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升格导写:传承与创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升格导写:传承与创新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升格导写:传承与创新(模拟考题+思路引擎+基础作文+升格作文)
【模拟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梁思成、罗哲文、吴良镛、张锦秋、郭黛姮等一代代著名古建筑专家,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国古建筑文化和技术的研究,使我国众多古建筑得以有效保护,其优秀建造理念、建筑技术和科技成果得以“复活”,并在现代建筑中重放光彩,引领世界建筑新潮流。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的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从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中吸取营养,经过380多次的实验,终于研制出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攀上了世界医学高峰。
我国著名国产汽车生产企业比亚迪,面对众多车企在传统汽车制造技术研发上的剧烈竞争,把目光投向了世界能源开发的新领域,另辟蹊径,果断开启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新道路,成为目前全球汽车制造行业中唯一一家能够实现电池、电机、电控自研自造的车企,固态电池和CTB技术研发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的龙头。
以上材料中,他们或发掘复兴,或借鉴创新,或另辟蹊径,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领先水平。这些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你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
本文是由三则并列型材料组成的任务驱动作文。首先,考生要善于提取材料任务的关键信息,材料一是“古建筑专家”“几十年如一日”“研究、保护、复活”“重放光彩”“引领新潮流”,由此推出能够引领“新潮流”的古代优秀文化技术只有通过保护、复兴来实现,才能重放光彩;材料二关键词是“课题组”“收集整理”“吸取营养”“380多次的实验”“医学高峰”,指向通过继承、借鉴、创新,在吸收优秀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科技手段,达到领先水平;材料三的关键词有“剧烈竞争”“新领域”“另辟蹊径”“新道路”“龙头”,指向突破传统思路,另辟蹊径,实现超越,达到领先水平。其次要审好写作任务。三个“或”是并列关系,是对待“各自领域”的三种态度,而三种态度又有一个共同意涵“传承与创新”,所以,“启示”可以理解为要“达到领先水平”,就要视其领域,取其三种态度之一种,故“传承与创新”为契合材料审题,同时,在“达到领先水平”而采取的三种态度的过程中,还出现了时间、次数等限定词,这表明传承与创新的过程需要坚持、需要长时间地奋斗,因此与材料关联的“坚持”“奋斗”立意也应是题中应有之义。据此,较好的立意有:①深入发掘、广泛借鉴、大胆创新,②在继承中复兴,在创新中发展,③复兴引潮流,创新放光彩,④学会变道超车,⑤坚持是成功之母,⑥奋楫扬帆向未来,等等。
【基础作文】
在传承中复兴,在创新中发展
只有在传承中复兴,创新中发展,才可逐鹿疆场,问鼎中原。
梁思成,罗哲文等一代代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国古建筑文化和技术的研究,将“沉睡”的古建筑物“唤醒”,引领了世界建筑潮流;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领导课题组从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中汲取经验和营养,在传承中创新,经过三百八十多次反复实验,终于研制出了青蒿素,攀上了世界医学高峰;比亚迪汽车生产企业面对市场激烈竞争,果断开发新领域,开辟新道路,成为了新能源汽车车企的龙头,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自我突破。(本段是中心与材料关联段,对材料概括不错,如“沉睡”“唤醒”等词,但针对性不强,逻辑有外溢现象,再且,对材料分析论证不够,导致观点生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广泛借鉴,引领潮流。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伯礼和他的科研团队深入发掘中医药学,以科技手段开发中医生机,使得中医药在治疗新冠方面取得了重要疗效。张伯礼也在坚持发展大中药产业,推动建设《中医药法》,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上,他履步不停,引领了一个中医药学的新潮流。(这一段的本意是阐述传承中复兴,举例也能佐证这一观点,但是观点不够鲜明,叙议不够严谨,语言论证力量不强;所选张伯礼的例子似乎只是文题材料一的翻版,宜先关联材料再进行适当拓展。)
仅仅依靠传承是远远不够的,创新才是“引领”的驱动力。(观点“才是”过于绝对化,与上文传承也可引领存在逻辑冲突,宜删)
创新需要打破定势,突破传统,才能绽放出新的光彩。李可染曾说,踩着前人的脚步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所以要成为冠军,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之一的叶嘉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教授,传授和研究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因为文化差异,她会去旁听西方文学理论课程,吸取知识的同时也摸索到了合适的讲课方式,她大胆采用了“中体西用”的方法,将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诗词相结合,创设出了较为完整的诗词体系,在北美汉文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观点鲜明,阐明创新需要打破和突破,引用不错,但所选素材与材料三“另辟蹊径”背景和指向不合,与材料二内涵“借鉴创新”指向似有重复,有平行论证之嫌,宜结合、利用材料三进行论述。)
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和长时间的奋斗。施一公团队潜心科研,攻克难关,30年来,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王津师傅——故宫文物修复师,早八晚五,日复一日,几十年坚持不懈的与文物打交道,打磨出深厚扎实的基本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氏伤科”,是近代中医伤科流派的重要一派,石仰山先生是“石氏伤科”的第四代传人,他继承家学又见实践创新,使验方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患者的需求;金川集团贵金属冶炼分厂的潘从明,从业二十六年,完成了228项创新项目,拥有35项国家授权专利。他主创的贵金属提纯工艺,纯度能达到99.99%,大大提高了生产量。有创新之力的人才能像艳丽的花儿光彩夺目,懂得创新的人,才能借创新之翼鹏程而万里。(本段论述“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和长时间的奋斗”,选用施一公等材料进行论证,设计不错,但石仰山材料欠简洁,亦非创新素材,潘从明素材叙述成分过多,结尾处论证欠力量,导致整段逻辑松散。)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身逢伟大时代,肩负强国使命,将自己的人生道路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征程完美契合,做先锋,为闯将,我们应当奋发有为,一路浩歌。把青春铺满山河,用奋斗书写人生。(过于虚化,宜再行压缩,使表意更集中更明确,“身”应为“生”。)
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党的二十大发出号召: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我们一起去传承和复兴传统文化,不断创新,不断奋斗,去绽放光彩,引领一个新的时代潮流。(宜与上段合并压缩,回应材料,升华中心。)
【基础点评】
文章从三则并列材料中提炼“在传承中复兴,在创新中发展”作为中心论点,审题准确,接着从“深入发掘,广泛借鉴,引领潮流”“打破定势,突破传统,绽放光彩”“传承与创新需要坚持和长时间的奋斗”三方面进行论证,层次基本清楚,选用张伯礼等多则素材进行论证,材料丰富,但分论点不够明确,所选个别素材论述方向与分论点不相吻合,逻辑勾联松散,素材本身不够简洁,收尾处虽结合当前,但表达泛化,欠紧凑。
【升格作文】
在传承中复兴,在创新中发展
只有在传承中复兴,创新中发展,才可逐鹿疆场,问鼎中原。(文章标题紧扣三个材料,指出“传承”“创新”与“复兴”“发展”的关系,开篇又将这一关系与设定为“问鼎中原”的必要条件,简洁明了)
梁思成,罗哲文等将“沉睡”的古建筑物“唤醒”,引领世界建筑新潮流,试想,如果没有发掘,又哪来重放光彩!不是传承,怎能复兴?屠呦呦课题组在传统上创新,攀上了世界医学高峰;比亚迪另辟蹊径,成为了新能源汽车车企的龙头,我们不难发现,传承与创新是他们问鼎中原的不二法宝,可见,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既要传承,也要创新。(对材料进行了必要的信息重组,将部分材料意涵变换成论证语言,使材料与中心关系更为紧密)
在传承中复兴,要求我们深入发掘,广泛借鉴。所谓“复兴”,就意味着某些需要传承的对象业已衰微,或濒临失传,其优秀技术、优秀理念、科技成果需要保护性研究、发掘,需要一代代人的艰辛努力,方能在世人面前熠熠生辉。古建筑如是,考古如是,非遗如是,几千年中华优秀文化都如是。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氏伤科”石仰山先生继承家学又实践创新,使中医伤科验方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患者的需求,成为“石氏伤科”的第四代传人;张伯礼和他的科研团队深入发掘中医药学,以科技手段开发中医生机,使得中医药在治疗新冠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他坚持发展大中药产业,推动建设《中医药法》,让中医药得到世卫认可,从而推动了中医药走上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传承借鉴,赢得复兴发展。(从“在传承中复兴”这个角度,阐述传承的内容、意义,从材料拓展到一切中华优秀文化,选用石仰山、张伯礼的素材论证了传承借鉴赢得复兴发展这个观点)
创新需要打破定势,突破传统,甚至另辟蹊径,才能绽放异彩。李可染曾说:踩着前人的脚步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所以要成为冠军,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比亚迪面对传统汽车的剧烈竞争,果断开发新能源汽车,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的龙头,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叶嘉莹,为传授和研究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她另辟蹊径,大胆采用“中体西用”的方法,在北美汉文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创新,能让我们突破瓶颈,柳暗花明,抢占发展先机。(将观点和材料融为一体,运用引证和例证,阐述创新能赢得发展先机的观点,引料简洁,逻辑严密)
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和长时间地奋斗。没有梁思成等专家一代代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接续奋斗,没有屠呦呦380余次实验的顽强坚持,传承与创新绝开不出如此艳丽的成功之花。施一公团队潜心科研,攻坚克难30年,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故宫文物修复师王津,早八晚五,几十年与文物打交道,打磨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金川集团贵金属冶炼分厂的潘从明,从业二十六年,完成了228项创新项目,拥有35项国家授权专利。是长时间的坚持,不懈打拼,我们才能借创新之翼鹏程万里。(本段论述传承与创新需要秉持的态度:坚持与长时间地奋斗,结合文题材料,适当进行拓展,运用施一公、王津等材料恰当的阐明了观点,素材简洁而有说服力)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恰逢伟大时代,肩负强国使命,我们要把青春铺满山河,用奋斗书写人生。俯下身去,去发掘、去传承、去创新,敢担当,能吃苦,在复兴发展中逐鹿疆场,引领潮流。(结合青年使命,回应强化主题。)
【升格点评】
升格后本文经过调整优化,提出中心论点后,紧扣材料进行分析论证,使材料与中心关系更为紧密,然后调整三个分论点,“在传承中复兴,要求我们深入发掘,广泛借鉴”、“创新需要打破定势,突破传统,甚至另辟蹊径”、“传承与创新,需要坚持和长时间地奋斗”使其逻辑链更加清晰牢固,注重回扣文题材料,压缩增删部分选用材料,使文章观点既有可靠的支撑,又有恰当的拓展,层次结构更加明晰,调整后多用短句,语言更加简洁精准,表达更有力量,结尾处与时代衔接,给青年指明方向,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进一步升华了文章主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