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力和运动知识点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章:力和运动知识点 素材

资源简介

第一节(8.1)牛顿第一定律
知识点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实验探究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提出问题: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
(2)猜想与假设:阻力是使物体运动速度减小的原因。
(3)设计实验:让同一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处自由滑到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通过比较小车运动距离来判断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①控制变量法:(控制速度相同)让小车在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来;
目的:使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相同。
②转换法:通过观察小车在水平面运动距离的远近来判断阻力的大小。
实验结论:小车所受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向前滑行的距离越远。
实验推论: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即不受力),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也就是说: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2: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理解:
(1)“一切”是说定律对所有的物体都适用。
(2)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包含两层意思:一、理想情况,即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二、物体所受到的力相互抵消(地面上的物体都是这种情况)。
(3)“总”指的是总这样,没有例外。
(4)“或”即两种状态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定律表明,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推理: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因此不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总结:我们初中阶段由推理得出结论的有:①牛顿第一定律;②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3:惯性
1. 定义: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惯性没有条件: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只能说具有惯性/由于惯性(不能说受到惯性)。
3.惯性的大小: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的大小与速度无关。
4.惯性的利用与防止
(1)利用:利用惯性可以带来很多方便,如体育运动中的跳远、射击、球类比赛等都利用了惯性。
(2)防止:惯性有时会给人们带来危害,需要防它,如车在急拐弯时容易翻车,车速太快、车距太近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等。
(3)应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惯性是研究一个物体的两部分(或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一个物体的某部分(或其中一个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另一部分(或另一个物体)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
第二节(8.2)二力平衡知识点
知识点1:平衡状态、平衡力
1、平衡状态: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平衡力:如果一个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3、二力平衡:当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或者说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4、物体受平衡力与物体不受力的区别
(1)从运动状态上看,物体受平衡力与不受力是等效的,物体都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从物体是否发生形变来看,物体受平衡力会发生形变,物体不受力不会发生形变。
5、力与运动的关系
(1)物体受平衡力或不受力 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受非平衡力 运动状态改变(速度大小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
知识点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分析:(1)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目的是减小摩擦,从而减小实验误差;
(2)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发生转动,目的是为了验证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
(3)在小车中间锯断(或剪断),目的是为了验证不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
2、实验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知识点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两个力是否是一对平衡力。
2.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若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则可根据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3.由力及运动状态
(1)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受非平衡力 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知识点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种类 相同点 不同点
平衡力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在同一直线上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
相互作用力 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互换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第三节(8.3)摩擦力
点知识1 摩擦力
1. 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2. 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两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产生压力)。
(3)两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3.作用效果: 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而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1)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是以相互接触的物体为参照物的,而物体的运动可能是以其他物体为参照物的。
(2)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有时也可能是动力。如人走路时,脚向后蹬地,脚相对于地面有一个向后运动的趋势,地面对脚有一个向前的摩擦力,使人相对于地面向前运动,此时的摩擦力就是人前进的动力。
4. 摩擦力的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不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如人走路时,脚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就与人行走方向相同。
5. 常见摩擦力的分类:
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1)静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相对静止的物体,当它们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点知识2 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大小有关;(√)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4)可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
3.设计实验
利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真线运动,测出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再改变木对桌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进行多次实验。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测量原理:二力平衡
测量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目的:使拉力与摩擦力平衡),使它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进行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逐一研究每一个因素
实验结论:
①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②接触面受到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只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6)实验改进: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木板,如图所示
优点:木板不必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保持静止,
便于读数
总结摩擦力大小的问题
静摩擦力(多变性):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随外力的改变而改变;
处理方法:一般用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去分析大小和方向(与重力平衡时,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滑动摩擦力(恒定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的速度无关(只要相对运动就可以)
找到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可以利用二力平衡间接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点知识 3 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1.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使接触面变光滑);
(3)用滚动代替滑动(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4)使接触面彼此分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