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3张PPT)氢原子的玻尔理论氢原子的玻尔理论一、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1.测量原子光谱的实验装置放电管摄谱仪2.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氢原子光谱是彼此分立的线状光谱,每一条谱线具有确定的波长(或频率);一、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1885 年 巴耳末莱曼系紫 外巴尔末系可见光帕邢系布拉开系普丰德系汉弗莱系红 外一、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2.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每一条光谱线的波数 可以表示为两项之差;波数里德伯常量里得伯—里兹合并原则一、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氢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656.3 nm486.1 nm434.1 nm410.2 nm364.6 nm一、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原子的内部结构存在固有的规律!原子光谱的谱线规律启示人们: 二、原子结构模型1.1903年,汤姆孙(J.J.Thomson)提出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英国科学家J.J 汤姆孙于1897年发现了电子,被誉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开辟了原子物理学的崭新研究领域。径为 的球体范围内,电子浸于其中。1906年因发现电子win Nobel prize in Physics.能使原子处于稳定状态提出原子壳层结构,可以解释元素周期表原子中的正电荷和原a子的质量均匀地分布在半二、原子结构模型2.1911年,卢瑟福(E.Rufherford)的原子有核模型(行星模型)1908年因发现天然放射性获Nobel prize in Chemistry.1909年,H.W.Geiger & E.Marsdenα粒子散射实验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或小角度散射方向运动;每8000个α粒子中有一个散射角大于90 度甚至接近于180度。二、原子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有一带正电的原子核,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围绕这个核旋转,核的尺寸与整个原子相比是很小的 .2.1911年,卢瑟福(E.Rufherford)的原子有核模型(行星模型)3.经典理论的困难原子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能量逐渐减小,电子绕核旋转的频率也逐渐改变,发射光谱应是连续谱;随着原子总能量减小,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减少,最后落到原子核上,原子不稳定。二、原子结构模型与实验为线状谱矛盾!与原子稳定矛盾!三、玻尔的氢原子理论玻尔理论的三个假设(1913)假设一 电子在原子中,只能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动而不辐射电磁波,这时原子处于稳定状态(定态),并具有一定的能量.等于 的整数倍.主量子数假设三 当原子从高能量 的定态跃迁到低能量的定态时,要发射频率为 的光子.—— 频率条件—— 定态假设—— (角动量)量子化条件假设二 电子在稳定圆轨道上运动时,其角动量1.电子轨道半径玻尔半径2.氢原子轨道能级基态能量三、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位置量子化—— 能量量子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