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案9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自然界的水循环1.相互联系的水体。( http: / / www.21cnjy.com )(2)关系:从水的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____________的关系。(1)海洋 大气 冰川 (2)水源相互补给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读图回答下列问题。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A______, 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 F______,G______,H______,I______。( http: / / www.21cnjy.com )组成的是______循环;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组成的是__________循环;由A→B组成的是________循环。(3)水循环的整个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4)水循环的原动力是__________,C在我国主要表现为_______。(5)水循环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蒸发 降水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植物蒸腾 地下径流 下渗 蒸发 (2)海陆间 陆地内 海上内 (3)地表径流 (4)太阳辐射能 夏季风 (5)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以练促记(2012·天津卷文综)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解析:城镇建设中,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b环节),从而能导致地表径流(a环节)减少,地下径流(c环节)增多;同时由于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使城市的蒸发量增加。答案:B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资源及其分布。(1)现状: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________、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2)分布。特点 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原因 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一般规律 降水量大、________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贫乏衡量标准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全球状况 各大洲(由多到少):________、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________主要国家(由多到少):________、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________我国分布 空间:南多北少,________时间:夏秋多,________少,年际变化大(1)河流水 (2)水循环活跃 亚洲 大洋洲 巴西 中国 东多西少 冬春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一个地区____________的大小。(2)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________。(3)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程度不同。(1)经济活动规模 (2)效益3.合理利用水资源。(1)水资源危机的原因。①人口的________和经济的________,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②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放废弃物增多,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导致水体污染,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2)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开源措施 合理开发和提取________;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节流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________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________(1)①持续增长 高速发展 (2)地下水 时间分布 开渠引水 节水 重复利用率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以练促记2013年3月22日是第21个“世界水日”。水是生命之源,人可以三日无食,但不可一日无水。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叙述,符合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的是( )A.夏秋多,北方多 B.冬春多,东部多C.夏秋少,南部少 D.冬春少,西部少(2)有关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B.修筑水库蓄积河水C.海水淡化,人工增雨D.直接利用生活污水和工业用水灌溉解析:第(1)题,D项正确,因为我国处于季 ( http: / / www.21cnjy.com )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降水空间分配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第(2)题,直接利用生活污水和工业用水灌溉,会污染土地资源,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答案:(1)D (2)D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013·广东卷)下图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 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C.上中游水库的增建 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解析:图中可看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径流量与输沙量不断降低,到2000—2007年降到很低,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不是自然原因,因为自然要素(如流域降水量)相对稳定,不会有这么明显的变化;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会对入海口附近的径流量与输沙量有影响,但影响没这么大;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会加大输沙量而不是减少;上中游增建水库,拦水蓄沙,可使入海口径流量与输沙量不断降低。答案:C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012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并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出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据此回答(1)~(2)题。(1)我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因有( )①我国水资源总量小 ②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③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④水体污染严重 ⑤资源利用方式比较粗放,不少地方水资源开发过度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2)对三条红线理解不正确的是( )A.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住取水B.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推动节水C.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加快治理D.三条红线的确立和实施不利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解析:第(1)题,我国水资源总量较大,但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均较小,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水体污染严重,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过度。第(2)题,三条红线的确立和实施,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答案:(1)C (2)D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012·广东卷)下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岀湖径流量的变化,这段时间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是(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蓄积分洪作用时,洞庭湖入湖径流量大于出湖径流量,结合示意图可知,洞庭湖对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为①③。答案:C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012·新课标全国卷)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1)~(2)题。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少解析:第(1)题,读图b可知,甲、乙两个水文站都观测到了河流流量明显增大,说明此次暴雨对甲、乙两个水文站都有影响,若暴雨出现在①②③三地的话,暴雨只会影响到乙水文站的流量,故选D项。第(2)题,甲、乙两个水文站之间有个湖泊,在洪水期可以蓄洪,对下游水位起调节作用。答案:(1)D (2)C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1)概括世界水资源的分布特点。(2)说出大洋洲水资源的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南美洲面积小于北美洲,但南美洲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远多于北美洲。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南美洲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丰富的主要原因。解析:(1)从图中可知世界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2)从图中可知大洋洲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最少,但人均径流量最多,其原因与干旱面积广大,人口少有关。(3)从图中可知南美洲热带范围广大,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范围广,同时受来自大西洋信风影响,降水多,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大。答案:(1)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2)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最少,人均径流量最多;干旱地区面积广,人口总量少。(3)南美洲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范围广,同时还受到来自大西洋的信风影响。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