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从万里江山到灯火阑珊——辛弃疾词赏析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认识辛弃疾辛弃疾……是用他的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的,用他的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的。讲辛弃疾就要对辛弃疾的生平做些简单的介绍。——叶嘉莹辛弃疾出生在沦陷区。他出生时,他的家乡山东历城就已经沦陷了。按照他出生的年代,他是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出生的,那时北方沦陷在金人手里已经有十年之久了。一个人的成长是他的本性与他生长的环境的结合。他为什么那么忠义奋发,因为他出生在一个忠义奋发的家庭之中。——叶嘉莹辛弃疾祖父辛赞,在辛弃疾童年时,就常带着一群儿童去游览,指点山河,培育他们的国家民族思想。所以,辛弃疾的忠义天性是跟他的生命成长在一起的。辛弃疾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1161年,辛弃疾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后20年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6岁时,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体现其深谋远虑,智略超群。31岁,进献《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陈述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富国中兴的大计,但未被实施。33岁,预言金朝“六十年必亡,虏王则中国之忧方大”可见其远见卓识。29-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使他无法在任职上有大的作为和建树。 但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42岁,淳熙八年(1181)冬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65岁,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7岁。 辛弃疾,他不但是南宋历史上一位具有文才武略的英雄豪杰式的人物,而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杰出词人。他把精力和热情投入到词的创作中,以杀敌报国、恢复失地为主题,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盼望统一和民族强盛的愿望,表达了高昂激越的战斗精神,以鲜明的特色成为豪放词的一代宗主。任务一我为“稼轩祠”塑铜像1.如果为辛弃疾祠堂塑铜像,你想塑造的形象是什么?请简要描述,并说明理由。辛弃疾初印象 武人 文人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我想塑造的形象是文人。因为辛弃疾的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现存词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可见,文人形象更能表现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任务一我为“稼轩祠”塑铜像2.再选一首词刻在塑像底座上,你会选择哪一首?说明理由。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课内四首词】抓标题 太常引·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作者: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抓作者(知人论世) 中秋夜赠友之作 作者南归任地方官,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被拒。 抓意象 抓手法 白发:英雄迟暮、怀才不遇桂婆娑:摇晃的桂树枝 叶,象征投降派 想象。利用神话材料,借助想象,表达自己立志扫除黑暗,实现光明。 诗 词 人物形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饱经忧患、愁深难言的闲居者形象。表达了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哀愁。诗 词 人物形象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渴望为国效力却报国无门的充满愤懑的辛弃疾。立志收复中原失地却怀才不遇的辛弃疾。欣赏梁衡笔下的辛弃疾——《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惟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 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 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爱国悲愤诗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