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导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阿Q正传》导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阿Q正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鲁迅及他的文学风格。
2.抓住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对重要语句或段落进行深度解读,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4.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见《金牌学案》P52—53
【知识链接】
畸形社会中的畸形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目。
【情境任务】
你是一位心理咨询师。这一天,咨询室走进一个来访者。请你根据以下心理诊断流程 ,对阿Q做心理诊断。
初诊接诊,收集人物资料,定位来访者身份形象。
初步总结:阿Q是一个阿Q是一个(无名无姓,无家无根)地位低下、(没有家人,大龄未婚)无依无靠、(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 )贫困的雇农形象。
初步诊断,分析生平事迹,评估来访者性格特征。
课文里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找出来,并说说阿Q每次动手打人或被人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五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刻画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
阿Q性格分析(围绕“阿Q挨打”铺开去)
事迹、事件 行为表现 性格特点
被闲人嘲笑癞疮疤、被打 “总算被儿子打了……”自认“虫豸”、“第一个……”、心满意足 自欺欺人、自轻自贱
赌钱时,乱中被抢、被打 忽忽不乐、连打自己两个嘴巴心满意足、得胜躺下 自我安慰、自我麻醉
被赵太爷打 得意、得意了许多年 人格扭曲、荒唐可笑
与王胡发生冲突 奚落王胡反被打、“君子动口不动手”、无可适从 争强好胜、畏强凌弱
被“假洋鬼子”用黄漆棍打 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我说他”、感到轻松、忘却了这份耻辱 怯懦狡猾、麻木健忘 奴性十足
对小尼姑动手动脚 更轻松,飘飘然似乎要飞去了,十分得意的笑 哗众取宠、欺软怕硬
3.病因诊断,根据生活环境,探讨来访者性格成因。
(1)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2)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3)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思考探究】现实意义
(阅读课文《阿Q正传(节选)》,找出阿Q“精神胜利法”的主要表现,在教材空白处作旁批。)
创作于1921年的《阿Q正传》,至今已100岁,有人说“事实已经很明显地放在眼前,我们能不能说阿Q的时代是万古常新呢?我们愿意很坚决地说,《阿Q正传》着实有它的好处,有它本身的地位,然而它没有代表现代的可能,阿Q时代是早已死去了”,也有人说阿Q始终活着,那么,阿Q是否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呢?
阿Q和其“精神胜利法”因其丰富的内涵,已经超越时代,成为一种人类精神的共同写照,既要认识国民精神的愚昧落后,也要超越时代认识其普遍性。自我麻醉不同于自我安慰,自我安慰也不同于自甘堕落,“精神胜利法”是不思进取的自欺欺人,不同于奋斗中面对困境,挫折的自我调适。我们要以入世的精神做事,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不甘人后也不自轻自贱,自欺欺人。
“阿Q”形象之独特和典型。
(1)“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几乎到处应用这两个字。在接触灰色的人物的时候,或听得了他们的什么‘故事’的时候,《阿Q正传》里的片段的图画,便浮现在脑前了。我们不断地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沈雁冰)》
(2)“作为光辉的典型人物,他(阿Q将和哈姆雷特、唐·吉诃德等不朽的名字一样万古不朽。阿Q,是一个卑微渺小的人物,但却是一个巨大的名字。我不说‘伟大’而说‘巨大’,是因为这个小人物的确称不上伟大,但这个名字的历史的和美学的涵容量却真是巨大得无比,我想不出世界任何一个文学人物能有阿Q那样巨大的概括性,把几亿人都涵盖进去。几乎每个中国人,你,我,他,都有阿Q的灵魂的因子。别的民族的人群中,也常见阿Q的影子或一枝一节,人性不能不相通。”(何满子)
【课后练习】
阿Q正传(节选第七章)
鲁迅革命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出去时将近黎明,却很有几个看见的了。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
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说那不过是几口破衣箱,举人老爷想来寄存的,却已被赵太爷回复转去。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况且邹七嫂又和赵家是邻居,见闻较为切近,所以大概该是伊对的。
然而谣言很旺盛,说举人老爷虽然似乎没有亲到,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现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
“造反了!造反了!”
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得得,锵锵!
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
悔不该,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
“得得,……”
“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
“锵锵,”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以为是一句别的话,与己无干,只是唱。“得,锵,锵令锵,锵!”
“老Q。”
“悔不该……”
“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
阿Q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
“老Q, ……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
“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
“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
“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阿Q说着自去了。
大家都怃然,没有话。赵太爷父子回家,晚上商量到点灯。赵白眼回家,便从腰间扯下褡裢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
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他也仍然肚饿,他想着,想不起什么来;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门,一只狗在里面叫。他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候,才听得有人来开门。
阿Q连忙捏好砖头,摆开马步,准备和黑狗来开战。但庵门只开了一条缝,并无黑狗从中冲出,望进去只有一个老尼姑。
“你又来什么事?”伊大吃一惊的说。
“革命了……你知道? ……”阿Q说得很含胡。
“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
“什么? ……”阿Q诧异了。
“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
“谁? ……”阿Q更其诧异了。
“那秀才和洋鬼子!”
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的关了门,阿Q再推时,牢不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
那还是上午的事。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检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
这事阿Q后来才知道。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他又退一步想道:
“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摇动”“慌张”“惊惧”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出“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之后未庄人对于革命的恐惧。
B.“老Q”“Q哥”等称呼,和管祠的老头子“意外地和气”,让阿Q获得了“革命”中的极大的心理满足感。
C.假洋鬼子与赵秀才去尼姑庵革命,砸龙牌,打尼姑,偷走宜德炉,表现出二人对革命的投机。
D.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收获满满的美梦睡过去了,醒来后为自己的过失懊恼不已。
2、本文的标题是“革命”,从文中看,阿Q对“革命”有怎样的错误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本文及《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两章,分析阿Q这一形象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4、请你仿照例句,结合小说《阿Q正传》,为鲁迅写一段话,表现其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要求:语言流畅,有一定的文采,不少于40个字。
示例:汤显祖:一部《牡丹亭》,一首青春的赞歌,一曲真情的颂歌。你彰显人性,反对束缚,你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曲作家,美的守护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为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改动词语)
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
阿Q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D.“醒来后为自己的过失懊恼不已”错误,文中“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可见,他认为革命党不来招呼他也是有过失的。故选D。
2、答案:①革命意识:革命便是造反,参与革命便是投降革命。②革命对象:为难和欺负过自己的人,特别是小D和王胡。③革命目的: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④革命行动方式:盘辫子,穿着白盔白甲,拿着板刀等武器,大声嚷“造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根据“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可知,他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参与革命便是投降革命,革命意识是错误的。根据“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可知,他革的是为难和欺负过自己的人的命,特别是小D和王胡,革命对象是错误的。根据“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可知,革命目的是为了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造反了!造反了’”可知,革命行动方式错误。
3、答案:(1)形象:①阿Q善于运用“精神胜利法”,表现在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硬和对敌人善于健忘几个方面;②他有革命的愿望,但对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2)目的:①反映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要画出这样国民的魂灵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②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和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人物形象:本文中“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他有革命的愿望,但是他认为革命便是造反,革命是为了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对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优胜记略》中“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续优胜记略》中赵太爷打他嘴巴,他说“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爬起身,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这时候,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可见,阿Q善于运用“精神胜利法”,表现在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硬等方面。目的: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愚昧、软弱、自私、虚荣、狂妄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4、答案:鲁迅:一部《阿Q正传》,一曲灵魂的哀歌,一段混乱的岁月。你反思人性,重塑国魂,你是世所公认的杰出的文学巨匠,思想的火炬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仿照例句,结合小说《阿Q正传》,为鲁迅写一段话,表现其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题干中已经明确了作家,是写“鲁迅”,考生要选择鲁迅和其作品《阿Q正传》进行拟写。然后分析所给的例句,“《牡丹亭》,一部跨越生死的爱情传奇,一部浪漫绮丽的昆剧经典;你彰显人性,反对束缚,你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剧作家”,例句先对作品做出评价,评价作品的意义,然后对作家做出评价,肯定其在文学上的成就,考生可以模仿这种方式来评价其他作家和他的某一部作品。
5、答案:(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的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的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解析:首先要从三个短句中选取一个作为新句子的主干,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其他两句作为修饰成分加入新句,可适当采用代词衔接,但不能遗漏信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