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单元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呜咽(yè) 胸膛(táng) 九曲连环(qǔ)
B. 丰饶(ráo) 哺育(fǔ) 蜷起来(quán)
C. 骨碌(gū) 矗立(chù) 咀嚼(jué)
D. 掰断(bāi) 挚痛(zhì) 碾谷子(liǎ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气魄 屏嶂 钥匙 攀谈 B. 狂澜 俏壁 酣然 督促
C. 默契 斑斓 罐输 挚痛 D. 丰饶 污秽 亘古 泛滥
3. 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这件事错综复杂,虽经多方调查,仍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使人难明真相。
B. 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C. 垃圾广告、恶意插件、暴力游戏和八卦新闻等充斥着互联网,令网民不厌其烦。
D.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这次培训,大家懂得了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受益匪浅。
B. 为了杜绝不出安全隐患,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
C. 小勇说他被骗的原因是由于轻信骗子,错输验证码造成的。
D.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5.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 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各地援鄂医疗队逆行出征,以忘我投入和惊人业绩 了医护人员不惧生死、敬佑生命、为民族担当高贵品格之内涵。
线上学习令我们获得了应对学习困难的经验, 历练了我们自主学习、自律自制的品质。
A. 欺凌 揭示 反而 B. 凌辱 揭示 反而 C. 欺凌 诠释 而且 D. 凌辱 诠释 而且
6. 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B. 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C.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D. 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 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7. 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的决心。
B.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 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 代父从军, 征战沙场, 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C. 《老山界》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写的一篇说明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通讯,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 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8.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②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③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④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⑤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⑥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A. ①④⑤②③⑥ B. ⑤④②①③⑥ C. ①⑤④③②⑥ D. ②①⑤④③⑥
9.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老山界》的作者是陆定一,无产阶级革命家。
B. 《土地的誓言》的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C.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D. 《木兰诗》选自南北朝时期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10. 加下划线词古今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B. 但当涉猎(古义:只,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
C. 见往事耳(古义:以往的事情;今义:过去的事情)
D. 即更刮目相待(古义:另,另外;今义:更加)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1. 填空。
(1)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3)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4)《木兰诗》中写北方苦寒,极言军旅生活艰辛的诗句是“ , ”;“ , ”是成语“扑朔迷离”的来源。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12. 最近妈妈成了“微信控”,天天在家玩微信,妈妈的眼睛本来就不好,可爸爸怎么劝都没用。这时,爸爸让你帮忙劝妈妈别老玩微信了。把你劝妈妈的话写下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下图是漫画《包“懒”》(作者:朱慧卿)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
答:
(2)漫画批评了 的社会现象。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14. 好沉的一抔土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土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不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着荡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间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杯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掺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着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杯普通的土,一时竟舍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有删改)
(1) 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第④段加下划线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 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几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我们去看黄河。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河景。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个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似乎再也钩不到边。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我对友人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 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我们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 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 又如何呢 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她不知多少遍: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诗人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呼。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 友人去机场送别, 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选自《余光中散文选》, 有删改)
(1) 作者走向河岸时,看到的“河景”有怎样的特点
答:
(2) 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语句。
(1)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答:
(2)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
答:
(3) 作者说,这一瞬自己的“黄河一掬”“绝对值得”,为什么?
答:
(4) 文章开篇写黄河的风沙,有什么作用?
答:
(5) 文末“隐隐的水声”指什么?请概述并说明理由。
答: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提示和要求作文。
作为一档电视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可谓风靡全国,妇孺皆知。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珍藏着属于自己的“好声音”。它可能是一段动听的音乐,可能是一句温馨的叮咛,可能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可能是一句动情的赞美,也可能只是自然界中不为人察觉的一丝轻轻的细响,还有可能是……
你一定联想起了更多也许只有自己知道的“好声音”。请以“我心底的好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一篇记叙文。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读准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解答】A项,“曲”应读qū;B项,“哺”应读bǔ;C项正确;D项,“碾”应读niǎn。故选C。
2.【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解答】A项,屏嶂——屏障;B应,俏壁——峭壁;C项,罐输——灌输; D项正确。
故选D。
3.【答案】C
【解析】“不厌其烦”指不嫌烦琐。此处应用“不胜其烦”。
4.【答案】A
【解析】点拨:B项“杜绝不出安全隐患”否定不当;C项“原因是由于轻信骗子,错输验证码造成的”句式杂糅;D项“干预、发现和制止”语序不当。
5.【答案】C
【解析】 欺凌: 欺负; 凌辱。凌辱: 欺侮; 侮辱。根据语境, 用“欺凌”合适。揭示: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的事物。诠释:说明;解释。根据语境,用“诠释”合适。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而且: 表示递进。根据语境, 用“而且”合适。故选C。
6.【答案】D
【解析】D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7.【答案】C
【解析】《老山界》是记叙文, 不是说明文。
8.【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能力。此题是在语段中插入与上下文相互衔接的句子。做题的时候,首先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联系上文,确定与上文自然衔接的句子为首句,联系下文,确定与下文衔接的句子为末句。然后寻找所给其他句子之间内在的联系,依照其内在关系排序。最后对照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解答】本题按照空间描写的顺序,选A最合适。
9.【答案】D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掌握情况,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解答】
ABC正确。D项,《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 编的《乐府诗集》。故选D。
10.【答案】C
【解析】 点拨:C项中的“往事”古义指历史。
11.【答案】何人不起故园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 明月来相照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解析】略略略略略略略
12.【答案】示例:妈妈,请别再老玩微信了,长时间玩手机对眼睛伤害极大,您的眼睛本来就不好,如不节制,您爱的手机可不爱您啊!我和爸爸都很着急,希望您能理解并改正。好吗?
【解析】点拨:本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答题时要有称呼,有请求,理由充分,且点明你和爸爸的担心,语气要委婉。
13.【答案】答案 (1)画面中心是一个坐靠在沙发上的小孩,他张大嘴巴不满地朝向左边,妈妈一边用勺子舀着饭送到他的嘴边一边笑着承诺:“喂饭,我包了!”爸爸一边拎起衣服一边说:“穿衣,我包了!”于是,小孩懒洋洋地将右臂伸向爸爸。爷爷边跑过来边喊:“穿袜子,我包了!”小孩便抬起右脚伸向爷爷。奶奶坐在小板凳上,一边帮小孩系鞋带一边颤巍巍地说: “系鞋带, 我包了! ”
(2)家长溺爱孩子
【解析】解析 (1)把漫画转化成文字,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漫画中的各个元素都介绍到,意思连贯,文字简洁。本题还要注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的要求。
(2)对于漫画的寓意,可以通过漫画所褒贬的社会现象悟出其中蕴含的道理。本题漫画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其寓意是对“家长溺爱孩子”社会现象的批判。
14.【答案】【小题1】紧承上文【结构】;欲扬先抑【结构】;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内容】;与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内容】。
【小题2】(1)示例: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高粱穗的饱满【容】;“擎”赋予高粱人的动作,生动地写出高粱的壮硕【容】。
(2)示例:“腾出”写出珍鸟受惊吓后急速飞离的情态【容】,“飘落”写出珍鸟的轻盈,给秋熟图景增添了生机【容】。
【小题3】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治黄成绩显著【条】;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条】。
【小题4】来源地域广阔,汇聚九省区沙土精华;凝结着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表】;历经淘滤,不随波逐流,成为精神动力【里】。
【解析】1. 1. 略
2. 2. 点拨:本题属于语言赏析题。首先判断所用手法,再结合重点字词,分析写出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
点拨:本题属于语言赏析题。分析这两个词语表现出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以及这样描写的效果。
3. 3. 点拨:本题属于概括分析题。要抓住关键语句“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间被闲置的”等进行概括。
4. 4. 略
15.【答案】【小题1】
答案 空廓(或“旷远”) 、寂寥、萧索、色彩暗淡。
【小题2】
答案 (1)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文化,丰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写出女儿心中黄河的庄严与神圣;表现了女儿对黄河的虔诚、崇敬以及对黄河情结的传承。
【小题3】答案 触摸、领略到了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对黄河的景仰之情,确认了“我”与黄河的血脉关系;黄河接纳了“我”,使“我”汇入中华民族血脉,精神有了归属。
【小题4】答案 借风沙写初到黄河的真实感受,与后文对黄河的亲近、敬拜形成反差;与后面诗文里的风沙形成呼应,以更好地表达对黄河的炽爱。
【小题5】答案 “隐隐的水声”指归来后, 黄河留给“我”的记忆、情愫和主观感受。
理由:那次黄河“一掬”的经历、珍藏于名片盒里的黄河泥土,让作者铭记于心;它们让作者获得了归属感、幸福感;它们加深了作者对大陆无法割舍的思念和眷恋。
【解析】1. 1. 解析 本题考查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触目空廓而寂寥”“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可知“河景”的空廓、寂寥,从“几乎什么也没有”“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可知“河景”的萧索,从“河水是土黄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可知“河景”的色彩暗淡。
2. 2.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1)“奶”在这里是动词,即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喂孩子,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2)“浸礼”用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女儿把手伸入黄河时态度的虔诚, 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她感悟到了黄河的神圣。
3. 3.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余光中的作品中,“黄河”就是祖国的象征。从“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 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可知,黄河哺育了中华文化,作者为自己终于接触到黄河这一中华文明的血脉而激动不已, 表现了黄河母亲对自己这个游子的接纳与认同,由衷地抒发了对黄河的景仰、眷恋之情。这些就是作者认为“值得”的原因。
4. 4.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从内容上来看,“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 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黄河边上的真实感受,与下文接触黄河的激动心情,将名片投入黄河的举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结构上来看,开篇写黄河的风沙与后文诗文中“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相呼应。这些都表达了对黄河的炽爱。
5. 5.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隐隐的水声”指作者将黄河的泥沙放进名片盒以后的主观感受,包含着对黄河的眷恋与怀念。因为他在将手伸入黄河的那一个瞬间,感觉自己与祖国已经融为一体,有了强烈的归属感,“隐隐的水声”传达出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表达了海外游子的共同心声。
16.【答案】我心底的好声音
我心中始终有一个独特的蜀地,没有昭烈庙、武侯祠,没有万壑的参天之树、千山的杜鹃啼鸣,有的是那跨距千年时间,回响在我耳中的一句句杜诗。
成都的杜甫,依旧是忧国忧民的诗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多么重的三个字,砸在人心上,带着的是他对天下寒士的大爱,而他不过只是一个尚且因毛草被风卷起受冻的普通人,不由感叹他心胸何等之阔达,那份对世人之爱何等之深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的喜欲狂,白日放歌纵酒的快意,和着欢喜扑面而来,卷着的是他对安史之乱平定后的喜悦,为家乡收复而喜,更为国家统一而喜。纵使仕途不顺,不得皇上赏识,而他对国家热爱半点不减,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因之喜忧,何等高尚,何等伟大。我心中的好声音,是那个可以成为圣人的杜甫呐喊的广厦千万间,剑外收蓟北。
成都的杜甫,不仅是那个忧国忧民的圣人,也是个诗人,“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蓬门、春水、群鸥,每个词语都那么美好。带着一点清新和暖意,这是他对友人来访的欢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那春雨在他笔下那般轻柔,无声地滋润万物,而那城在他笔下那般美丽,锦城春深,每一个字都扬着生命的活力,这是他对春雨的喜爱。安史之乱,国破家亡,而在这蜀地,那个诗中多含忧国忧民的诗人,却吟出这般美好的诗句。一字一句的美丽中是杜甫作为诗人的一颗七窍玲珑心,在苦难中记下生活中每一处美好。把一腔愁苦过成亮堂堂的诗情画意。我心中的好声音,是那个作为诗人的杜甫吟出的春水群鸥,花重锦官城。
那一句句诗句,带着他的喜忧,饱含着他的一腔热血,一颗赤子之心,跨越千年,愈加动人,成为我心中最美好的声音。
【解析】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