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溶液的形成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期课题 溶液的形成教科书 书 名:化学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教学过程活动元一:趣味实验 【学生活动】:观看趣味实验“鸡蛋跳舞”,思考为什么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会引起鸡蛋的上下移动。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实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溶于水时伴随的温度变化。 活动元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如何探究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的方案,引入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改进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通过比较,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实验探究】:分别在烧杯中加入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固体,观察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活动】:根据温度时间曲线得出结论: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设计意图】:用手持技术代替传统的温度计测量温度,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到温度随时间的实时变化曲线,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 【提问】:物质溶解时为什么会出现温度变化呢,其微观本质是什么? 【动画展示】:播放动画向学生展示物质溶解时的微观过程。 【教师活动】:分析并得出结论,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设计意图】:认识了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并了解了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通过再设计、再探究,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活动元三:当堂练习 【学生活动】:根据相应知识的讲解,充分利用现代化实验模拟手段,及时巩固练习,加强物质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如图所示装置中,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下降,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蔗糖 D.硝酸铵 【设计意图】: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