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青春有格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青春有格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青春有格
单元 第一单元 青春时光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学段 第二学段 年级 初一年级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1、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部分: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第三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部分: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的第二框题,在学习了《青春飞扬》一课后,同学们开始规划自己的青春,积极的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行。那么,在前行的路上,学生可能会出现很多的困惑和问题。本课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分辨是非,认识到行为要有规则。我们应有知耻之心,从而做到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从而引导自己朝着“止于至善”的目标而努力。通过引导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止于至善—见贤思齐—自省慎独”的思路,帮助学生找到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2、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1.在生活中感悟行己有耻,并追求止于至善。 2.体会生活中的道德约束,提升公民法治意识与规则意识。 道德修养: 1.学会发现生活中的两面性问题,并辩证的看待。 2.重视修身养性,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 健全人格: 知道“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懂得对青春最好的证明是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知廉耻,懂荣辱的观念,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并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能力目标: 通过分享同龄人的案例,培养学生自我反省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知识目标: 学生理解“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内涵,掌握具体的要求和做法。 【教学重点】理解“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内涵及具体要求 【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案例讨论 【教学资源】漫画、视频
3.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游戏(画正方形、画圆形)导入,得出结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告知学生青春也应该有规矩,导出“青春有格”。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得出本课的两个课题:行为上要做到“行己有耻”,精神上要做到“止于至善”。 学生参与游戏并回答问题 通过游戏,得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结论,结合上节课的内容 从而导入本课课程。
讲授新课 第一目 行己有耻 一、行己有耻 1.明确行己有耻的含义。 通过孔子和朱熹对行己有耻的认识,让学生初步知耻,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活动:搜耻大行动。 让学生们就生活中不同的领域的耻辱现象进行挖掘,搜索生活中的耻。 通过学生讨论,收获颇丰。既增强了学生的知耻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 3、漫画展示:小明的一天 《小明的一天》系列情境 情景一:上午数学考试,小明有几道题不会做。他抓耳挠腮,害怕考不进前三名,还可能会被父母批评。于是,小明偷偷的看了同桌的卷子…… 情境二:中午小明去食堂吃饭,可是饭菜不和自己的口味,小明挑着吃了两口就把饭菜倒掉了。 情境三:考试完后,几个同学邀小明去网吧打游戏放松一下。面对同学的邀请,小明觉得很纠结,但是,他还是说服了自己,独自回家了。 情境四:晚上父母加班,嘱咐小明自己在家学习。小明觉得很自由,于是,小明打开电脑,点击了一个链接,里面跳出的画面非常不堪…… 提问: 1、小明的一天中有哪些耻的行为? 哪些是不耻的行为? 小明怎样做才是知耻? 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点播,让学生明确 行己有耻: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行己有耻:我们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知耻之心,可以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知耻后勇: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学生分小组讨论,认真总结。 学生分析问题并分享答案。 让学生明白耻的含义,从理论上加强对耻的认识。 紧贴生活实际,让学生从事实中进一步加强对耻的认识, 通过同龄人真实的案例引发学生内心的想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是非观念。 用小明的案例树立正面的典型,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强化认知。 。
讲授新课 第二目 止于至善 二、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文学小课堂:《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 活动:观看201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支月英的视频。 讨论:支月英老师有哪些有些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 “至善”追求;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美好的、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见贤思齐 通过对支月英老师优秀品质的挖掘,让我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感受到正能量的力量。 见贤思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寻找身边的“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自省慎独 提示:视频中第一个被采访者说:好事做一天容易,做一个月可能,做36年对于我来说,是不了能的事情。其实,这是被采访者的自我反思,既自省。 自省慎独:我们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查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从点滴做起。 提示:视频中说:支老师走的最多的山路,心里想的最多是山里的孩子。支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点滴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教师讲解,学生听课 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回答问题 回忆视频,回答问题 引经据典,解释教材中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道德的崇敬心理。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不同观点,并分析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结合视频进行归纳,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省和慎独。 结合视频,帮助学生认识到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激情升华 踏着青春的节拍,感受着青春的力量,我们满怀梦想、激情,带着对自身的探索,意气风发地奔向梦想的地方。青春,需要我们去经历,去体验。以修身为本,行己有耻,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学生宣誓 通过宣誓的形式,进一步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