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青春有格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青春有格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3.2 青春有格教案
课题 青春有格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生活中感悟行己有耻,并追求止于至善。 2.体会生活中的道德约束,提升公民法治意识与规则意识。 能力目标: 1.学会发现生活中的两面性问题,并辩证的看待。 2.重视修身养性,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 知识目标: 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懂得对青春最好的证明是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重点 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难点 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小学生写字时,经常会用到田字格小字本,由这个田字格的“格”你会联想到什么?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格”,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格子本,不仅仅是为了规范我们写字的。也是对于我们的一种约束。生活中的格子无处不在,我们更要在格子内行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学生体会从小用到大的格子的作用。 运用学生的格子本,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秩序的作用。
讲授新课 一、ppt出示教学目标 学生齐读 教学目标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
二、自学指导 时间为5分钟,教师巡查课堂。 什么是行己有耻? 我们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什么是止于至善? 我们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成长的渴望 1、活动一:品味文化 (1)卢梭的《忏悔录》部分 内容,体味其中的道理。 师生共同分析品味文化。 2、活动二:联系生活 课件展示:生活中我们需要遵守哪些规则与秩序? 学生回答。 思考:如何做到“行己有耻”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做人要有自己的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说谎、欺骗是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3、活动三:案例展示。 课件展示案例:“微尘”案例。 思考:如何做到“行己有耻”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4、课件展示:案例。 案例中的青少年合伙作案,没有道德底线。从刚开始的逃课,熬夜上网,到后来的打架斗殴,偷摸别人的物品,直至最后的因为嫉妒心理引起的杀人。这一系列变故导致他们的人生彻底被颠覆。 思考:如何做到“行己有耻”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要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5、播放视频:青少年沉迷网络,最终酿成大祸。 思考:上述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讲述:生活中,有些人会做出违反道德甚至法律的事情,与他们的意志不坚定、自控能力差有很大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要做到“行己有耻”还必须要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教师过渡:“行己有耻”是我们青春探索的底线,但青春的探索不应该只有底线,更应该有高度。这个高度就是“止于至善”。 目标导学二:止于至善 1、活动一:学生之间交流 案例展示:“顺其自然”一直在默默无闻的资助和捐款。他的故事体现了什么道理?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止于至善”呢? 2、活动二:教材P30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童小勇做到了止于至善,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保持善良,积极,勤奋等优良品质。那我们该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3、图片展示:子时的他们 图片中的人物都是在我们子时睡觉的时候,他们还在坚守自己的岗位。不仅仅是他们的工作,更是他们的责任心。 思考: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品质? 学生回答。 教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4、课件展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提问: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怎样做到“止于至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向榜样学习? 教师讲述: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5、视频播放:何为慎独。 思考:视频中的慎独给你什么启示? 教师讲述:慎独,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一种境界,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 教师总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从“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两个方面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我们要用“行己有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止于至善”来指明道德的方向,两个方面互相衔接,互相配合,达到修身的目的。 我们在生活中要有远大志向、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畏挫折、意志坚强、自强不息。 同时我们要做到每晚睡觉前,回忆一天的所作所为,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有哪些进步?有哪些不足?思考如何改进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好? 五、板书设计 学生自学 学生联系生活,并举例子。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学生看案例,认真分析案例中的行为,并反思自己的日常。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学生更深次感受榜样的力量 通过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积极进取,并向榜样学习。 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遇到不会的,有助于学生听课时二次理解。 联系实际生活,有助有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内容。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树立好的榜样。 运用案例,贴近学生实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同理心。 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引导学生运用于生活中。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找到积极向上的榜样。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有层次性。从生活中的小故事得到大道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良好的升华。同时,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更高的追求即止于至善。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践行。 但是本节课的难点在于课后的审查。所以在讲课时,要求教师声情并茂,体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同学们体会到社会的温暖,体悟到国家的关爱,感悟生命的伟大,勇于追求善良与光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