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共同铸就美好国家第6课 共同筑牢民族团结基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自觉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能力目标:提高正确看待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增强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获得新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族共同进步的重要保障。了解我国民族平等团结原则。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知道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有哪些具体要求。【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观看视频《中华民族唱起来》,导入新课。教师:党和国家实施了正确的民族政策,构筑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奠定了民族团结的基石。中华民族实现了大团结,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课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70多年来,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建设国家,共同分享幸福安康的生活,共同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一. 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原则阅读书上P47-48页,理解民族平等团结原则。归纳小结: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 促进 各民族共同进步的重要保障。【民族花园】阅读教材P50-51页《民族团结誓词碑》内容。归纳小结: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它象征着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各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开始。它主题鲜明,所折射的民族团结精神不仅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二.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阅读书P48页内容,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问题探讨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目的: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民族区城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问题探讨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实行民族区城自治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激发各族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凝聚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问题探讨3: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②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③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汇聚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正能量。【探究分享】阅读教材P52-53页,阅读以下资料,结合其他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成就,谈一谈社会 主义制度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方面的优越性,并完成表格三.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阅读书P49页内容,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建立健全了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族人民合法权益。【讨论交流】阅读教材P51-52页,,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要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办事。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分析法律对维护民族团结的作用。归纳总结:只有各族人民自觉遵守法律,民族团结才会真正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真正和谐。【问题思考】: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 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原则有哪些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有哪些具体要求 要坚持科学立法,不断推动形成完备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要坚持严格执法,不断推动形成高效的民族事务依法治理实施体系。要坚持规范监督,不断推动形成严密的民族事务依法治理监督体系。要坚持强化普法,不断推动形成有力的民族事务依法治理保障体系。【实践园地】阅读教材P54页实践园地。为更好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国各地建设了多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广东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就是其中的一个生动代表。参观当地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浏览教育基地的网站,通过不同方式(如制作基地介绍小卡片、绘制纪念图册、拍摄制作基地参观解说视频、做教育基地的志愿者等)了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体验。【板书设计】第二单元 共同铸就美好国家第6课 共同筑牢民族团结基石贯彻民族平等团结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