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物理(广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 第3讲 物态变化(共9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中考物理(广东专用)一轮复习课件 第3讲 物态变化(共93张PPT)

资源简介

(共93张PPT)
第一轮 基础知识过关
第一部分 声 光 热
第3讲 物态变化
分析考试要求,呈现近三年中考物理考查趋势
2022年课标要求 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材链接 人教版:八年级第三章  粤沪版:八年级第四章
近三年广东省中考 考查情况分析 年份 题型 考点 分值
2020年 填空题、实验题 温度计;晶体熔化;水沸腾实验 9分
2021年 选择题、填空题、 实验题 温度;水的三态;水沸腾实验 6分
2022年 选择题、实验题 物态变化;温度计读数及使用 6分
梳理课本必备知识,明确考什么
1.温度和温度计
概念 温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单位 摄氏度,用符号    
测量工具 温度计 原理 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       的原理制成的
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温度计的     和     
(2)测温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        ,但不能与          接触
(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     ,    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拿出来读数
冷热程度 

液体热胀冷缩 
量程
分度值
浸没在液体中 
容器壁或容器底 
相平
不能
2.体温计
(1)体温计量程是     ℃,分度值是   ℃。
(2)体温计结构上有一个    ,所以体温计    离开被测物读数,但体温计使用前要      。
35~42
0.1
缩口
可以
甩一甩
3.物态变化示意图
4.熔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 熔化 凝固
定义 由   变成   的过程 由   变成   的过程
吸(放)热    热    热
条件 A.达到   点; B.继续   热 A.达到    点;
B.继续   热
特点 晶体    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非晶体    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固态
液态
液态
固态




凝固



(1)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2)常见晶体:海波、冰、食盐、石墨、金属;常见非晶体:石蜡、松香、玻璃、沥青。
(3)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图象(见下图)。
5.汽化和液化
(1)汽化
①定义: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汽化   热。
②汽化两种方式:    和    。
液态
气态

蒸发
沸腾
项目 蒸发 沸腾
发生部位 只在液体     在液体   和   同时发生
温度条件     温度下 只在    时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影响因素 (1)    高低; (2)液体     大小; (3)       快慢 供热快慢
温度变化 降温致冷 吸收热量,但_____
共同特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      
表面空气流速
表面
表面
内部
任何
沸点
温度
表面积
温度不变
吸收热量
(2)液化
①定义: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液化   热。
②液化两种方法:      、     。
气态
液态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6.升华和凝华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    。升华过程要    。(如北方冰冻的衣服变干、樟脑丸消失、碘消失、干冰制冷等)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    。凝华过程要    。(如霜、雪、冰花的形成等)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
7.三个物态变化过程制冷作用
(1)      有制冷作用。(如洒水可以降温)
(2)      有制冷作用。(如用干冰人工降雨)
(3)      有制冷作用。(如用冰熔化吸热保鲜食品)
蒸发吸热 
升华吸热 
熔化吸热 
以近三年广东省中考物理试题为例
1.(2020年第9题)如图所示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其读数为   ℃。图乙是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由图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内能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
不变
增加
2.(2020年第18题)为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取0.2 kg水进行实验。
(1)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根据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自下而上
(3)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为提高水的沸点,换用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4)假如酒精灯均匀放热,且释放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忽略沸腾前水的质量变化以及热量的损耗,从第5分钟起1分钟内水吸收的热量是        J。
[c水=4.2×103 J/(kg·℃)]
99
不可行
1 680
3.(2021年第1题)下列关于中学生的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
身高约为170 mm 
B. 体重约为50 N
C. 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500 Pa
D. 体温约为37 ℃
D
4.(2021年第8题)固态、液态和    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气态
5.(2021年第16(4)题)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其中图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沸腾前气泡大小变化的原因是:气泡上升过程中   (多选,填字母)。
A.气泡遇冷收缩   
B.气泡遇热膨胀
C.气泡所受水的压强变小
D.气泡内水蒸气遇冷液化

D
6. (2022年第2题)小明发现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此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  )
A. 熔化    B. 升华    C. 汽化    D. 液化
B
7.(2022年第16(3)题)体温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直管内的水银    (选填“能”或“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所以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图中的体温计示数是     ℃。
热胀冷
不能
36.5
考点精讲、对应训练
考点一:常见温度值 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典型例题
【例 1】某市中考,要求体温小于37.3 ℃的考生在常规考场考试,体温大于等于37.3 ℃的考生在备用考场考试。某考生的体温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他应在     考场考试,该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
        。
常规
液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体温计的一个大格是1 ℃,一个小格是0.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37.1℃;此时他的体温为37.1 ℃,因此应该在常规考场考试;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工作的。故答案为:常规;液体的热胀冷缩。
思维点拨: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读数时,要先确认分度值,然后看液柱上表面所对的刻度值,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体温计读数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针对训练
1.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如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  )
D
2.(2021·潮州)如图所示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温度计的感温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将感温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
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读数时如图所示,测量数据偏大
D
3.晨检测温是学校防疫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图3-8所示,测温枪测得某同学的体温为    ,其体温    (选填“正常”或“不正常”)。
36.6
正常
4.通过观察图中的两个温度计,   图是寒暑表,   图是体温计,甲、乙两表的示数分别为   ℃和   ℃。


38.5
-5
●能力提升
1.疫情期间,学校对每位师生每天进行体温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体温计的量程是35~45 ℃
B. 体温计的分度值是1 ℃
C. 检测某同学体温是36.8 ℃,该同学体温正常
D.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为0 ℃
C
2. 护士用体温计测量病人体温前,总要用力甩体温计,使水银返回玻璃泡内,这是利用了水银具有    ;若使用体温计测得高烧患者体温为39 ℃,不甩体温计直接又测另一正常体温的人,则体温计示数为   ℃。
惯性
39
3.(2021·广州)如图所示,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时,为测量试管中碎冰的温度,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碎冰     ,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
充分接触
-4
4.(2022·惠州)小金配合社区防疫工作,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如图所示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为35.0 ℃到42.0 ℃,最小刻度为  ℃。消毒后用手指捏紧体温计上部,      (填写操作),使体温计的水银柱回落到35 ℃以下,然后放入自己腋下5分钟,取出后直接读数。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柱不会回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
第4题图
0.1
用力甩几下
                  玻璃管中有缩口,水银遇冷收缩较快,在缩口处断开,上段水银柱不回落 
考点二:熔化和凝固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典型例题
【例 2】如图所示是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已知海波的熔化温度是48 ℃,则(  )
A.海波在AB段处于固态     
B.海波在BC段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C.海波在BC段内能逐渐变小   
D.海波在CD段吸收热量
C
解析:AB段属于凝固前降温过程,液态,故B项错误;BC段属于凝固段,放热,温度不变,内能减少,故B项错误、C项正确;CD段属于凝固后的降温阶段,固态,故D项错误。故选C。
思维点拨:解答此题,需要熟记晶体的凝固特点,要注意晶体凝固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温度要达到凝固点,②要继续放热;由此看来:当晶体处于固、液共存态时,虽然温度没有变化,但是仍在放热。  
●针对训练
1.(2021·惠州)下列对应的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的是 (  )
A.冬天河水结冰
B.铁丝网上的霜
C.冰袋给病人降温
D.冒出的“白气”
C
2.(2022·广州)一种合金魔术道具,久握在34 ℃的手中不熔化,放在60 ℃的水中会熔化,则该合金的熔点可能是 (  )
A.16 ℃    B.30 ℃    C.47 ℃     D.70 ℃
C
3.(2022·深圳)天宫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将一个液体球“变”成了固体球。这一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是 (  )
A.熔化 吸热  
B.凝固 放热   
C.液化 吸热     
D.凝华 放热
B
4.如图所示为关于“55°”水杯的图片。将沸水倒入这种杯中摇一摇,便可使水温快速变为55℃,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温度不变,这是因为杯的内壁和外壁间贮存了一种颗粒,这种颗粒是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使沸水降温利用了它
        的特点。
晶体
熔化吸热 
●能力提升
1.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 (  )
A.该物质是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为60 ℃
C.该物质熔化过程经历了10 min
D.该物质在B点时全部变成了液态
A
2.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
C.乙物质在AB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乙物质在AB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C
3.(2022·中山)如图表示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其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物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甲为气态
B.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C.乙→丙的过程与露珠形成过程相同
D.BC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D
4.某同学对冰加热,他将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请结合图像写出两个相关物理知识点:
a.          ;
b.          。
水的沸点100℃
冰的熔点0℃ 
5.(2022·佛山)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1)组装器材时,先将酒精灯放置在铁架台上,接下来调节  (选填“a”或“b”)的高度。
(2)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
b
-3
(3)根据实验数据,小明绘制出了被测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
①冰熔化过程共用了   min,第3 min时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2 min时的内能。
②分析图像可知,冰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
(4)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直到杯内水持续沸腾,试管中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3
大于
不变
不会
考点三:汽化和液化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典型例题
【例 3】 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时,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过了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这两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凝固,后蒸发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凝固,后升华
C
解析:通常,水蒸气液化有两类:一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如雾、露、梅雨天气墙壁“出汗”、冰棒冒“白气”等;二是汽化出来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如冬天口中呼出“白气”、烧开水时壶嘴处冒“白气”等。故答案选C。
思维点拨:判断物态变化应先弄清变化前后该物质的状态再做一定的推理。 
●针对训练
1.如图所示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D
2.(2020·广州)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医务人员所戴的护目镜上经常出现一层水雾。这些水雾的产生属于下列哪种物理现象 (  )
A.升华 B.凝华
C.液化 D.汽化
C
3.(跨学科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属于下列哪种物态变化 (  )
A.熔化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D
4.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会大汗淋漓,使体温不致升得太高。这是由于汗液 (  )
A.熔化吸热   B.蒸发吸热
C.液化放热   D.凝固放热
B
5.淡水资源缺乏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利用太阳能、海水等资源获得淡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小明设计的太阳能海水淡化器,在海水淡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先升华后液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汽化后凝华 D.先液化后汽化
B
●能力提升
1.(2022·佛山)夏天,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周围会冒“白气”。“白气”的成因与下列谚语中加点字涉及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
A.霜前冷,雪后寒        
B.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C.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
2.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C
3. 如图所示,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  )
A.同时沸腾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C
4.(2022·广州)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可用塑料布收集露水,如图所示。露形成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该物态变化过程要    热量,所以露的形成多在夜间。
液化
放出
5.(2021·惠州)如图是铺在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两侧的“热棒”示意图,它能对路基进行主动降温,保持路基冻土不熔化。在热棒内封装有一定量的氨,棒内下端的氨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热棒应采用     好的材料制作,以提高热棒的工作效率。
汽化
导热性
6.(2022·茂名)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两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相同。
(1)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时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水蒸气遇冷    (选填“汽化”“液化”“升华”或“凝华”),在烧杯口周围形成“白气”。
(2)通过两次实验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但必须    。
(3)图乙是该组同学第二次实验绘制的图象,第一次实验中同学们发现,水沸腾前每加热2 min温度升高5℃,则图乙中t0=   ℃。
变大
液化
吸热
87
考点四:升华和凝华
●典型例题
【例 4】古诗《立冬》中,有诗句“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诗中所说的“霜”,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
A.凝华    B.凝固    C.汽化    D.液化
A
解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霜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故选A。
思维点拨:掌握六种物态变化,以及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会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针对训练
1.(2022·北京)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过程中,发生凝华现象的是 (  )
C
2.(2022·中山)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
A.雪的形成
B. 露珠的形成
C. 冬天结冰的衣服直接变干
D.铁块变成铁水
C
3.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一朵雪花”为轴线,呈现出诗人李白诗句中描述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浪漫、夸张场景。北方冬季常见的雪花的形成与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相同物态变化的是 (  )
A.露生成 B.雾产生
C.霜形成  D.冰消融
C
●能力提升
1.滑雪是很多人喜欢的冬季运动,自然界的雪是水蒸气    而成的;当自然界降雪不足时,滑雪场需要“人工造雪”;在0℃以下的天气里,造雪机喷射出水雾,这些雾滴遇到冷空气发生    ,形成“人工雪”。(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凝华
凝固
2.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    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    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     成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升华
凝华
熔化
3.小明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升华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 ℃,碘的沸点是184.4 ℃,水的沸点是100 ℃。
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
                   。
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融化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干冰吸热__
   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
升华
液化
考点五: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现象
●典型例题
【例 5】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雹在下落过程中表面熔化成水需要吸收热量
B.从冰箱里拿出的冰块周围出现“白气”是升华现象
C.水蒸气液化成水,分子间距离增大
D.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A
解析:冰雹在下落过程中表面熔化成水是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从冰箱里拿出的冰块周围出现“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块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水蒸气液化成水,分子间距离变小,一般液态物质的体积小于气态;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变大。故答案选A。
思维点拨:该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难度不大,关键是搞清楚物质物态变化前后的状态。 
●针对训练
1.(2021·茂名)2021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个世界水日,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如图所示水的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
A.冰融水开   B.雾绕险峰  C.露润绿叶 D.霜打枝头
A
2.(2021·广州)有关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初夏清晨,花、草、树叶上出现的露是水蒸气液化而成
B.秋天早晨的浓雾在太阳照射下很快消失是升华现象
C.北方的冬天,窗户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水凝固而成
D.北方的冬天,人们呼出的“白气”是水汽化而成
A
3.(2021·惠州)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出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初春,万物复苏、冰雪消融,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夏天,小明将糖水放入冰箱制成了冰棍,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晶莹的露珠,这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D.冬天,房屋上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A
●能力提升
1.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同时伴随着  热;过程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和   ,同时伴随着   热。
汽化

凝华
液化

2.如图所示,在两个大试管中分别加入的水,给左边的试管加热,把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引导到右边试管的冷水中,则冷水中的温度计示数会    ,冷水的质量会增加,说明了水蒸气进入冷水中遇冷发生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装置中左边石棉网的作用是使试管底部受热    。
升高
液化
均匀
考点六:物态变化知识综合
●典型例题
【例 6】下列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这个过程要吸热
B.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
C.秋天,草木的叶子上有露珠,这是水蒸气液化吸热形成的
D.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C
解析:春天,冰雪消融,这是熔化现象,这个过程中冰要吸收热量,故A正确;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吸收热量,故B正确;秋天,会看到露珠,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C错误;严寒的冬天,玻璃窗上会出现冰花,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正确。故选C。
思维点拨:会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知道其吸热还是放热,关键是能与实际例子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此类题考查的重点。 
●综合训练
1.(2022·珠海)“寒露”和“霜降”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节气,下列关于露和霜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  )
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熔化形成的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
2.(2022·中山)下列关于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
A.早春冰雪逐渐消融,是升华现象
B.用铁水浇铸成铁工件,是液化现象
C.阳光下的湿衣服变干,是汽化现象
D.冰箱冷冻室内壁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大量中华诗词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瓶冰知冬寒,霜露欺远客”,露是冰熔化形成的
B.“照水冰如鉴,扫雪玉为尘”,冰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
4.小明在实验室取出-10 ℃的冰进行加热实验,他观察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并记录相关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0~4 min内这块冰的内能    (选填“增加”或“不变”),加热到6 min时,将处于       (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加热到    min,水开始沸腾。
增加
固液共存态
14
5.(2021·上海)小明在高海拔地区旅行,发现鸡蛋煮不熟,查阅资料发现煮鸡蛋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水温达到沸点后温度不在提升,不同气压下沸点不同,以下是气压和沸点之间的关系。
实验序号 大气压(kPa) 沸点(℃)
1 0.51 81
2 1.01 100
3 2.03 120
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和沸点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
                         。
(2)鸡蛋煮不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
(3)在高原上想要快速煮熟鸡蛋需要     (填字母) 。
A.耐烧的锅       
B.比热容大的锅       
C.内部气压高的锅
          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就越高;气压越低,沸点就越低
         高原大气压较低,水的沸点低,所以鸡蛋煮不熟
C
6.(2022·江门)如图甲是小亮设计的能做“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的装置。
(1)小亮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存在两处错误,请找出一处并说明原因。错误:                ;原因:                        。
(2)改正错误后重新实验,观察并记录温度计A的示数,作出如图乙所示的图像。通过图乙分析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图乙中,t1~t2阶段试管中的物质处于      状态,此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     。
温度计B的玻璃泡接触到烧杯底部
烧杯底部温度偏高,使得温度计所测水温偏高 
晶体
固液共存
增加
(4)观察并记录温度计B的示数,绘制出图丙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   ℃,说明当地的大气压     1个标准大气压。
(5)观察到烧杯中的水已沸腾,且A、B两温度计示数相同,此时试管中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95
低于
不会
7.物理学习小组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安装实验器材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
自下而上
(2)在水温升高到85 ℃后,每隔1 min读取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将所得数据记录在如下表格中。由实验可知:水沸腾时需要    ,但温度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85 86 88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98
吸热
保持不变
(3)在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由此可知当地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4)初步得出结论后,等水温降至85 ℃以下后,另一位同学继续利用该装置再次进行实验,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从两次实验的图像中可看出,水从85 ℃加热至刚沸腾时,所用    不同,原因可能是水的   不同。
98
低于
时间
质量
回顾考点,预测方向
本讲常考考点:物态变化现象;熔点或沸点的联系;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现象;物态变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温度测量。
本讲易错易混点:1.温度计使用:(1)掌握温度计使用及读数,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2)注意区分实验室用温度计与体温计区别。2.晶体熔化实验:(1)探究晶体熔化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秒表;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3)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保证晶体均匀受热,为此需要采用水浴法加热,加热时需要不断观察晶体的状态变化;(3)正确记录数据并能根据正确数据描点画出晶体熔化图象。3.水沸腾实验注意问题:(1)凡“白气”是液化现象,“白气”实质是小水珠;(2)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
本讲预测方向:近几年省中考试题题型是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温度计使用;物态变化为每年必考知识。本讲分值大约是6~9分。2023年预测:温度计读数、物态变化现象、热现象知识综合(例子)、晶体熔化图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