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1-3单元测试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下册历史1-3单元测试 (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八下《中国历史》1-3单元测试
限时:40分钟 总分:60分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三大改造 D.“包产到户”改革
2.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土地”,全民族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其共同作用是( )
A.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D.使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3.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是在下列哪一事件后( )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土地改革完成
C.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 D.土地革命兴起
4.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已经走了60多年。回顾历史,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依据是( )
A.党和政府全面调整了国民经济 B.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实施并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实现了生产资料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5.如图反映了我国公有制、私有制经济成分比重的变化,这一变化是由于实行了(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三大改造
6.中共八大的功绩在于( )
A.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B.为我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C.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在思想上作了准备
D.把全国人民和全党团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
7.“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一宪法条文的首次出现表明( )
A.确立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C.国内主要矛盾转变 D.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8.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9.“深圳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等论述集中体现在中(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0.1960年到1969年,河南林县县委带领10万英雄儿女,在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仅凭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其中体现的精神,被概括为“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历史时代是(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1.下面哪一历史事件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而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
A.辛亥革命 B.抗日战争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三大改造完成
12.一部西藏当代史,就是一部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史;一部西藏当代史,更是一部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经济民生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跨越史。那么西藏发展的起点是( )
A.西部大开发 B.开国大典 C.一五计划 D.西藏和平解放
13.一个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是永远强大不起来的。1953年的第一天《人民日报》社论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从此,中国人寻求一个世纪的梦想起步了。这个“新名词”是( )
A.社会主义改造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4.下表是“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从中可以直接读取的信息是( )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邮电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A.各行业均衡发展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集中主要力量发展轻工业 D.“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15.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单位:%)。对此理解正确的( )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49 70 22.1 7.9
1952 56.9 27.8 15.3
1956 48.7 29.6 21.7
A.工业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B.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成效显著
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 D.直接导致粮食生产严重不足
16.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转折”体现在( )
A.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C.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D.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17.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B.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
C.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D.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8.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4个经济特区
B.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D.中共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
19.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相信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
C.借签苏联的成功经验 D.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提纲: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1992年南方讲话 5.中共十五大
20.下图是王老师上历史课时,给同学们展示的复习提
纲。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专题是( )
A.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B.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C.三个代表
D.抗美援朝时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大题,共20分)
21.(10分)学以致用,探究问题。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回首六十多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会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
【一穷二白】
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方针?(2分)
【神奇逆转】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分析1952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49年增长和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重大挫折】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相关史实,判断图一《人民日报》中的报道情况是否真实?说明理由。(3分)并分析指出图二中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4)从上述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哪些教训?(2分)
22.(10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倾听历史声音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材料一:
材料二: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
(1)材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后的哪一方针?提出这种方针的实质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二说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性质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3分)
【见证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材料四: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面临命运的抉择,对于无数人来说,12月18日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3)材料三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1分)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2分)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的理解。(2分)
《中国历史》1-3单元测试答题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20分)
ACBDD AAABC CDBBA ACCDB
21.(1) 状况: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方针: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①土地改革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升;(答对一点)
②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3) 不真实。因为当时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
图2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4) 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超越生产力,不能盲目调整生产关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力口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2.(1)方针:“两个凡是”的方针。
实质:“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的继续。
(2)性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历史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战略转变前,工作重心是阶级斗争;战略转变后,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4)自1958年开始,“左”倾错误不断泛滥,先后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全面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答到1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