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5.1 阿Q正传(节选) 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2.理解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解其社会意义,理解小说中的各种描写的作用。3.领悟小说主旨,理解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理解《边城》塑造的纯美世界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内涵。思维发展与提升:对重要语句或段落进行深度解读,从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文化传承与理解: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液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独特的语言风格。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塑造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性有丑陋与美好之分,你可以让鲁迅带你去看看阿Q身上的“国民劣根性”,也可以让沈从文带你去边城感受那湘西特有的人情美、风俗美。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被称为“国民劣根性”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了阿Q身上。如今,距离阿Q生活的时代已经一百多年了,但在我们身边,似乎到处都有阿Q的影子。二、写作背景《阿Q正传》写于1921年。当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目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阿Q正传》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畸形的中国人。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四、题目解读正传:指作者写的书的主要内容,或者是在历史资料中有据可查的。题为“正传”,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孔子说的“名正言顺”)、旧社会阔人和立言的人、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又揭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不厌其烦地诉诸笔墨诠释“正传”的来历,目的在于对传统的正史进行否定,同封建文人划清界线,映射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及腐朽观念。具有讽刺幽默意味。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记略》、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六、全文分析1.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明确: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人,可见其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没有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2.课文中写阿Q被打共有五次,请根据相关内容填充下表中的空白。典型表现 典型性格第一次:“怒目而视”被闲人打 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就“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①第二次:被闲人寻衅打 被打自认是连畜生都不如的“虫豸”,“不到十秒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因为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就得意地认为自己是“状元” ②第三次:赌博赢钱后被打 ③ 自我摧残第四次:④ 抢先打王胡,却被王胡“只一拉”,就“跄跄踉踉的跌进去”,要被“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时,急忙说:“‘君子动口不动手’!” 欺软怕硬第五次: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被打,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很快忘却,“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⑤明确:①自欺欺人 ②自轻自贱 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然后“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④挑战王胡被打 ⑤奴性十足任务探究二 赏析语言特点3.“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应该怎样理解?明确:“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4.“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句中的“蒙”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明确: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因为打他的是未庄权贵,挨权贵之打不是哪个人都能享受到的荣誉。“蒙”字极具讽刺意味,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丧尽人格盲目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任务探究三 赏析细节描写5.“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愤愤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阿Q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明确:这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又一方面。一方面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另一方面又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6.“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又不及王胡响。”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这个细节把阿Q麻木、愚昧的性格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7.小说细致描写阿Q调戏小尼姑有什么用意?明确:调戏小尼姑表明了阿Q欺软怕硬的性格,他把所受的屈辱都怪在小尼姑身上,通过调戏她达到心理上的满足,炫耀自己强大的一面。七、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社会、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八、写作特点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阿Q正传(节选)》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性的故事。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在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所以读《阿Q正传(节选)》时,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了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2.语言诙谐,讽刺辛辣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夸张;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具,揭露真相。例如,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之后,作者这样写道:“……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作者在讽刺与挖苦中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及中国人趋炎附势的奴性心理。总之,在作者的笔下,讽刺中含着幽默,幽默中充溢着讽刺的辛辣。九、补充资料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精神胜利法的特点①自欺自骗自高自大→逃避现实→ ②自轻自贱 精神胜利法③转嫁失败现实→心理,生活→精神,现实世界→虚拟世界,眼前→过去将来。布置作业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阿Q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课后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革命鲁迅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出去时将近黎明,却很有几个看见的了。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说那不过是几口破衣箱,举人老爷想来寄存的,却已被赵太爷回复转去。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况且邹七嫂又和赵家是邻居,见闻较为切近,所以大概该是伊对的。然而谣言很旺盛,说举人老爷虽然似乎没有亲到,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现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阿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的嚷道:“造反了!造反了!”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得得,……”“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锵锵,”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以为是一句别的话,与己无干,只是唱。“得,锵,锵令锵,锵!”“老Q。”“悔不该……”“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阿Q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老Q, ……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阿Q说着自去了。大家都怃然,没有话。赵太爷父子回家,晚上商量到点灯。赵白眼回家,便从腰间扯下褡裢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他也仍然肚饿,他想着,想不起什么来;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门,一只狗在里面叫。他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候,才听得有人来开门。阿Q连忙捏好砖头,摆开马步,准备和黑狗来开战。但庵门只开了一条缝,并无黑狗从中冲出,望进去只有一个老尼姑。“你又来什么事?”伊大吃一惊的说。“革命了……你知道? ……”阿Q说得很含胡。“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什么? ……”阿Q诧异了。“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谁? ……”阿Q更其诧异了。“那秀才和洋鬼子!”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的关了门,阿Q再推时,牢不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那还是上午的事。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检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这事阿Q后来才知道。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他又退一步想道:“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说明了未庄人对于革命的恐惧,渴望安宁生活的愿望。B.把革命党谣传成“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可见,未庄人把辛亥革命误解成了“反清复明”的复辟闹剧。C.“老Q”“Q哥”等称呼,和管祠的老头子“意外地和气”,让阿Q获得了“革命”中的极大的心理满足感。D.假洋鬼子与赵秀才去尼姑庵革命,砸龙牌,打尼姑,偷走宣德炉,表现出二人对革命的投机。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表现阿Q对革命的向往之情,反映了他真实的欲望,也深刻揭露了他的自私与狭隘。B.本文通过夸张、讽刺、幽默的语言,写出了未庄人的众生相,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显示了作品的艺术独创性。C.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赵白眼从腰间扯下褡裢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便活现出他的心机。D.本文围绕着革命展开叙述,故事情节比较完整,这一点与小说前文中《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两章大致相同。3.本文的标题是“革命”,请概述阿Q的“革命”理想,并据此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4.阿Q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的命”,试分析阿Q认识迅速转变的原因,并结合阿Q对革命的认识来分析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答案及解析: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说明了未庄民众渴望安宁生活的愿望”不正确。这里说明的是包括阿Q在内的未庄人愚昧、落后,对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故选A。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大致相同”错,《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是大致、简单地记录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故事,与本文“围绕着革命展开叙述,故事情节比较完整”不相同。故选D。3.答案:①阿Q的革命理想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②表现了阿Q自私、狭隘、落后的性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内容,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根据“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可知,他革的是为难和欺负过自己的人的命。根据“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革这伙妈妈的的命,太可恶!太可恨”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可知,革命目的是为了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阿Q认为革命便是造反,参与革命便是投降革命,他的革命是围绕自己的利益来的,就是要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他并不了解真正的革命是什么。这些表现了阿Q自私、狭隘、落后的性格。4.答案:(1)转变:①阿Q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而痛绝之”;②阿Q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革命,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③这表明他有革命的愿望,但对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2)目的:①反映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要画出这样国民的魂灵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②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和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转变:“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其中“知从那里来的意见”是指阿Q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而痛绝之”;阿Q一向是被欺负的一个,他对现状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被各类人打骂,被抢钱,被歧视……“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革命,排斥他的未庄人的慌张,再加上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他有革命的愿望,但是他认为革命便是造反,革命是为了报私仇、要东西、娶老婆,对革命缺乏正确的认识。目的: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愚昧、软弱、自私、虚荣、狂妄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