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我们与法律同行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我们与法律同行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
课程 要求 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学情 分析 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不成熟,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中小学生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必须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七年级的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处于不断发展时期,通过第九课法律基本知识的认识,对法治社会建设有了参与的愿望,所以要培养学习的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教材 分析 第二框“我们与法律同行” 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从微观角度阐述了公民个人如何落实依法治国,是本课也是本单元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践行点。要求青少年积极适应法治时代的要求,树立法律意识,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引导学生自觉尊崇法律,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责任感,学会依法办事,内化法律知识,努力为法治中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 目标 三个维度: 1.必备知识:(1)理解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性;(2)知道依法办事的要求。 2.关键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3.核心素养: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 重点 依法办事的含义和要求。
教学 难点 自觉树立法律意识。
教学 方法 许中衡名师工作室“玉式”思政课堂教学模式(“5311”模式,5即为5个环节,3即为3个维度,“11”为1竖1点,即贯穿一条主线及问题教学及筑实一个立足点、落脚点即立德树人。)
学习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 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一条 主线 坚持问题导向,贯穿问题教学
一个 落脚点 提高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五个教学环节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时事 品读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问题: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青少年需要具备哪些意识和能力? 品读时事,思考并发表意见 选取与本节课相关的时事,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有利于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使时事教育通过思政课渠道得以常态化实施。
二、 自主 学习 阅读教材第100至103页,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1.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 2.什么是法治意识 3.法治时代对青少年提出了什么要求? 4.为什么学会依法办事? 5.怎样做到依法办事? 依据问题自主阅读教材,划出相关知识点,理解相关问题。 做到先学后教;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获取新知识,明确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下一环节的讨论探究做好准备。
三、 互助 探究 (一)情景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就职时向宪法宣誓时视频:(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问题: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有什么意义? 归纳:①有利于树立宪法权威,推进依法治国的实施。②有利于增强公职人员的宪法观念,激励其忠于和维护宪法。③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培养宪法情感。④有利于在全社会传播宪法理念,树立法治意识。 (二)情景材料:2021年6月12日,广州南沙警方通报,家住广州市南沙区的张某、鲁某夫妇于5月25日曾到过中高风险地区就餐。6月5日,张某、鲁某二人被广州市疾控中心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后被医院收治。此前,其二人活动轨迹已涉及南沙区多个公共场所。经初步调查:张某、鲁某未执行广州市南沙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第3号通告的防疫措施,未如实向所在社区申报曾去过中高风险地区。因张某、鲁某的行为引起新冠肺炎传播严重危险,目前南沙警方已对其二人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依法立案侦查。 问题:(1)张某、鲁某为什么会被警方依法立案侦查? (2)这个案件给我们哪些警示? 教师引导: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 归纳:张某、鲁某法治意识淡薄,扰乱公共秩序、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因此,作为公民树立法治意识,原因是:①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②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③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价值,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材料: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 问题:结合材料,说说什么是法治意识? 归纳: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四)背景材料:每个学期,学校根据教学计划,会安排法制副校长到学校举行法制教育课,每周安排相应的法治教育主题班会,举行法律知识竞赛,有条件的话安排参观人民法院的审判庭。 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归纳: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五)播放CCTV公益广告视频——《依法防控,是最有力的武器》 问题:视频告诉我们什么? 归纳: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 (六)情景材料:小宇的爸爸原来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因债务问题,公司宣布破产,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小宇的爸爸常常酗酒,每次喝醉后,就拿小宇的妈妈出气,非骂即打。每当小宇哭着恳求爸爸不要打妈妈时,爸爸就冲小宇撒气。 问题:面对小宇爸爸的行为,小宇应该怎样做?为什么? 教师总结:要学会依法办事的措施。 同桌探究,合作完成问题并展示。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问题并展示。 思考,独立完成问题并回答。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问题并展示。 观看视频、思考,同组合作探究并回答问题。 思考,同桌合作探究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要树立宪法权威,树立法治意识。 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 通过名人名言感悟法律意识涵义。 通过学生身边的活动明确自身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确:疫情防控,只要某个环节不能依法进行,就会导致防疫失控,明白为什么要依法办事。 通过具体案件分析,让公民懂得如何学会依法办事
四、 思维 拓展 【时政评论】 宪法序言中的“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说明我们党对法治规律的认识和对执政理念、方式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确立了法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崇高地位。 (1)请你结合“时政评论”内容及所学知识,谈谈对法治的理解。 【发出倡议】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青少年要努力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法同行,我们倡议: (2)请你将倡议内容补充完整。 学生练习、探讨和解答 巩固知识、培养学科关键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 小结 升华 1.要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 树立法治意识 2.树立法治意识的要求 3.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我们与法 律同行 4.要学会依办事的原因 学会依法办事 5.依法办事的要求 发挥主动性,自主概括总结 引导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升华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认知的内化。
教学 反思 “玉式”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着重强调的是问题教学,落脚点是立德树人,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具体事实的认识内化学生良好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