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千乘之国(shènɡ) 摄乎大国之间(niè) 风乎舞雩(yú)
B. 因之以饥馑(jǐn) 夫子哂之(shěn) 夫子喟然叹曰(kuì)
C. 以俟君子(sì) 愿为小相焉(xiànɡ) 为国以礼(wèi)
D. 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冠者五六人(ɡuān) 浴乎沂(yí)
2. 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风乎舞雩
A. 如会同,端章甫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3. 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A. 良庖岁更刀,割也 B. 视为止,行为迟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良庖岁更刀,割也 B.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C. 权,然后知轻重 D.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5.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俯足以畜妻子 B.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C.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6.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对加线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良庖岁更刀 岁:每年,名词活用作状语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名词用作动词
C. 以无厚入有间 厚:有厚度的刀刃,形容词用作名词
D.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德:恩德,名词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若不 阙秦,将焉取之 B. 越国以 鄙远 C. 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 D. 项伯杀人,臣 活之
8.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动词。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 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D.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9. 下列对《鸿门宴》课文中加下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沛公旦日 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 B. 至鸿门, 谢曰 谢:道歉
C. 范增数 目项王 目:递眼色 D. 臣死 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且:将要
10. 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
A. 吾得 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 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B.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沛公 军霸上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C. 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之 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沛公欲 王关中 王:名词使动用法,使……称王
D. 素 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 破之 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11. 下列关于《论语》的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典籍。
B. 《论语》中的“论”,读音为“lún”,其意为编纂,“语”指言论。
C. 《论语》的组合形式是“篇”(若干“章”的组合)和“章”(一个个相互独立的段落)。
D.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作品,与《中庸》《大学》《春秋》合称为“四书”。
12. 下列对《齐桓晋文之事》一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不能做与不去做的根本区别。
B. 孟子指出了齐宣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有善于推恩之心。
C. 孟子善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不见舆薪,挟泰山超北海,缘木求鱼等,均是事例论证。
D. 孟子在文中不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4.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东:山的东面。“山”可指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
B. 司马: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相传商代已置,为天子五官之一,西周为三公之一。
C. 俎: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以“俎上肉”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D. 卮是一种盛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
1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文章以《过秦论》和《论积贮疏》最为著名。
C. 《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河”指黄河。“沛公居山东时”句中“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 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列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老三,“叔”排在最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三叔。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40.0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6.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君焦、瑕 许:动词,许诺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而:表承接的连词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之:结构助词,的
D.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既:相当于“……以后”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18.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19.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垓下之围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2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C.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B. 骓不逝:骏马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
C. 歌数阕:“阕”这里是歌曲或词的一段,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下阕”。“歌数阕”也就是唱了几段的意思。
D. 购:这里指设置奖金以捉捕犯人。
2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部分组成,开头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
B. 在东城快战之前,由于田父骗项羽,才导致项军“陷大泽中”,暗示项羽惯于骗人,此时自食其果;也表现了他自负不知自省和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C. 乌江自刎中,作者设计了“乌江亭长舣船待”这个细节,似乎是让这位英雄在生命与尊严之间进行选择,让其在江边慷慨陈词,使得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
D. 本文三个场次之间节奏多变,起伏张弛,抑扬徐疾。第一场重在抒情,节奏纡徐;第二场重在叙事,全用短节奏,气氛紧张,声情激越;第三场江畔陈辞,羽声慷慨。
2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4. 本文刻画了项羽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默写(本大题共4小题,共32.0分)
25.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因到处碰壁,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所以对曾皙的述志不但盛赞,而且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志向,孔子哂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最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庖丁解牛经过三个阶段,请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名句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开头点明秦、晋两国攻打郑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最后阐明晋侯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鸿门宴》中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略
2.【答案】C
【解析】略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别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四类。学习文言特殊句式可借助现代汉语的分析句子结构知识,会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明确这几种成分的位置关系。
【解答】
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
B.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C.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
D.宾语前置,“是以”即“以是”;状语后置,“发于硎”应是“于硎发”。
故选A。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解答】
A.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C.权,名词作动词,称量;
D.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故选C。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掌握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解答此类题注意平时的积累,还要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解答】
A.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B.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C.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D古今词义相同。
故选D。
6.【答案】D
【解析】略
7.【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例句,为使动用法;A阙,使动用法;B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把……作为边邑。C使动用法。D项,活,使动用法。所以选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答案】A
【解析】略
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意义,一般要联系语境推断,将各个选项的解释代入原文,看是否合理。再者还可通过其在文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
【解答】
D且:尚且。故D错误。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解析】
C“沛公欲 王关中”的“王”是名词用作动词,称王。故C错误。
ABD正确。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文化常识,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判断正误即可。
【解答】
D.《春秋》不是“四书”之一,应该是《孟子》。故D项错误。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C.“均是事例论证”错误。应该是比喻论证。“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能行仁政而不行;“挟泰山超北海”比喻“不能”;用“缘木求鱼”为喻,说明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故选:C。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解答】
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故C错误。
ABD正确。
故选C
1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解答】
A文中的“山东”是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略
16~19.【答案】C、C、C、(1)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
(2)外交使节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解析】1. 略
2. 略
3. 略
4. 略
20~24.【答案】B、C、B、①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②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①垓下绝唱一节,项羽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出项羽一腔柔情;②东城突围一节,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写出了他的勇猛但是胸无良谋;③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却又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④至于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送故人,则进一步突出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解析】1. “所当者破”与“所当者破”对称,中间断开,排除C;“败北”意思是“失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原文为: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故选B。
2. C项,“歌数阕”在这里指“唱了几遍”。
故选C。
3. B项,“暗示项羽惯于骗人,此时自食其果”的理解错误。
故选B。
4.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①句中,“刈”“亡”“罪”;②句中,“怜”“王”。
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文言文的人物形象,可从人物的语言、行动、事件等方面分析,如果有直接评价人物的句子,一定不要错过。此题可以从项羽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东城突围失败、兵退乌江等情节进行分析,注意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5.【答案】【参考答案】①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②夫子喟然叹曰 我与点也 ③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解析】【试题分析】易错字:“尔”“喟”“与”“让”。
26.【答案】(1)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
(2)所见无非牛者 未尝见全牛也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神遇”“神欲行”的书写。
27.【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解析】略
28.【答案】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要注意的字如:“拔”“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