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近五年历史高考真题汇编(六)——小论文题型专项训练(6)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各个积极备战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在这种环境下,国家开始具有了三种维度:科学国家,目的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明为国家服务;战争国家,随时准备保卫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帝国的利益;社会国家,它专注于解决危险的阶级问题和确保国内稳定。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同一项事业的不同分支,从柏林到巴黎,从巴黎到伦敦,再从莫斯科到纽约,它们无处不在。——据(印度)萨维帕里·戈帕尔等主编《人类文明史,第7卷:20世纪》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姓名 任职地 事迹刘陵 安成(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法雄 南郡(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刘平 全椒(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童恢 不其(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据《后汉书》等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3.(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社会主义建设(1956—1978)两个时期中各选一个实例,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4.(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材料一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文献史料 ①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②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年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④ 《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⑤ 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⑥ 《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⑦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期⑧ 《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⑨ 《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⑩ 《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 《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 《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 《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1920年 《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其他资料 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年第3期 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材料二探究主题甲 华工赴欧的原因乙 英法对华工的态度丙 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丁 一战后华工的境遇(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5.(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个城市或地区举办重大赛事,都会在开幕式中展示其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2021年9月,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陕西省省会西安举行,开幕式包括序曲和“民族根”“延安魂”“中国梦”3个篇章,展示了黄帝陵、秦兵马俑、大唐盛世、丝绸之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延安精神、新中国建立、科技兴国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选择你熟悉的国内某一城市或地区,围绕其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为该地重大赛事开幕式的筹办,拟定一个历史主题,举出与该主题相关的具体史实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提供至少三个相关的近现代历史史实,具体准确;说明完整清楚,观点正确)6.(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7.(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芬)马库 维莱纽斯《第六次浪潮》图片反映了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8.(2022·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根据材料,结合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9.(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历史中的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1 1892年在纽约展示电话机的贝尔 图2 1912年剪发后的梅兰芳图3 1929年经济大危机中的孩子 图4 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中海示意图材料 以“陆地之间”的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1.(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图是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示例1】发展面向和阐释:金融国家,利用货币优势维护本国利益。二战结束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而这一时期的美国成为战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其意图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1944年,美国主导下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随着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在这一体系下,通过两挂钩一固定的运行机制,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也为美国通过美元维护自身利益提供了便利;福利国家,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来缓和社会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战后,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为了避免严重的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收入进行重新分配,构建了惠及大部分群体、类型多样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尽可能的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综上所述,不管是金融国家还是福利国家,虽然发展面向不同,但其核心依然是维护本国利益。【示例2】面向民主化、工业化……【详解】材料中的国家发展“面向”指的是政府为了国家利益或者统治而采取的某领域举措,结合材料时间限定“世界近现代”以及所学知识,可以列举阐释美国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福利国家的出现等历史史实。2.略 本题系开放性试题,无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示例1: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为官意识南郡前太守仅仅采取张捕的方式处理虎患,反而让更多百姓受到伤害。刘陵为官,通过修德政,虎去民安;法雄为官,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不妄捕山林,虎患解决;刘平为官,修德政,举儒良,虎患解决;童恢具有一定的人本思想,在捕虎的同时,以“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之理训诫老虎,以其正气可渲染到虎,令虎暗通其言,知过伏罪。从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东汉时期,如果地方官吏不黜贪残,不修德政,而仅是抓捕老虎,反而使得虎患危害更大,而通过德治仁及畜类,则收效甚佳,不除吏中之“虎”,仅除“山中之虎”,达不到治理虎患的理想效果。即虎患的治理效果受到吏治好坏的影响(或虎患惧怕良吏)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仍是主流意识,深刻影响了官员的行为,官员们通过修德政(或仁政)来达到感化万物,治理虎患的目的,也体现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总之,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方式。参考示例2:吏治好坏影响生态环境 ……参考示例3:东汉史籍注重儒家价值观的宣传(史家评判标准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参考示例4:汉代南方开发程度不高导致虎患横行……【详解】本题系开放性试题,可抓住关键词“德政、选进儒良、仁及飞走、黜贪残、唯人为贵”,从儒家的德政(仁政)、“天人感应”、““以人为贵”的人本思想,亦或“反腐”(苛政猛于虎),“惩凶除恶”(除吏中之“虎”)、“吏治与生态”等角度切入。如选择“儒家”视角,阐述可分别概述刘陵、法雄、刘平、童恢等四人的为官功绩,并结合南郡前太守等失败案例,进行对比,弄清现象。接着结合东汉时期儒学主流价值观对士大夫的影响进行分析,点出“德政”“天人感应”等关键信息,最后得出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方式。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即可。(参考论文 东汉“虎患型史事”论析)【点睛】本题选取《后汉书》等史籍中关于东汉良吏与老虎相关的史事记载,要求学生自选角度发现问题,得出相应的推论,该题材料呈现、设问形式新颖,信息主题集中且思维发散性强,对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具有积极意义。3.论点: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毛泽东思想具有独创性。阐述: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武装,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在一起,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民主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详解】论述:首先,阅读材料,得出观点,如根据“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可得出观点——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毛泽东思想具有独创性;明确观点后,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选一个实例,进行论述,如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创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发展等,说明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并在史实论述基础上,进行总结,如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4.(1)分类:官方档案①③ ;书信②⑧;报刊报道④⑥⑦⑨⑩ ;个人著作 ;民间口碑资料⑤。(2)主题:华工赴欧的原因。意义:研究一战期间华工出国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20世纪前期的世界和中国;辩证认知北洋军阀政府的内政外交;深化提升综合国力对国际竞争重要性的认知;了解现代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提纲:1,一战爆发与进程 2,英法招徕华工 3,华工出国 4,华工在一战中的贡献。参考资料:①②③⑤⑦。【详解】(1)(1)分类: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从文献资料的名称和出处对其进行分类,可得出《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和《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即①③ 为政府文件,属于官方文档,《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和《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即②⑧属于公私书信,而标有期刊出处的《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旅法华工近状》《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即④⑥⑦⑨⑩ 即均为报刊报道,尼古拉斯·格里芬的《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和徐国琦的《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即 属于个人整理编撰的著作,最后的《华工出洋歌》即编号⑤则属于民间流传的口碑资料。(2)(2)描述:首先观察材料二中文字,从中选一个主题,如选择甲即华工赴欧的原因;确定主题后,结合历史背景,说明选题意义,如明确研究一战期间华工出国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20世纪前期的世界和中国,辩证认知北洋军阀政府的内政外交,从而运用唯物史观,深化提升综合国力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性等认识,了解现代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接下来,按照要求,为个人所选主题拟定研究提纲,如围绕主题华工赴欧的原因,可从一战爆发与进程、英法招徕华工、华工出国和华工在一战中的贡献等四个方面入手;最后,列出研究主题所需要的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如研究华工赴欧的原因,需要的参考资料主要有①②③⑤⑦;整个解题过程须注意,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5.天津:近代北方经济重镇【围绕该主题举出具体史实:】①天津是洋务运动在北方的中心。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天津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等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②天津是近代重要商埠之一。1860年,天津开埠通商,逐渐发展成为北方重要商埠。创办近代银行,发行股票等.③天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之地。20世纪初开办的天津永利碱厂是中国最早的制碱厂,自主创新“侯氏制碱法”。最后,论从史出,进行完整清楚的说明:由上述史实可见,天津得近代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中国北方的经济重镇。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传承至今。【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我国“天津”作为论述城市,近代以来天津是北方经济重镇。围绕该主题举出的具体史实: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开展了为富国强兵而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办理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是李鸿章。“天津教案”后,李鸿章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身份,持钦差大臣关防办理“所有天津洋务一切事宜”,自此,天津成了北方的洋务中心,开办了一系列的洋务事业,天津的洋务企业产生和社会环境天津的洋务运动是从创办天津机器局开始的。始建于1866年(同治五年)的天津机器局是仅次于上海江南制造局的全国第二大兵工厂,1900年以前,它一直是北方最大的军工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客观规律往往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尽管洋务派最初的本意在于武器的近代化,但最终却引发了原料、能源、动力、交通、通讯等早期工业化的链式反应。1878年开平矿务局成立,开采唐山煤矿供天津机器局、北洋水师、轮船招商局。在经历了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商办的发展历程后,到20世纪30年代,天津拥有1200多家工厂,20万产业工人,形成了纺织、化工、冶金、机械、印刷、食品等工业门类,工厂总数和投资规模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逐步成为北方实力雄厚的工业基地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华北的经济中心、北方的重要贸易口岸。②天津是近代重要商埠之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深知作为畿辅屏障的天津地位十分重要,极力把天津办成北方洋务运动中心,先后创建了机器局、大沽船坞、轮船招商局等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到1900年,天津共有近代工矿企业36家。这一时期,被称为天津近代工业的“萌芽期”。③天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之地。20世纪初开办的天津永利碱厂是中国最早的制碱厂,自主创新“侯氏制碱法”。20世纪初期,天津又成为清政府推行新政试验地。袁世凯、周学熙等人“大兴工艺”,创办了直隶工艺总局以及考工厂、实习工场、劝业铁工厂等,极力推进工业发展。民间商绅受此鼓舞纷纷投资建厂,形成了以天津为中心兴办工厂热潮。据统计,天津当时约有139家工业企业,其中,纺织业居首,化工业次之,食品业第三,支柱产业结构初步形成。这一时期被称为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因忙于战争而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天津近代工业发展的“黄金期”。这期间有两次设厂高潮,第一次是1915年到1916年,两年建厂281家,占历年建厂总数的22.7%;第二次是1920年到1924年,五年内建厂581家,占历年建厂总数的48.1%。在此阶段,出现了裕元、华新、恒源、裕大、宝成、北洋六大纱厂,东亚、仁立两大毛纺厂和久大精盐公司、永利碱厂,以及一些面粉厂、油漆厂等。据1928年天津社会局调查显示,在天津城区(不包括租界区),共有中国人开办的工厂2186家,资本总额约3300余万元,其中制盐、碱、棉纺、面粉和火柴等17家大型工厂资本额合计为2900余万元,占资本总额的87.9%。这一时期工业的发展,构成了天津以轻工业为主的格局。最后,论从史出,进行完整清楚的说明:由上述史实可见,天津得近代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中国北方的经济重镇。天津自古是水陆要冲,又是近代工业投资兴办之地,一批企业的创办,以及洋行、商店的建立,无一不需运作资金,中外银行应运而生。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天津的城市交通、公用事业和房屋建设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促使近代天津成为辐射华北乃至华东的北方交通中心。在中国近代发展过程中,天津在工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推动教育方面亦得风气之先,成为北方发展新式教育的中心城市。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传承至今。6.参考示例:《工人新村》赏析表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我国经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合理调整,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扫清了道路。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恢复发展,我国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一)信息提取信息举例:(1)材料性质类信息:1952年的宣传画《工人新村》(2)经济生活类信息:工厂、自来水、自行车、电灯、生产模范锦旗、玩具飞机和玩具汽车等;(3)政治寓意类信息:红旗、向日葵、鸽子、报纸等;(4)场景主题类信息: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喜悦的表情、和谐融洽的氛围等。(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层次要求;层次1: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零散的有效信息;层次2:提取材料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归纳。(二)历史阐述阐述角度:(阐述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1)结合工厂、生产模范锦旗等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角度阐述;(2)结合鸽子、和谐融洽的氛围等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斗争,从社会稳定、人民热爱和平的角度阐述;(3)结合红旗、向日葵等信息,从人民拥护党的领导、认同新生政权的角度阐述。(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层次要求:(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层次1: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并加以简要说明;层次2: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完整、充分的阐释说明。【详解】《工人新村》赏析表述:据所学可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我国经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合理调整,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扫清了道路;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恢复发展,我国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等角度回答。7.【示例1】论题: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高峰论述:随着技术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车出现,火车应运而生,随后铁路大范围铺设,钢铁行业飞速发展,出现了第一波发现高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迅速,推动了汽车行业以及石化品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波与第三波经济发展高峰;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飞速,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趋势加速发展,出现了第四波高峰。总之,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也推动了经济发展高峰的出现。【示例2】观点: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论据:危机、科学进步、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略)【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图片内容,结合史实,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中的四次经济发展高峰可得出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高峰;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来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8.【视角1】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阐述:1991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发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经过多年的对话、谈判和斗争,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总之,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因国家实力强大,在国际格局仍长期居于绝对的优势,其他各主要国家的实力变化消长对国际格局变化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视角2】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详解】根据“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可知“毁灭”是旧的事物瓦解,“新生”是新的事物产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论题,如: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然后,根据论题分析阐述,注意史论结合,如具体阐述当今“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表现。最后,对上述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即可。9.示例1:人在历史旅途中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示例2:普通人的历史瞬间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在历史书写中,总是以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为主角,往往忽略了对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经历的记录,而这些照片恰恰记录了普通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瞬间。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大量失业工人,照片上的孩子们更是受害者。年幼的他们不得不举着牌子,为其失业的父亲呼吁就业的机会。他们的声音尽管微弱,却被照片记录下来,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大危机中普通人的命运,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照片感受历史可以让我们增加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示例3:历史照片折射出国运与人生息息相关。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透过照片,可以了解人、地区、国家的过往,可以感悟国运与人生的休戚相关。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遭受危机的人们的人生蒙上了阴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运不兴,导致失业严重,使得人们甚至是本该享受美好童年的孩子们,卷入到寻找工作的人群中,为生计烦扰;国运兴则教育兴,伴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转折,1977年恢复高考,使得无数学子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时机,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国家命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综上所述,照片是历史的视窗,凝结着厚重的历史岁月,折射出国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详解】论题:根据材料,选择图3和图4。根据照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3“1929年经济大危机中的孩子”反映的是因大危机发生,人们生存的艰难;图4“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反映的是伴随着中国历史的转折,考生们迎来了人生的春天,不但改变了个人命运,也改变了国家命运,由此可拟定论题为:历史照片折射出国运与人生息息相关。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大危机造成国运和人生的挫折;1977年恢复高考迎来了考生和国运的春天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升华。本题为开放试题,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并进行论证。10.①选择“伟大的海”,可结合名言:伟大的罗马展开论述,具体为,罗马的扩张以及罗马帝国的建立与发展,以及伴随的罗马法从十二铜表法发展到民法大全的历程等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②选择“堕落的海”,可结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中世纪的相关历史史实进行论述,但是这块知识相对来说考生更加陌生,不建议选择这个论题,当然,主要史实有罗马的衰落、封君封臣制、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赎罪券等。③选择“智慧之海",主要以人文主义这一线索展开,以普罗泰格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此后是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艺术三杰等,以及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④选择“贸易之海",可结合古希腊的对外贸易、罗马帝国的扩展促进贸易的发展以及连接中国丝绸之路的旧航路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以及新航路开辟也可展开论述,比如,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是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人。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详解】题目要求任选一称呼为题,并运用世界史具作史实,予以论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较熟悉的知识选择一个称呼进行论述。比如选“伟大的海",可结合罗马的扩张以及伴随的罗马法扩展到地中海世界等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选择“堕落的海”,可结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中世纪的相关历史史实进行论述,但是这块知识相对来说考生更加陌生,不建议选择这个论题;选择“智慧之海",结合所学的古希腊智者运动和近代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最后进行小结即可;选择"贸易之海"可结合古希腊的对外贸易、罗马帝国的扩展促进贸易的发展以及连接中国丝绸之路的旧航路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11.示例:论题: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形成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的主要途径。论述:民族交往是从民族接触开始的,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比如,古代中国长城沿线,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其在地域上与汉族邻近,为各民族间生活和社会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各民族间必然要进行文化选择,由此形成包括资源、信息和语言交流在内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交流。比如,北魏教文帝改革实行说汉话、穿汉服等措施,通过加强民族交流进而促进民族交融。民族交融重在文化交融、文化共享,通过血缘交融、习俗交融、信仰交融等,达到心理交融,心理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高层面。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少数民族政权还积极推进儒学教育,从而推动各民族形成对儒家文化信仰和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总之,正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才奠定了古代中国大一统基础,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铸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详解】论述:首先,观察图片及相关文字解释,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三级结构和“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等信息,可得出论题,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形成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的主要途径;确定论题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展开论述,可从民族交往、民族交融的角度展开分析;最后总结,正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才奠定了古代中国大一统基础,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铸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试卷第2页,共7页试卷第1页,共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