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青春有格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青春有格 教案

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七 年级 道德与法治 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 3.2 青春有格 第 1 课时 总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人 复 备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时间 4.如何增强自控力?(P29方法与技能)5.为什么要“止于至善”?(P29)6.什么是“止于至善”?(P29)7.★如何做到“止于至善”?(P29-P32)8.★为什么要向榜样学习?(榜样的作用)(P30-P31)要求:1.大字精读,小字通读;2. 围绕目标思考题找出答案;圈注关键字词,并在疑难问题上做标记。二、互助释疑(一)师友释疑(二)教师释疑目标导学一:行己有耻1.教师举例:很多时候,公交车上年轻人“镇定”地坐在老弱病残孕的座位上,丝毫没有意识到身旁站着的老人,如果换成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行己有耻”?提示:学生分组讨论,注意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行己有耻”简单地说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正如朱熹所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就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2.教师提问:西南大学附中把“行己有耻,君子不器”作为校训来告诫学生。如何才能做到“行己有耻”?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提示: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提示: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没有羞耻憎恶之心的人,不能称其为人。教师讲述:有了羞耻心,我们会……潜力。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8“探究与分享”: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
教学目标 1.知道“行已有耻”的含义和要求 2.知道“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状态 3.明确“止于至善”的要求。了解向榜样学习的原因高效探究导学知识点一行己有耻自主探究
教学重点 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
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核心素养 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课型 新授课 有无课件 有 其它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个 人 复 备
一、导学自学(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出示教材P27“运用你的经验”:思考:(1)这是我们熟悉的田字格。由这个“格”你会联想到什么?提示:写字的规范、做事的要求等。(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言有物而行有格也。”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话中的“格”?提示:“格”是正确、形式、规矩的意思。教师讲述:放飞梦想的青春时代,我们可以张扬、放纵、探险、自由、任性、哭闹,但是做起事来我们要遵守规矩,我们要让青春有风格。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青春有格”的话题。导入新课:青春有格自主学习:完成教材内容,对知识进行简单标注、勾画。(3分钟)1.什么是“行己有耻”?(P28)2.★如何做到“行己有耻”?(P28-P29)3.羞耻心(知耻之心.羞恶之心)有什么作用?(P28)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七 年级 道德与法治 学科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个人复备 教 学 过 程 个人复备
思考:(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提示:纪律、规章、法律、道德。(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提示:我不赞同这一观点。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弄虚作假的人早晚会被识破……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 教师总结:“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4.多媒体出示材料:今天我们实行无人监考……又要让妈妈失望了”。(见课件)请同学们出谋划策:“我”该怎么办?帮“我”出出主意。提示:不看,不管有没有老师监考,我们都要遵守考试纪律。教师讲述:“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掌握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目标导学二: 止于至善1.多媒体出示材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思考:《大学》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教师讲述:《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止于至善”呢?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0“阅读感悟”。思考:这段材料启示我们要做到“止于至善”应该做些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提示: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3.多媒体出示教材P30“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如何看待上述同学的议论?你会怎么做?提示:应看到童小勇同学的优点,鼓励他的行为,并向他学习。我会替童小勇感到高兴,并将童小勇作为我的榜样,向他学习。教师总结:我们应该把童小勇作为榜样,向他学习。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 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更加美好。4.多媒体出示材料:小明这学期又……的言行。”(见课件) 思考:小明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提示:平时我们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教师讲述:小明做到了“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5.多媒体出示教材P31“探究与分享”:思考:(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2)想一想:“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提示:观点结合实际情况,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要做到独善其身,就要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拥有信心、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社会中还要关心、帮助周围的人。三、练习拓展(见课件)四、总结提升:师友总结谈收获,教师总结(见板书)。
分层作业 基础题:全体学生完成能力题:选典型题中上等学生附加完成背诵分层 重点题背诵和全部理解背诵
板书设计
反思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