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红楼梦》选读之《宝玉挨打》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认真领悟课文在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2、把握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3、通过章回选读理解《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黑暗和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全书120回,后40回为高鹗所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泪,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近代文学家王国维: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离痛惜之意。现代红学家俞平伯:《红楼梦》作者第一本领,是善写人情。细细看去,凡写书中人没有一个不适如其分际,没有一个过火的;写事写景亦然。。《红楼梦》作者的第一大本领,只是肯说老实话,只是做一面公平的镜子。现代红学家周汝昌:《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特色,最好的——既最有趣味又最为捷便(具体、真切、生动)的办法就是去读通了《红楼梦》。《宝玉挨打》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33回和第34回,题目为编者所加。题 解手 足 耽 耽 小 动 唇 舌不 肖 种 种 大 承 笞 挞原回目兄弟注视的样子。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品行不好拷打(xiào)(chī tà)28回:宝玉与琪官蒋玉菡在酒席上一见如故并互赠了汗巾,而且两人过从甚密。30回:宝玉与金钏儿调笑被王夫人发觉,王夫人大怒,不顾金钏儿哭求立刻把她撵了出去,金钏儿含羞忍辱投井自尽。背景简介蒋玉菡,忠顺亲王府里唱小旦的戏子,小名琪官。他生得妩媚温柔。宝玉和他是好友。有一日酒宴,宝玉赠他一个玉扇坠,他回赠宝玉一条大红汗巾子。他曾在紫檀堡购置了几亩田地,几间房舍准备过安静的日子,但被忠顺亲王府的人拿回。后娶袭人为妻。在贾府被抄家后,蒋玉菡夫妇资助了贫穷的贾宝玉夫妇。金钏儿,王夫人的大丫环。有一天王夫人午睡,金钏儿坐在旁边给她边捶腿边打瞌睡,宝玉见后,便和她开玩笑,金钏儿说了句俏皮话,被假寐的王夫人听见,翻身起来,照著她的脸打了个嘴巴,骂她 “下作小娼妇儿!好好儿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吓得宝玉一溜烟逃走,金钏儿一声不敢言语。王夫人要撵她出去,金钏儿跪地哀告,百般苦求,王夫人执意不肯收留,逼得金钏儿投井自尽。自主阅读检测1请选择出在《宝玉挨打》中出场的人物:王熙凤王夫人贾政贾环贾珠贾宝玉袭人晴雯薛宝钗林黛玉薛蟠贾赦贾代善忠顺亲王琪官金钏儿赵姨娘贾母李纨长史官自主阅读检测2梳理《宝玉挨打》中出场人物的关系:贾源- -贾代善(荣国公)史太君(贾母)贾赦邢夫人贾琏王熙凤贾迎春巧姐贾政王夫人贾珠李纨(字宫裁)贾兰贾元春贾宝玉贾探春贾环贾敏林如海林黛玉嫡出庶出赵姨娘王公子:子:子:王子腾女:王夫人 女:薛姨妈子:王仁女:王熙凤薛公子:子:子:薛 蟠女:薛宝钗子:薛 蝌 女:薛宝琴薛姨妈子:自主阅读检测3概括《宝玉挨打》的故事情节:第一部分( 1 ~ 4 ):宝玉挨打的前因。第二部分( 5 ~ 8 ):宝玉挨打。第三部分( 9 ~ 20):众人对宝玉挨打的反应。吴功正先生讲到《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色时,曾将起伏跌宕的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宝玉挨打余波荡漾,由一个情节深入展开到父母之间、嫡庶之间、情人之间、婆媳之间、主奴之间,请找出两三例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复杂关系中每个人物的行为加以概括。(众人对宝玉挨打的反应)明确:近距离余波:(夫妻)王夫人哭劝贾政,(母子)贾母怒阻贾政;远距离余波:(主仆)袭人痛心以相告,(情人)宝钗动情来送药,(情人)黛玉泪眼表真性。自主阅读检测4概括出宝玉挨打的原因:③金钏跳井,贾环诬告宝玉①宝玉因悲金钏之死,陪客葳葳蕤蕤(没有与贾雨村好好地应酬)②忠顺王府(追查艺人蒋玉菡的下落)告宝玉引逗琪官之状根本原因?④在家荒疏学业文本解读·深入探究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矛盾双方贾政贾宝玉贾政兢兢于仕途经济,作为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忠实卫道者,贾府统治者的代表,他要求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成为封建统治阶层的忠臣孝子和封建贵族家庭的可靠继承人。贾宝玉看重的是情场,是知己,他拥有的是得乐且乐的追求情感信仰的人生观,他是一个鄙弃仕途经济、背离封建礼教的贵族叛逆者,他与封建卫道士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父子间的矛盾,实质是新旧两种思想、两种人生道路的冲突和斗争(追求自由)(光宗耀祖)【原文】(贾政)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西江月]其一无故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二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拘不能理朝政,不能撑起家业门面(阶级叛逆)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无兴趣丛生杂草喻不学无术不端正走斜道不听话执拗不训这是对贾宝玉思想性格及一生命运作的评价;诗以封建卫道士的目光和口吻观察评论贾宝玉。(明贬暗褒)主题思想全文围绕宝玉挨打这一事件展开父子冲突,揭示出封建大家庭内部的叛逆者与封建卫道士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表现了封建大家庭行将灭亡的历史趋势。文本解读·人物形象分析原本无气(初见)1、打宝玉前的神色变化:倒生了三分气(见宝玉无精彩,先前又待客不周)又惊又气 目瞪口歪(忠顺府来人——与戏子交往)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贾环告状)2、打宝玉时四哭:( 1 )气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第五自然段)( 2 )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第八自然段)。( 3 )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第九自然段)。( 4 )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到(第十自然段)(一)贾政( 1 )气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拿大棍!”一哭——气愤!思想迂腐偏狭,恪守道统他是传统礼法社会的忠臣肖子,是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化身。责打宝玉,目的是防范“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 2 )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二哭——动情。但贾政毕竟是宝玉的父亲,有道是“虎毒不食子”,父子之间的血脉关系是永远也无法割断的,所以贾政在打宝玉之前“满面泪痕”,想是痛心疾首到了极点。( 3 )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三哭——痛惜!贾政对宝玉这个不肖子不仅感到愤怒,而且感到后继无人、家道衰败的悲伤绝望,贾政和宝玉的冲突暗示着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行将败落。宝玉挨打只是悲剧的序幕,挽歌的序曲。( 4 )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到。四哭——表明孝道。贾政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忠实卫道者。有爱子之情,也有痛悔之意,同时又爱得无理。是严父也是孝子,忠实地遵循封建礼教。惧怕忠顺府,听信谗言,易于动怒。笞子时下手不知轻重,性格正统顽固。语言行动老爷自重老太太身子弱有意绝我提及贾珠抱住扳子不让打抱住宝玉大哭爬到宝玉身上大哭(二)王夫人“求”王夫人面对宝玉挨打,不敢正面制止贾政,只是哭泣,又怕贾政气坏身体,可见她的尊夫思想有多严重。她劝阻丈夫主要以贾珠早死说事,以柔克刚,为的是争自己的利益。王夫人是一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家庭的贵妇人:( 1 )地位尊贵,在王熙凤之上,经常居高临下地指点贾府特别是大观园的管理。( 2 )对贾母和自己的丈夫贾政恭顺温柔,所以丈夫打儿子,她不敢明劝,只能搬出贾母“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 3 )对于宝玉,虽然也和丈夫一样恨铁不成钢,在她看来宝玉是个不肖的“孽障”但儿子对她而言有着除了亲骨肉这层关系外,还有保住地位的意义,王夫人年纪已大,不能在生育,所以宝玉就是她的命根,她要拼死保护宝玉。“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宝玉实际上也是保证王夫人在嫡庶之争上取得胜利的关键,所以,当她搂着宝玉哭泣时,她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她救助宝玉时,对贾政就是合乎情理的一个“求”字,用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打动他,终于使贾政冷静下来,“长叹一声,向椅子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尊夫思想。性格看似平和,实则极有心机和威势。善用心机,以退为进。她虽不满宝玉的行为,但爱之深,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不得不保护这唯一的儿子。(三)贾母语言行动、神态先打死我我没养好儿子你教训儿子是为光宗耀祖将来为官作宰,也未必想着母亲喘吁吁啐了贾政一口冷笑两次心疼生气,抱着哭个不停含泪说“逼”这一“逼”,体现了老太太对孙儿发自内心的疼爱,体现了她作为“老祖宗”这一家庭最高地位的贵族老太太的气度、态势和影响。她所使用的武器就是“孝道”。儒家讲究“百善孝为先”,贾政虽是一家之长,但对于自己的母亲,也不得不“躬身陪笑”“叩头谢罪”。1 、先嚷着让贾政“先打死我,再打死我”——贬自己救宝玉2 、再借责怪自己“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明贬自己,实贬贾政3 、顺势责备贾政:“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宝玉就禁得起了?”——类比斥贾政4 、抬出贾政的父亲当年教训贾政的做法,训斥贾政的教导无方,使贾政表态:“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直接训斥贾政。5 、直说“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以退为攻,步步紧逼,直至贾政行动上“苦苦叩求认罪”,内心里也“自悔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才命其退下。贾母封建家族的最高统治者。贾母与贾政的冲突在于如何管教宝玉。贾母溺爱孙子,这是一般老人的常情,她并不反对儿子管孙子,只是对贾政痛下杀手的表现难以接受。事实上,贾母在客观上成了宝玉发展叛逆性格的保护伞。探究延伸:通过宝玉挨打, 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异同, 并结合实际谈谈现今父母在教育中应采取何种方式。人物 异同 贾政 王夫人 贾母目的 方式效果 一致让宝玉成为封建家族的合格继承人不同严打溺爱溺爱一样无效黛玉动作:无声之泣,气噎喉堵语言:“你从此可都改了吧!”神态:两个眼睛肿的桃一般手里托着一丸药“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娇羞怯怯宝钗(显眼关怀)(默不作声)(规劝埋怨)(无奈伤感)(含蓄蕴藉)(直白表露)(四)薛宝钗与林黛玉宝钗送药:先是“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出进来”。进来就仔细关照伤药的用法,显出沉稳大方的风度。不仅行为得体,言语也直分疼人:“早听人一句话,……”将对宝玉的痛惜之情表现得情深意长,却含而不露。但尽管含情脉脉,宝钗也没有忘记“仕途经济”,数落宝玉“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临走又提醒“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前后不同性质的语言都以温厚道出,半规劝半用情,体现了宝钗工于心计、欲露又掩的个性特征。黛玉探伤:她是在宝玉“半梦半醒”悄悄进来的。没有侃侃而谈,只是“无声之泣,气噎喉堵。”面对伤势沉重的宝玉,她“心中虽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抽噎半天,才说出一句“你从此都改了罢”!这发自内心的一句话,表现了黛玉内心极其复杂的情感,饱含了黛玉对知音的痛惜和关爱,这句话是黛玉看到宝玉被打得如此惨重,她内心极度痛苦说出的,并非真的要宝玉改悔。恩格斯曾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是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去做。”理解人物,体味人物的真性情,就不妨从“怎么做”入手。宝钗、黛玉皆聪颖貌美,堪称双峰对峙,她们对宝玉又都有爱的真情,但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因而在待人接物或表现感情时也有所不同。宝钗“圆”,理智多于情感;黛玉“直”,情感胜于其他。宝钗见宝玉,送的是药,情急之下,说出了“心疼”之语,令宝玉感动,但此时她仍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毕竟她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任何出格之事她都很警醒;黛玉则不然,她在追求情感的人生观上与宝玉相同,因而她能抛弃世俗的功利,她看宝玉,送去的是一颗真心,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也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她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薛宝钗八面玲珑,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贵族少女。林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感情纯真,与宝玉有着相同的叛逆心理的贵族少女。1、理解划线词语的深刻含义。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赏析:这是贾政在本文开头教训宝玉的句子。“葳蕤”,是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曹雪芹将这个词改造成“葳葳蕤蕤”,用来形容贾宝玉因金钏儿自杀而垂头丧气的样子。这样,在贾政眼中,宝玉那种萎靡不振、困顿的形象更加突出。金章玉句·句子赏析2、分析下面的句子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她,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的母亲了。”赏析:贾母表面上是劝王夫人,实际上是指责贾政当官以后不把老母亲放在眼里,独断专行、毒打宝玉。反映了贾母对宝玉的溺爱,对贾政的怨愤。1、 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有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赏析:“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这句运用了比喻修辞。宝玉做的三件事已经使贾政十分恼火,王夫人跑来护犊,犹如火上浇油。这一比喻,把贾政完全丧失理性的状态刻画出来。修辞探索2、 只见他面白气虚,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来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赏析:“或青或紫,或整或破”运用了排比修辞,它把宝玉伤势的惨状呈现出来。描写出贾政下手之重,用心之狠。红学家对“宝玉挨打”的评价两种世界观的激烈冲突(王蒙)贾政与宝玉的矛盾的焦点在于价值观念、人生道路的选择、正统与非正统,换句话说,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的斗争。宝玉不论何时一见贾政就如老鼠见了猫一样。这不仅是因为贾政是父亲,父为子纲,而且因为贾政是正统而宝玉是异端,是“顽劣”“不肖”“无能”“狂痴”乃至“下流”,在封建社会非正统不仅是观念问题,而且是生理健康与道德状况的可疑。这样一种世界观冲突,最后演变为暴力冲突,贾政不仅用言语和态度,最后还要用“板子”来批判宝玉,这是必然的。因为二者不可调和。精心组织的高潮(吴功正)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对于荣国府的封建家长来说,贾宝玉是不可或失的命根子,是延荣续贵的唯一希望。为挽狂澜于既倒,支撑残厦于将倾,贾府的统治者在贾宝玉刚生下后就为他铺设了一条仕途经济的青云大道。一方强令其邀名取禄,一方偏不就范,双方冲突不已,矛盾的激化也就势在必然。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文学作品的高潮作为完整的矛盾运动中的重要阶段,具有前因后果、相互勾连的逻辑层次。金钏儿投井,雨村临门,是高潮的导因;忠顺王府索人是高潮的诱因;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由远及近,脉络清晰,一步紧接一步,层深叠进,一环衔接一环,丝丝入扣,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进入非如此即不可的境地。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当贾宝玉被喝禁在边厅上时,他料到挨打是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倘若贾母闻声赶到,电闪雷鸣也就顷刻风息浪平,高潮也就形成不了。高明的曹雪芹为了让叛逆与卫道的矛盾激化成必然,就利用偶然性的事件来触发。一是整天转前绕后,陪伴左右,又机灵又贴身的小厮焙茗,偏偏这时不见影踪,倘若他在这里的话,别说吩咐,就是闻到点雨腥味,也早就一溜烟到里面报告去了。二是正当贾宝玉如坐针毡,无人可找之际,恰巧遇到个老妈子,这该有救了,有人报信了。可是,这老妈子偏偏又是个聋子,把“要紧”听成“跳井”,将“小厮”说成“小事”,把个贾宝玉急得如热锅蚂蚁。这都是偶然性的事件,但是这种偶然性在实际上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一、选择题:1、 选出加点字的拼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金钏(chuàn) 颤巍巍(càn) 勒死(lēi)B、焙茗(bèi) 搪塞(sè) 葳蕤(wēi ruí)C、暴殄天命(tiǎn) 思忖(sī cùn) 气喘吁吁(xū)D、缄默(jiān) 草芥(jiè) 身亡命殒(shǔn)答案:BA、颤巍巍(chàn)C、思忖(sī cǔn)D、殒(yǔn)当堂检测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王夫人哭道:“宝玉 该打,老爷也要自重。 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 老太太一时不在了,岂不事大!”A、即使 而且 如果B、虽然 但是 倘或C、虽然 况且 倘或D、即使 但是 如果C3、下面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贾环在贾政面前对宝玉幸灾乐祸,直接造成了宝玉挨打。B、河北大学女生陈晓凤无辜被李一帆醉酒开车撞死,陈父得知消息,泪如雨下。C、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105岁老人雷洁琼的长寿秘诀:粗茶淡饭、勤于思考。D、云是雨的征兆,从乌云一片到黑云翻滚到电劈雷轰直到大雨滂沱,很有层次。答案:A (幸灾乐祸应该为“污蔑陷害”)二、语言运用4、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对《红楼梦》的评价,请你以陈述句开头,重写这一段话,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归根结蒂,应称之为中华文化之小说。因为这部书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却表现为“通之于人众”的小说形式。答案:《红楼梦》这部书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却表现为“通之于人众”的小说形式。因此,归根结蒂应称之为中华文化之小说。三、简答题: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5、王夫人到来后,贾政“便要来绳索勒死”宝玉,他是真的想将宝玉置于死地吗?为什么?答案:贾政只是因愤怒而丧失理智,在气头上向王夫人示威,并不是想真的勒死宝玉。这从他后面回答贾母的话:“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可以看出6、王夫人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谁说的,弦外之音又是什么?答案:王夫人哭贾珠的话实际上是说给贾政听的:长子贾珠已经死了,你还要逼死宝玉吗?弦外之音是:宝玉是贾府中独一无二的继承人,他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你不应该对他下毒手。7、课文中,王夫人哭着数落宝玉:“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王夫人说得是真心话吗?为什么?答案:这段话并不是说宝玉应该替贾珠去死。因为贾珠已死,无可挽回。王夫人这么说,实际上是指责贾政下手太狠,担心宝玉有生命危险。接下来“贾政听了,也就灰心,自悔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与王夫人的话相照应。四、探究题8、马克思曾言:“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偶然性’的。”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的情节,它的出现有什么作用?明确:(1)偶然性情节: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然而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2)作用:①情节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②主旨上:加剧人物之间的冲突,深化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