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最新)2015届高三第一轮细致复习:学案46 生态工程(单,双项选择题+非选择大题,含详细点题解析,10页)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金版新学案】(最新)2015届高三第一轮细致复习:学案46 生态工程(单,双项选择题+非选择大题,含详细点题解析,10页)

资源简介

学案46 生态工程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考点
题号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5、7、9、10、11、12
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
2、3、4、6、8、13、14、15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深圳外国语学校)设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
B.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C.尽量减少有害生物的种类
D.提高沼气池的转化效率
解析:良性生态农业是最大限度提高物质和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当追求经济最大化的时候,环境的污染情况不能保证,提高沼气利用率是物质利用方面。
答案:A
2.在南澳岛的某农业示范基地,海虫草等“海水蔬菜”长势良好。这是一些从国外引进的蔬菜品种,以高盐分的海水进行浇灌,所需无机盐由海水提供,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被列为国家八六三推广技术项目。大面积推广“海水蔬菜”种植的目的不包括(  )
A.节约淡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B.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充分利用闲置的盐碱地,减少对耕地的需求压力
D.减少化肥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
答案:B
3.为解决粮食和环境问题,科学、有效、合理的途径是(  )
A.利用废弃的重金属矿区栽培饲料作物
B.利用小麦、玉米生产的酒精来替代石油作燃料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
D.培育具有高光合效率的农作物新品种
答案:D
4.“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是江浙平原水网地区典型的高效农业系统,下图表示这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沼气池的建立既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又防止了环境污染
B.通过巧接食物链使原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了人,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C.这一生态工程模式主要适用于江浙平原而不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这是因为在建立生态工程时还需要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
D.上述农业生态系统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效果
解析:沼气池的建立使物质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该生态农业调整食物链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没有改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B
5.如图为生态养猪模式。从图中可知该生态工程属于(  )
A.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
B.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
C.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
D.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
答案:C
6.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答案:D
7.城市生活垃圾要做到分类、回收、利用,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所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物种多样性原理
答案:C
8.某生物小组考查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有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农民拔草、治虫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
B.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C.搁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D.焚烧稻秆可促进物质循环,实现能量高效利用
答案:D
9.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运用的原理包括 (  )
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②协调与平衡原理 ③整体性原理
④工程学原理 ⑤物种多样性原理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二、双项选择题
10.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工程是生态学、系统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
B.生态工程的建设应当考虑物种多样性原理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等
C.生态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自然界良性物质循环
D.生态工程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经济和社会的双赢
答案:AB
11.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它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
B.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C.实现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解析:生态工程属于低消耗、多效益的工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答案:AD
12.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B.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C.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原理
D.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
解析:该生态工程中利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用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充分地利用了废弃物,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增加了经济效益;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不能循环利用;该生态工程是在人的参与下建立的,因此该生态工程离不开人的管理。
答案:AB
三、非选择题
13.2013年11月深圳高交会,带动了我国的城市发展方向,强调走“绿色”发展之路,争创“绿色城市”。“绿色”的含义除了包括城市绿化、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外,还包括尊重自然、保持生态平衡、高效利用资源等。根据下面某城市的发展规划,回答下列问题:
Ⅰ.该市通过引进观赏植物等使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逐年上升。你认为大量引进非本地树种,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如图是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一种方案:
(1)该方案中④、⑤过程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对资源的利用角度看,④、⑤途径优于③途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④过程的甲烷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一位市民都应该积极参与①、②过程,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生态工程所研究或处理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Ⅰ.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是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使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二是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说,使本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等。
Ⅱ.分析题图垃圾处理流程,固体垃圾经过①过程的初步人工分类和②过程的可回收部分的二次分类使垃圾得到初步处理,对于无法回收的废弃物可以有三种去向:一是社区燃烧发电,二是饲养蚯蚓、苍蝇等获得高蛋白体,作为动物蛋白饲料,三是发酵处理,获得单细胞蛋白(微生物菌体)和沼气等。(1)方案中的④、⑤过程是分解者对有机废弃物的分解处理过程。(2)社区燃烧发电有一定的污染,浪费部分能源。(3)进行④过程的甲烷杆菌是原核生物,它与真核生物酵母菌的最主要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4)垃圾处理,人人有责,我们普通市民应将生活垃圾分类包装。(5)由图知,该生态工程所研究或处理的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答案:Ⅰ.本地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或下降、锐减)或本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Ⅱ.(1)分解者 (2)可以充分利用垃圾中的物质,减少环境污染 (3)甲烷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4)将生活垃圾分类包装 (5)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14.(2013·惠州4月模拟)珠江三角洲在河涌栽培的水菱是浮水植物,由于水浮莲的入侵造成水菱基本绝收。科研人员测定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水浮莲和水菱的光合速率,获得如下数据:
水浮莲
水菱
光饱和点(lx)
2458±69
2550±37
最大净光合速率umol/(m2·s)
34.50±0.72
30.36±0.42
光补偿点(lx)
20.25±2.60
29.75±2.42
(1)根据以上数据,请从植物代谢的角度分析说明水浮莲比水菱生长较快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一部分湖泊已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原因是含______等元素较多的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湖泊的______能力。水浮莲和其它藻类植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引起水浮莲大规模繁殖的外界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河涌入侵后期的水浮莲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______。
(4)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引入水浮莲,造成生态入侵,没有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最大净光合速率高,强光条件下能大量积累有机物 ②光补偿点低, 弱光条件下也能积累有机物 (2)N、P 自我调节(自净) 竞争 没有(缺少)天敌、光照充足、水温适宜和无机盐多等 (3)稳定型
(4)协调与平衡原理
15.近年来,家禽生态养殖在我国发展很快。某地区建立了“稻—鸭”共作的生态型农业生产体系(如下图所示),实现了稻、鸭的双丰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沼气池中的生物属于__________。此生态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物质的__________。
(2)过去,羽毛加工厂通常将废弃的羽毛填埋于土壤中,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将其分解。为了充分利用废弃的羽毛中的蛋白质资源,某研究小组欲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够分解羽毛角蛋白的细菌,他们应从____________处取土壤,并制成土壤稀释液。以羽毛粉为唯一的氮源配制的培养基在功能上属于________培养基。
(3)研究人员尝试利用羽毛粉制成饲料添加剂,以替代鱼粉添加剂来饲养产蛋鸡。请设计实验探究羽毛粉能否替代鱼粉作为饲料添加剂饲养产蛋鸡。
实验材料:
①将实验用鸡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饲养条件相同。
③观察记录,统计各组鸡的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分析: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羽毛粉能替代鱼粉;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羽毛粉不能替代鱼粉。
答案:(1)水稻和杂草 分解者 良性循环(或“循环再生、循环利用”) (2)填埋废弃羽毛 选择 (3)②甲组饲喂适量的含羽毛粉的饲料,乙组饲喂等量的含鱼粉的饲料 ③总产蛋量(或“平均产蛋率”) 甲组鸡的总产蛋量(或“平均产蛋率”)高于乙组或与乙组持平 甲组鸡的总产蛋量(或“平均产蛋率”)低于乙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