之外,还包括动态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守法等活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2、中华法系的衰落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从中华法系的兴衰过程,有何启示?启示:一国的法治,应符合本国历史和国情。议题二:救亡图存,寻真理之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法的本质时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是如何理解法的产生、法的本质、法的决定性因素?1.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内容①法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②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③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思考:在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专利法、网络信息安全法等等,会出现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吗?在大工业时代之前的社会,会制定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环境法吗?2. 法的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注意:1.原始社会中没有形成法律。2.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3. 法的基本特征特征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①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③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特征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特征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特征4: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议题三:成就显著,扬远航之帆1.影响法治建设的因素(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展示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思考如何理解我国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的一场革命?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六、说板书设计七、说反思《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本课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优缺点:优点:课程体系完备,逻辑清晰。采用议题式教学,以追本溯源,观兴衰之变;救亡图存,寻真理之光;成就显著,扬远航之帆为议题,论述依法治国为什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教学重点放在了马克思主义法的理论,运用实际的例子讲解比较空泛的知识点,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为了实现议题式教学,打乱了课本内容,学生在记录笔记时存在一定困难;本课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接受起来存在困难,教师应注意讲解的速度不能过快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消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