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1 我们的情感世界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1 我们的情感世界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 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下册
《 5.1 我们的情感世界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班级 日期
本框所属单元 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本框所属课程 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
教材分析 本框内容立足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关注自己的情感世界,并通过对情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体会情感生活的重要性。其中,“丰富的情感”一目既有体验学习,也有认知学习,引导学生从感受情感的丰富性出发,了解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认识情感的复杂性;“情感的作用”一目帮助学生认识到情感对于自身生命成长的重要价值,引导学生自觉关注自身的情感发展。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知识情感与情绪的关系;情感的作用 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情感问题 责任意识:保持健康、积极、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情感的作用
难点 情感与情绪的关系
学情依据 第一框“我们的情感世界”,立足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关注自己的情感世界,并通过对情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体会情感生活的重要性。其中,“丰富的情感”一目既有体验学习,也有认知学习,引导学生从感受情感的丰富性出发,了解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认识情感的复杂性;“情感的作用”一目帮助学生认识到情感对于自身生命成长的重要价值,引导学生自觉关注自身的情感发展。
教师准备 一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准备。鉴于情感方面的内容属于比较新的内容,在授课前,教师应针对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中有关情感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情感与情绪的联系与区别、情感的类别、情感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等方面,做充分的理论准备。教师可以阅读《情绪心理学》(孟昭兰主编)、《情感教育论纲》(朱小蔓著)、《情感德育论》(朱小蔓著)等。 二是学情方面的准备。教师课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初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基本的情感经验和情感需求,以及班级中学生之间由于家庭、学校、班级生活经历的差异而导致的个体情感经验的差异,等等。
学生准备 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在前一课情绪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读本课教材内容,感知情感与情绪的联系与区别,带着问题开启本课的学习。
教学建议 在实施第一框“我们的情感世界”的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此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及情感的作用。鉴于有的学生不愿意将情感体验分享出来,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写”的形式代替“说”的形式,要尊重学生的意愿,给予愿意分享的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对于不愿意分享的学生也不勉强。 另外,针对教材中提到的正义感,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热门事件让学生讨论:以“爱国”的名义砸某进口系列汽车和围攻某品牌店铺、超市等行为是不是正义的体现?在充分讨论中帮助学生明晰什么样的正义感是我们提倡的,什么样的行为不是正义的体现。 在“情感的作用”一目中,教师可不局限于教材,在能够体现教材知识点“情感驱使我们做出行动”“情感有助于我们探索未知”和“情感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体现”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多让学生谈亲身体会。例如:我对某人或某物的情感的变化,驱使我做出了怎样的行动;我在某一领域的爱好,促使我深入探索,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在这一情感驱使下,我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另外,还可以双向运用教材中的“我对妈妈的情感”:一个角度从“我”出发,感受与妈妈情感发生的变化;另一个角度从“妈妈”出发,可让学生课前或课后回家采访妈妈,看看妈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所付出的情感有何变化,以此加深学生对于“情感是生命成长的体现”的理解。
↓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的“情”通常指情感。“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里的“爱”也是一种情感。让我们一起在品味情感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基于第四课聚焦的“情绪”,引言明确了“情”通常也指“情感”,聚焦到“情感”主题。
第一节 · 丰富的情感 展示第一节标题:丰富的情感 体验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
【运用你的经验】 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写下自己的情感体验。你可以联想以往发生或自己亲历过的某件事,从事件中体验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反观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且在小组内分享与讨论。 操作建议 1.写下情感体验。教师让学生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写下自己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以往发生或自己亲历过的某件事,从事件中体验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2.分享真情实感。教师组织学生分享真情实感,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认知,也需要在必要的地方作出价值引导,例如,对于自然的敬畏、尊重、爱护,对于祖国的热爱等。 3.反观觉察。教师提示学生反观自己的情感体验,觉察自己的情感状态。 注意事项 一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要适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注意引导他们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情感的表达,注意从长远、整体角度去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是如果有的学生过于含蓄,不愿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列出的几方面进行组内讨论,选定一人负责将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并代表本组展示。 本活动立足于学生具体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由近及远,分别从面对亲人、老师、同学、动物、家乡、自然、祖国等方面,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觉察自身的情感状态,初步体验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开启本框的学习。
展示图片:孩子与爸爸妈妈共度美好时光、同学相互陪伴、朋友相拥 每个人都有情感生活的需要 我们需要与人交往,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借助古语“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进行解读
【重点知识】情感的丰富性 情感与生命的关系 我们通过情感来体验生命、体验生活。同时,情感让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观看视频《守护着人们的光》 体会一下自己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不断扩展的生活关系,懂得生活是多样的,生活经验是不断扩展的,情感的丰富与生活的扩展相关。
【探究活动】 你有过以下情感体验吗?说一说它带给自己的感受。 展示图片:女孩保护同学 正义感(对公正的体验):当我们看到有人遭受欺辱,人们纷纷仗义执言时 教师点拨:正义感是人们推崇的一种英雄气概,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德,体现了人们崇尚正义、追求公平的美好愿望。它不仅仅体现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敢和坏人坏事做斗争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中。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救死扶伤、扶贫济困、抢险救灾等行为都是有正义感的表现。 【新闻链接】2023年3月4日,中国队17岁小将次旦玉珍在滑雪登山世锦赛女子U18组个人越野项目中轻松夺冠。这是次旦玉珍一个月内第二次在这一项目的世界大赛中加冕,她上次夺冠是在2月11日开赛的本赛季首站青年世界杯中。同时,这也是次旦玉珍本届世锦赛的个人第二金、中国队的第三金。她在第一次夺金时兴奋地对记者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有点紧张,也非常高兴。第一次拿到冠军,感谢祖国对我的培养,接下来我还会刻苦训练,为国争光。” 胜任感(对能力的体验):当我们独立完成某项任务,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赞赏时 教师点拨:胜任感是自我的价值感,是人们内在满足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己有能力胜任时,自我价值感更高,会更有效率,更愿意主动去积极的参与和创造。心理学家发现:人类有胜任的基本需要,即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应对环境的需要。它推动人们发展出应对环境条件更有效的手段,也因此提升了人类生存的概率。 【新闻链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吉列子日。阿布洛哈村曾是四川乃至全国最贫困的角落之一。吉列子日是当年村里唯一的大学生。他走出大山,又回到家乡,成了村里忙前忙后的“爬山书记”,担负起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责任。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悬崖边的路修通了。打通“脉络”的村子生机勃勃,改变的不仅是乡亲们的生活,也是整个阿布洛哈村的命运。如今他成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带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进人民大会堂。 责任感(对职责的体验):当我们承担角色、接受任务时 教师点拨: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人有了责任感,才能有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操作建议 1.阅读体验。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说一说自己身边有关正义感、胜任感、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同时说一说这些表现带给自己的感受。 2.分享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以列举具体事例的方式,分享除正义感、胜任感和责任感外的其他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本活动承接上面的正文,通过对正义感、胜任感、责任感的列举和说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觉察更加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考虑到对初中生来说,正义感、胜任感、责任感是他们获得自我同一性、促进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的情感需求,因此,教材在活动中加以列举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关注这些体验。 注意事项 对于正义感、胜任感和责任感,学生可能不太好理解,教师应该充分做好相关材料的准备,选择并设计多种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鼓励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分享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易混辨析】情绪与情感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情绪更侧重生理反应,情感更侧重内在感受,也因此习惯性地将情绪与情感通用。 一般来说,情感的产生、表现和发展都包含着较为复杂的情绪过程,无论基础性情感还是高级情感,都有其情绪基础。 例如,正义感包含着悲伤、愤怒、厌恶等情绪过程,责任感包含着兴奋、快乐、热情等情绪过程。 我们对待他人或事物的情感,伴随多次情绪反应而逐渐形成,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同时,我们在生活中的情绪表现及变化,又反过来受已有情感的制约。初中学生如果在参与集体活动中能不断获得愉快体验,就会喜欢集体活动,更热爱集体,集体的荣辱会牵动自己的喜怒哀惧;相反,如果在集体生活中总是感受到恐惧、悲伤,就会失去安全感,将自己与集体相区分甚至对立,容易变得冷漠。 那么,如何认识和把握情感与情绪的区别? 从心理学已有的共识看,情绪这一概念既用于人类也用于动物,而情感这一概念只用于人类(特别是在描述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时);情绪更多地与生理需要(如饥饿、安全等)相联系,情感则更多地与社会需要(如交往、尊重)、精神需要(如自我实现)相联系。情绪具有应激性,即由某种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因而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是短暂的、不稳定的,会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情感则隐含着社会性认知,包含一定的社会内容,尽管它可能会以明确而强烈的情绪方式表现出来,但其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并随着社会参与的增多、生活阅历的增加不断扩展、丰富和深刻。 从哲学和伦理学(道德哲学)视角看,情感不同于情绪,其实质在于:情感具有价值倾向。人的情感的具体发生过程包含情绪激活、认知评估和主观体验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其中,认知评估是基于已有的生命经验和自身的需要,有选择地反应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进而产生肯定性或否定性的主观体验。可以说,情感是在与理性的相互作用下,在社会关系的形成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一定社会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与生命的主观体验在经历中不断交互融合,形成了情感内在的价值倾向。例如,正义感虽然伴随负面情绪体验,但其内容是指向公正价值的,包含着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对人际关系处理的公平与否的认知和判断。正是如此,相对情绪而言,情感对人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持久的甚至深刻的。 基于上述认识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分情绪体验与情感体验,这是基于情感与情绪的区别,从教学角度所做的区分。情绪体验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事件或者事实的情绪体验。例如,看到或遭遇到不公平的事件时的气愤,就是生活事件本身给学生带来的愤怒的情绪体验。情感体验主要是强调对情感所指向的价值内容的体验。例如,看到或遭遇到不公平的事件时,为什么产生愤怒的情绪?其背后是对公正这一价值的认同和坚持,这是正义感的表现。教师可以发现,同一事件,在情绪体验上的处理和在情感体验上的处理是不同的,对正义感的体验是一种自觉的价值学习。
【重点知识】情感与情绪的联系和区别 情感与情绪紧密相关 情感伴随着情绪反应逐渐积累和发展。我们对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比较稳定的倾向,就可能产生某种情感 情感与情绪也有区别 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情感则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强化、逐渐积累的,相对稳定 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探究与分享: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 提问: 这些古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古诗文中,你还可以找到哪些丰富的情感表达? 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体现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悲悯情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体现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先苍生而后己的博大情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体现出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报国壮志与豪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体现为国尽忠的自豪感、坚贞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体现对爱的信任和坚守 操作建议 1.阅读释义。教师联系每首古诗词创作的背景,介绍其涵盖的情感,以此为例,让学生列举更多能表达丰富情感的古诗词。 2.创作诗词。教师组织学生列举典型事例,根据事例中的情感,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用古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创作诗词。 注意事项 一是对于教材中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含义等,教师应该充分做好相关材料准备,逐一对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表达的情感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平时语文课所学知识,体会相关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二是学生编写诗词前,教师要说明注意事项,不要针对具体人,建议以诗词的正规格式进行创作,避免出现过多有指向的打油诗,产生不良影响。 本活动旨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材所列举的古诗词,其作者年代跨度从战国到宋代,其蕴含的情感具有一定的价值引领。
【重点知识】情感的复杂性 与情绪一样,我们的情感也是复杂的 复杂性是情感丰富性的进一步延伸和体现。 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情感的分类,对情感形成更细致的认知,帮助他们体验更加细腻的情感。
第二节·情感的作用 展示第二节的标题:情感的作用 情感对于自身生命成长有重要价值 本目力求帮助学生认识到情感对于自身生命成长的重要价值,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关注自身的情感发展,这是让学生从认识走向行动的重要基础。因此,本目内容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关键
观看视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展示图片: 【重点知识】情感的作用 ① 在社会生活中,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 例如:我们需要基本的安全感、信任感;我们都渴望得到爱与关怀;我们参与社会事务离不开责任感、胜任感;等等。 情感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之一,对情感的需求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失的部分 一些初中学生在学习的繁重压力下,自身的部分情感需求被遮蔽、被忽略,如果一些重要的情感体验(比如自尊感、荣誉感等)缺失,对于初中生的道德成长来说是危险的。外部环境缺少对学生情感需求的关照和支持,将影响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悦纳。自身的内在体验对于情感需求的麻木,则容易导致道德上的冷漠。
【探究与分享】 教数学的张老师很严肃,一开始我和一些同学都怕她,可现在我觉得她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前段时间我生病在家,张老师来看我,给我补课,还给我带来她亲手煲的鸡汤。虽然我不喜欢鸡汤,但因为是张老师为我做的,我还是很开心地喝了。现在,数学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每天放学后一定先做数学作业,虽然有的题比较难,可我一点儿也不害怕,不懂就去问张老师。 提问: “我”对张老师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对“我”学数学有什么影响? 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与老师的情感交流,有哪些是对自己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操作建议 1.阅读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我”的情感变化,试着分析导致情感变化的原因以及这种情感对“我”学习数学产生的影响。 2.分享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与老师的情感交流,有哪些是对自己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时,让学生试着分析对“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理解。针对讨论中出现的学生对老师的负面情感,教师要进行正面引导,从情感人手,激励学生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注意事项 故事本身很好理解,需要学生从简短的故事中提炼出“我”对张老师情感的变化,从这种情感变化中感受“我”对学习数学的态度的变化,同时要结合自身情况,谈一谈与老师的情感关系,以及这一情感对自己学科学习的影响。 【重点知识】情感的作用 ② 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观念,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做出行动。 情感暗含一定的价值倾向,对于我们的人际交往及成长具有重要价值,有选择与定向、驱动与调节的功能。 本活动通过“我”与张老师相处中的情感变化所引起“我”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态度的变化,帮助学生感受情感对我们的观念、态度、行为的影响,体会情感对于人际交往和成长的价值。
【阅读感悟】钱学森的发言 在“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授奖仪式上,钱学森说:“我还要利用这个机会表示对我爱人蒋英同志的感激……蒋英是干什么的?她是女高音歌唱家,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的音乐艺术以及这些艺术里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要感谢我的爱人蒋英同志。”在谈到文艺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作用时,钱学森说:“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 操作建议 1.阅读体验。教师让学生阅读材料,体会钱学森这段发言所表达的观点。 2.思考交流。学生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探讨。例如,对于“艺术里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注意事项 这段材料包含着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的理智性思维方式与艺术的情感性思维方式间关系的非常深刻的认识,初中学生不一定能够达到钱学森那样的认识深度,但可以对两种思维方式及其关联形成初步认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同查找、补充钱学森在这方面更多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其观点。 【重点知识】情感的作用 ③ 情感与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相关。丰富、深刻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探索未知。 情感性思维方式是一种艺术化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世界 “阅读感悟”选取的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授奖仪式上的发言。通过阅读这则材料,旨在帮助学生体会艺术化的思维方式(也称为情感性的思维方式)对于科学探索的重要价值,从而感悟情感与想象力、创造力的关系,体会情感对于我们认识事物、探索未知的价值。
【探究与分享】我对妈妈的情感 提问 : 在这些情境中,“我”对妈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 操作建议 1.阅读情境。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讲故事,可围绕自己成长过程中与妈妈(或其他亲人)之间的情感展开。 2.分享交流。学生从故事中感受成长的不同阶段对妈妈(或其他亲人)情感发生的变化,并说一说如何理解这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3.采访妈妈。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采访妈妈(或其他亲人),了解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妈妈(或其他亲人)对自己的情感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注意事项 此活动比较容易操作,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畅谈成长过程中对妈妈(或其他亲人)的情感变化。但是,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每一个阶段对妈妈(或其他亲人)是一种什么情感,这种情感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从而看出情感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重点知识】情感的作用 ④ 情感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不断积累、发展,这正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体现。 狭隘的生活经验容易导致偏执的情感。在生活经验的不断扩展中,我们的情感才可能更加丰富、深刻,我们的情怀才可能更加宽广、博大。 本活动按照时间顺序,设置“我”的成长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我”对妈妈情感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情感是伴随我们生活不断积累发展的,是我们成长的体现。 伴随着身体机能的发展、生活圈的扩展,学生将会获得更加丰富、深刻的认知和体验,学生的情感将不断获得新质。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并促进自身的情感发展,那么,如何做呢?接下来第二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展开。
本课知识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