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文华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潍坊文华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文华参考答案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祲”应读作“jìn”;
B.注音正确;
C.“馁”应读作“ něi”;
D.“挠”应读作“náo”。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形声字等.
2.【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休浸“应为”休祲“;
B没有错别字;
C“ 免冠徙跣 ”应为“免冠徒跣”;
D“舍身取义”应为“舍生取义”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所选词语均属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都是同音字和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是注意同音字、形近字、形声字的区别与书写。
3.【答案】D
【知识点】通假字;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辟’同“避”,躲避。
B“错”同“措”,安放,安置;
C“支”同“肢”,肢体;
D没有错别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通假字的识记能力。一般来说通假字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指出来,平时学习时要对这些通假字进行积累,这个通假字通那一个字,是什么意思都要熟记,这样答题就非常简单了。
4.【答案】A
【知识点】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这,这样/这,这样。B.因为/因此。C.犯错误/经过。D.学舍,书馆/舍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积累文言词语的能力。积累文言文词语是文言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句子节奏的划分、内容主旨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等都是建立在词语积累的基础之上,平时学习时一定要非常的重视。文言文不少词语都是一词多义,写出符合题意要求的即可。
5.【答案】C
【知识点】比喻;排比;反问
【解析】【分析】A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意思是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没有一桩不可以干。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B“弓如霹雳弦惊”,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D“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是夸张的修辞,也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6.【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去掉“的重要原因”或把“使”改为“是”;B.“讨论”和“聆听”互换位置;C.搭配不当,“一倍”改为“一半”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7.【答案】C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BD搭配正确。C.《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 告子上》,另外,作者也不是孔子。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积累。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8.【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⑥引出话题,排除B和C,A和D中⑥和⑤相连,所以关键在②和③,⑤指出“不同类型的地方菜系”,②指出“八大菜系”,所以⑤和②相接,排除A。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以按如下步骤:①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②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③把握关联词的搭配④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9.【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称谓;职官
【解析】【分析】 C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0.【答案】(1)引导初中生正确使用手机,使手机成为学习助手。
(2)小组辩论会;班主任或主持人总结
(3)小明,上课玩手机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而且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老师这么做也是为了你好。上课期间,我们应该放下手机认真听讲,你说是吗?
【知识点】表述题;活动设计;主题活动;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1)结合本次活动主题分析这次主题班会的意义,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正确使用手机,争做守纪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是活动的目的之一,那么如何正确使用手机呢,作为学生来说,最好是把它作为学习的助手。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本题要求补充活动环节,活动环节要围绕活动主题进行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要一环扣一环,最后要有总结。如:小组辩论会;班主任或主持人总结。
(3)本题要求劝说同学聚会时放下手机,劝说时语气要委婉,要阐明聚会的目的,玩手机的不利和放下手机的益处,语言要连贯、得体、简洁。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如: 小明,上课玩手机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而且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老师这么做也是为了你好。上课期间,我们应该放下手机认真听讲,你说是吗?
故答案为:⑴ 引导初中生正确使用手机,使手机成为学习助手。
⑵小组辩论会;班主任或主持人总结
⑶ 小明,上课玩手机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而且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老师这么做也是为了你好。上课期间,我们应该放下手机认真听讲,你说是吗?
【点评】⑴本题考查确定活动意义的能力。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和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又不完全相同,因此答题时要结合活动主题分析活动意义。
⑵本题考查对活动形式的设计能力。此类题型属开放性试题,做题时要根据活动主题,展开想像,设计相应的活动形式,力求各种形式能突出主题,具有可操作性。
⑶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
11.【答案】(1)动作、神态;吝啬。
(2)目的是为赵氏的话做铺垫,从而起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讽刺意味。
【知识点】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解析】【分析(1)】“还把手从被窝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是对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严监生在临死时不能说话了,还伸出两个指头暗示家里在点着两根灯草并因此闭不上眼睛,说明严监生是一个非常吝啬的人。
(2) 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他的至亲大侄子、二侄子、奶妈都猜测的原因: “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 “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但严监生并不点头,到底是为什么呢?作者在这里反复设置悬念,只有在她的妻子赵氏说出真正的原因“为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因此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的目的是为赵氏的话做铺垫,增强了讽刺意味,一个人竟然吝啬到这样的程度。
故答案为:(1) 动作、神态;吝啬
(2) 目的是为赵氏的话做铺垫,从而起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讽刺意味。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及对于塑造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人物的描写方法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语句使用的描写方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情节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构技巧的能力。文章的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过渡、铺垫、伏笔等。答题时要在熟悉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前后情节的联系即可答题。
12.【答案】(1)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马作的卢飞快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八年风味徒思浙
(5)何妨吟啸且徐行
(6)身向云山那畔行
(7)吹笛到天明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答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做好本题关键平时要扎实积累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诗文名篇。注意“贤、浙、啸、畔”等字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1)不时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马作的路飞快;(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4)八年风味徒思浙;(5)何妨吟啸且徐行;(6)身向云山那畔行;(7) 吹笛到天明;(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评】此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答案】13.围绕“没有规律,自由自在”回答即可。
14.围绕“比喻。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形象地表现了下雪时的情景”回答即可。
15.围绕“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回答即可。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⑵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3.本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乱”的本义是“凌乱”,此处的意思描写雪没有规律,自由自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故答案为: 围绕“没有规律,自由自在”回答即可。
1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半梅花半飘柳絮”意思是纷~飞的雪花像盛开的梅花和飘一飞的柳絮。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
故答案为: 围绕“比喻。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形象地表现了下雪时的情景”回答即可。
1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意思是此时渔翁洒脱地躺在船上,放任船漂流,让它带着自己回去,在有浓厚云层的江面上只隐隐看见一艘小小的渔船。苍茫、洁白的环境,正烘托出他的清高孤傲、不同凡俗的胸怀,寄托了作者孤独凄凉的情感和归隐的意愿。而那位不畏严寒、秉性高洁的钓鱼人,是诗人精神格调的象征。
故答案为: 围绕“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回答即可。
【答案】16.给予,赠送;饥饿;过错;派遣;责备
17.①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得不到指导的情况。
②若不是这样,就是徒劳费力了。
18.殷切希望后辈能专心努力学习。
19.【甲】文宋濂通过对太学生吃穿、路途、求师、书籍等方面便利条件的分析,勉励马生学习。【乙】文朱熹劝诫儿子要勤学立志,珍惜学习的机会,希望儿子改掉旧习,有所作为。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按照题干的要求,对教诲文章中的语句进行理解和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参考译文:
【乙】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
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等现象,要结合句意进行理解。(1)句句意:父母每年都给予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遗:给予、赠送。(2)句句意:没有受冻挨饿的忧患。馁:饥饿。(3)句句意: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过:过错。(4)句句意: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遣:派遣。(5)句句意: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责:责备。
1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此题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语句的句式特点,调整语序,使之通顺,注意重点词语:①告:告诉。求:请求。②然:这样。徒:徒劳。费:费力。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甲】【乙】两文都是劝勉后辈的文章,【甲】文是宋濂以自己的亲身求学的经历对同乡子进行鼓励;【乙】文是朱熹对儿子的教诲,都是希望后辈能专心努力学习。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甲】文宋濂通过对太学生吃穿、路途、求师、书籍等方面便利条件的分析,勉励马生学习。【乙】文朱熹劝诫儿子要勤学立志,珍惜学习的机会,希望儿子改掉旧习,有所作为。
【答案】20.引用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引出本文的论点;可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证明文章的观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1.道理论证。文章引用古人的话语,准确地说明人们对于书籍的敬畏,对于先哲们智慧思想的尊重,使论证更加有力。
22.于谦是有名的清官,每次进京奏事,因为怕百姓私下谈论自己的言行,所以从不像别人那样带点土特产品过去,并写道:“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此举,表明他畏议。
23.D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补充论据;对比论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能力,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是: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③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④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⑤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⑥引出下文论述。答题时要在理解议论文内容和论点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2) 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4)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多方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然后再此基础上梳理论证的过程,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20.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开头段在引用朱元璋的故事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朱元璋这个故事就是有关有所谓的故事,因此这个故事能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故事往往更能吸引人,因此这个开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 引用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引出本文的论点;可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证明文章的观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1.“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引用名言,属于道理论证。结合语境及这句话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这里运用道理论证是为了论证人们对于书籍的敬畏,对于先哲们智慧思想的尊重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有力。
故答案为: 道理论证。文章引用古人的话语,准确地说明人们对于书籍的敬畏,对于先哲们智慧思想的尊重,使论证更加有力。
22.所举的事例要能证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事例要典型,语言要简洁,不能与文中的事例重复。
故答案为: 于谦是有名的清官,每次进京奏事,因为怕百姓私下谈论自己的言行,所以从不像别人那样带点土特产品过去,并写道:“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此举,表明他畏议。
23.D根据最后一段“自高自大,满不在乎,看似与无畏相像,其实毫不沾边,甚至是真正的懦夫,在危险面前,草菅人命者有之,逃避责任者有之,丧失人格者有之”可以看出“自高自大、满不在乎是无畏的表现”的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D
24.【答案】(1)能够用眼神与主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为救罗老汉老伴的性命,蹄下生风地赶往医院;为避免伤害主人,老马拼尽全力连马带车飞跃罗老汉。
(2)运用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突出当时的紧张气氛,从侧面烘托了后文所展现的老马的神奇。
(3)写老马救了主人归途中轧断狗腿,情节一波三折,使行文再起波澜。为下文写老马奋力一跃、义救主人作铺垫。
(4)表明世间像罗老汉一样善待动物的人太少,突出对失去最后一匹老马的惋惜与遗憾,感叹当前社会具有知恩图报、勇于自我牺牲的人逐渐消失,与文题呼应。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相关的语段进行分析和概括,第③段老汉请来屠夫杀马时,老马的眼里吧嗒吧嗒地掉下了眼泪,说明老马能够听懂主人的话,能够用眼神与主人进行心灵的沟通;第④段本来已经衰老,拉板车出不了村就喘气冒汗的老马为救罗老汉老伴的性命,蹄下生风地赶往医院;第⑥段当伍三蛮横地要求车轱辘从你的腿上过一遍时,为避免伤害主人,老马拼尽全力连马带车飞跃罗老汉,从而保全了老汉的一条腿。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⑵ 首先要辨析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闭了眼”是对众人的神态描写,心想的内容是对众人的心理描写,结合语境分析,当时,因为老汉的马车不小心碾断了伍三家狗的一条腿,伍三就蛮横地要求车轱辘从老汉的腿上过一遍,这车轱辘要从腿上过一遍的话那老汉的腿就必断无疑了,因此众人怕看到当时那种血腥的场面,都闭上了眼,并判断老汉的腿一定就废了。但是没想到老马竟然那么神奇。因此这里的描写突出当时的紧张气氛,从侧面烘托了后文所展现的老马的神奇。
⑶ 结合第⑤段的内容及下文的情节内容分析,这段话写老马救了主人归途中轧断了邻村伍三家宠物狗的狗腿,老汉赔钱赔笑脸陪好话都不顶用,伍三非要老马或老汉的一条腿,于是才有了下文老马神奇的保住老汉一条腿的情节。因此第⑤段的在故事情节发展上的作用是:使情节一波三折,使行文再起波澜。为下文写老马奋力一跃、义救主人作铺垫。
⑷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理解这句话,文中的老马实在太老了,庄稼地里的活干不了,有时拉拉板车,也是出不了村就喘粗气直冒汗。村里的人都劝老汉把老马杀掉,老汉不忍心。在伍三要老汉在打断马腿或自己的腿, 老汉选择了后者。 老汉这样对待一匹快走不动的马,恐怕这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而老马对好汉呢,拉板车出不了村就喘气冒汗的老马为救罗老汉老伴的性命,蹄下生风地赶往医院;为避免伤害主人,老马拼尽全力连马带车飞跃罗老汉,从而保全了老汉的一条腿。这样的马以后也不会再有了。因此这句话表明世间像罗老汉一样善待动物的人太少,突出对失去最后一匹老马的惋惜与遗憾。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老汉对老马好,老马呢,也知恩图报,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知恩图报,自我牺牲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因此作者也借此文感叹当前社会具有知恩图报、勇于自我牺牲的人逐渐消失,与文题呼应。
故答案为:⑴ 能够用眼神与主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为救罗老汉老伴的性命,蹄下生风地赶往医院;为避免伤害主人,老马拼尽全力连马带车飞跃罗老汉。
⑵ 运用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突出当时的紧张气氛,从侧面烘托了后文所展现的老马的神奇。
⑶ 写老马救了主人归途中轧断狗腿,情节一波三折,使行文再起波澜。为下文写老马奋力一跃、义救主人作铺垫。
⑷ 表明世间像罗老汉一样善待动物的人太少,突出对失去最后一匹老马的惋惜与遗憾,感叹当前社会具有知恩图报、勇于自我牺牲的人逐渐消失,与文题呼应。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及各种描写方法的特征,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构技巧的能力。文章的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过渡、铺垫、伏笔等。答题时要在熟悉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前后情节的联系即可答题。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品味,主要从风格、特点、作用三个方面来考虑。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准确鲜明、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含蓄隽永;标题的特点要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标题的作用主要有:吸引读者;点明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
25.【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一)这是一个命题作文,首先要认真审题,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那一刻, 指短暂的一个时间。以这个时间为界限,之前没有长大,那一刻之后就长大了。这里的长大是指心理成熟,能够冷静的,坚持不懈的完成一件事,能够明白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并回以爱,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能够有能力完成以前年小所不能完成的事。这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因此要把这一刻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描述下来。比如自己之前都非常任性,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但有一次无意中看到爸爸妈妈工作的艰辛,明白了自己的不懂事,发誓自己以后要好好努力报答父母等。
(二)材料是三句名言,首先要理解名言的意思,明白名言所蕴含的道理。无论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还是“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还是“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都告诉我们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的道理。 因此这个作文的主旨就是恒心、毅力。立意确定之后,就可以选择相关的事材料写作,可以写成记叙文,应该选择生活中有关恒心的事例来表现恒心和毅力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写作时内容要具体,要有真情实感,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可以拟一个表示论点的题目,然后再用一些事例及名人名言来论证,最好能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点评】(一)本题考查写作全命题作文的能力。写这样的作文要注意:①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②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③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④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⑤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
(二) 本题考查写材料作文的能力。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作文备考的过程中,文字功夫固然要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更为重要。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追求新的发现;积极突破思维定势,学会将直觉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联想想象思维等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使思路活跃,文如泉涌。潍坊文华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月考测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休祲(jìng) 苟(gǒu)得 唐雎(jū) 负箧曳屣(xǐ)
B.蹴(cù)尔 徒跣(xiǎn) 皲(jūn)裂 缊(yùn)袍敝衣
C.缟(gǎo)素 耄(mào)老 一豆羹(gēng) 冻馁(lěi)之患
D.色挠(láo) 叱咄(duō) 烨(yè)然 燕然未勒(lè)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休浸 燕然 流血千里 羌管悠悠
B.青衫 嗜学 怀怒未发 英雄末路
C.耄老 缟素 免冠徙跣 白虹贯日
D.酒酣 肝胆 锦帽貂裘 舍身取义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故不错意也
C.四支僵劲不能动 D.何日遣冯唐
4.下列划线的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B.徒以有先生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门不入
D.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舍生而取义者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C.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D.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优质的服务使聚丰酒楼在开业就引起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
B.我班同学认真讨论和聆听了班主任激动人心的考试动员报告。
C.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我市农村人口数量较五年前减少了一倍。
D.近年来,广东坚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高质量发展保障高质量民生供给。
7.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唯不辱使命》——《战国策》——刘向
B.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全集》——范仲淹
C.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论语》——孔子
D.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全集》——宋濂
8.给下面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此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联系。
②其中,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被称为“八大菜系”,不同的菜系,其口味有很大的不同。
③过去,人们常把中国人的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④譬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过去新鲜蔬菜在北方是罕见的,所以,人们习惯把菜腌制后慢慢食用,这样,北方大多数人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⑤与丰富的主食相对,作为副食,中国菜肴在长期烹饪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并形成不同类型的地方菜系。
⑥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以米食为主,北方则以面食为主。
A.⑥⑤③①④② B.③①④⑤②⑥
C.③②⑤①⑥④ D.⑥⑤②③①④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司业、博士都是古代学官名。
B.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C.别号即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以居住地或室名为自己取的别称。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苏轼号东坡居士,白居易号易安居士等。
D.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分为书序和赠序。书序类似于今天的“引言”“前言”;赠序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一篇表劝慰的赠序。
阅卷人 二、综合题
得分
10.目前,中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此,某校九年级(3)班将以“正确使用手机,争做守纪学生”为主题召开一次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简要写出本次主题班会的意义。
(2)下面是本次班会的活动环节,请你补全所缺的环节。
环节一:开场白
环节二:讲手机的故事
环节三:   
环节四:   
你的同桌小明上课时玩手机,在被老师发现并制止后,小明对这位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此你将如何劝说小明?
阅卷人 三、名著导读
得分
11.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窝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刻画严监生的?揭示了他怎样的本性?
(2)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阅卷人 四、默写
得分
12.古诗文默写。
(1)以中有足乐者,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4)四面歌残终破楚,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5)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
(6)   ,北风吹断马嘶声。(纳兰性德《浣溪沙》)
(7)杏花疏影里,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8)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   ,   ,
   ”三句勾勒出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阅卷人 五、诗歌鉴赏
得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雪乱舞”一句中“乱”字有怎样的妙处?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半梅花半飘柳絮”一句。
阅读这首元曲,说说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卷人 六、文言文阅读
得分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原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乙】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①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念之!念之!“夙兴而夜寐,无忝②尔所生!”
(节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有删改)
[注]①汩(gu三声):搅乱,扰乱。②无忝(tian三声):不要辱没。忝,辱。
1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无冻馁之患矣 馁:    
岂他人之过哉 过:    
然今遣汝者 遣:    
不欲昼夜督责 责:    
1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②不然,则徒劳费。
18.【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19.【甲】【乙】两文都是劝勉后辈的文章。【甲】文宋濂是从哪些方面勉励马生君则学习的?【乙】文朱熹对儿子有怎样的劝诫?请简要分析。
阅卷人 七、现代文阅读
得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人有所畏
马 军
某日早朝,明太祖朱元璋忽然发问:“天下何人最快活?”君臣遂纷纷开动脑筋,或曰金榜题名者,或曰功成名就者,或曰富甲天下者,或曰子孙满堂者,不一而足,却皆未获赞许,唯独大臣万钢说道“畏法度者快活”时,才龙颜大悦,并强调“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妄”,历来为先贤所诫,遑论治国、平天下,亦为修身、齐家之大患。妄念一起,万马脱缰,后果往往不堪设想,诸多不切实际,执迷不悟的妄想;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妄言;毫无根据,轻下结论的妄断;伤天害理,丧心病狂的妄为即会纷至沓来。一个“妄”字,实乃害人害己,祸国殃民的罪恶推手,政通人和,长治久安,岂可得也?
而治妄戒妄的灵丹妙药就是有所畏。
元代名臣吕思诚畏书。“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古往今来,先哲们充满智慧和人文情怀的不朽论著,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已经形成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崇尚与敬畏的价值观和道德律,不管多么贫穷困顿,也无论处境多么艰难险恶,都不敢轻易逾越先哲所划定的红线,孔子将其谓为君子之畏。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李悝畏法。作为魏国大法官的他曾审理一桩凶杀案,最后结案时将杀人凶手按律判处了死刑。不想3年后,此案真正的凶手浮出水面,不仅自己供认不讳,而且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显而易见,一个无辜的人被他冤杀了,按照他自己所定的《法经》,这是死罪,毕生崇法畏法的李悝遂以自杀谢罪。
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则是畏威。当初,刘璋统治蜀川时,一味实行所谓的仁政,结果却是导致境内法纪废弛,正气不彰。诸葛亮对此反其道而行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百姓对法律的高压线逐渐产生敬畏,蜀国从此走向大治,国力日强,为六出祁山伐魏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有恃无恐者往往无畏。何进自恃位高权重,又贵为国舅,因此谁都不放在眼里,当有人提醒他要警惕炙手可热的十常侍时,他全然不当回事,“此小儿之见也。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不久就被十常侍砍了脑袋。吕布也犯这样的毛病,“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近我!”这种天为老大,我就是老二的“浑不怕”,最后都落了个身首异处的可悲结局。
无知者更是不知有畏。汉朝时,朝廷派使者来到西南一隅的夜郎,这是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的蕞尔小国。可夜郎国王从未出过国门,井底之蛙的他骄傲地问汉使:“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他的茫然无知和狂妄自大吓了使者一大跳。
本来,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善待它们是我们现代文明人的责任,因为它们和我们人类都在同一条船上。可是一些饕餮之徒,不知它们的厉害,将果子狸、穿山甲甚至蝙蝠等等,都变成了嗜欲者们的盘中餐,导致其自身携带的危险病毒的潘多拉魔盒被一双双无知之手愚蠢地打开,致使恶魔般的疫情肆虐逞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自高自大,满不在乎,看似与无畏相像,其实毫不沾边,甚至是真正的懦夫,在危险面前,草菅人命者有之,逃避责任者有之,丧失人格者有之。真正的无畏是文天祥,是杨继盛,是方志敏,是江竹筠,是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们,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另外,从本质上说他们也不是毫无所畏,只不过畏的是内心深处重于泰山的东西受到损害,所以自己的这个“小我”也就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5月上半月)
20.文章第一段引用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1.文中画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2.文中介绍了吕思诚畏书、李悝畏法、普通民众畏威的故事,请你也写出一个事实论据,写出所写人物畏惧的内容。
2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妄”字对国家而言可能会成为治国的大患,对个人而言,容易造成轻下结论的妄断。
B.一些嗜欲者们对野生动物无所畏惧,将果子狸、穿山甲甚至蝙蝠等做成盘中美食,最终给自身健康带来威胁。
C.通过刘璋与诸葛亮治理蜀川的办法的对比,说明使民众畏威法律才能令国家长治久安。
D.自高自大、满不在乎是无畏的表现,无畏的内涵是用生命坚守内心深处重于泰山的东西。
2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最后一匹老马
①罗老汉有匹老马,马实在太老了,庄稼地里的活干不了,有时拉拉板车,也是出不了村就喘粗气直冒汗。
②村里人都劝罗老汉,趁马还活着,赶紧让屠户杀了卖肉还能换几个钱。刚开始罗老汉不同意,说老马从小就跟着自己,杀了有些不忍心。但架不住别人一再劝说,加上自己是个穷庄稼汉,也没几个闲钱养活白吃食不干活的牲畜,老伴又常年吃药也花费不少,罗老汉就动了心,张罗着找来了屠户。
③屠户在院子里磨着刀,罗老汉跑到马厩里抚摸着老马的脖子,诉说老马的好处和自己的不舍。说着说着,只听老马一声低低的哀鸣。他一抬头,竟然发现老马的眼里吧嗒吧嗒地掉下了眼泪。老马这一掉眼泪,罗老汉眼泪也止不住地掉下来,心里一软,就出来对屠户说老马不杀了。
④这天快天亮时,老伴的病又犯了,罗老汉看老伴痛得死去活来的,只得把老马套上车,扛着老伴到乡医院去医治。一路上,罗老汉舍不得打老马,但奇怪的是,老马今天像是一下精神了许多,蹄下生风,很快就来到乡医院。停下车,罗老汉发现老马浑身打战,汗顺着腿向下流。大夫仔细检查一番,连说惊险,要是再耽搁个一时半刻,老伴的命就搭上了,所幸送来得及时,并无大碍。过了晌午,老伴病情就稳定了。鉴于罗老汉的家庭情况,为了节省开支。大夫开了药让回家静养。罗老汉把老伴背上车,抚摸着老马的耳朵说:“老伙计,辛苦你了。”
⑤老马晃晃悠悠地拉着车,路过一个邻村时,刚走到一处院落前,突然从院子里跑出一条宠物狗。老马躲闪不及,车轱辘把狗的腿轧断了。狗的主人伍三听到狗的惨叫声,从院子里冲出来,把狗宝贝一样抱在怀里,指着罗老汉破口大骂。骂完罗老汉,又抄起门前一根大木棒,扬言要打断老马的一条腿才肯罢休。都是邻近的村子,罗老汉知道伍三很有钱,黑白两道都吃得开,心狠手辣,不是善茬。当下,他忙从口袋里掏出看病剩下的钱来,说着好话赔着笑脸往伍三手里塞。伍三把罗老汉扒拉到一边,恶狠狠地说:“你这点钱能赔了我这条狗的腿?实话告诉你,连车带马加一起卖了,也值不了我这狗的医疗费用!打断一条马腿出出气算便宜你了。”说着他瞅瞅四腿颤抖站立不稳的老马又说:“你要舍不得你这破马,你的一条老腿也行啊,今天只要车轱辘从你的腿上过一遍,甭管断不断,这事就算了了。大家说我这样做公平合理吧?”
⑥罗老汉知道今天的事凭几句好话断然不能解决,也就没再言语。回头看看遍体流汗疲惫不堪的老马,罗老汉拍拍老马的头,然后在围观人群的注视下,慢慢坐到地上,伸一腿盘一腿,定定地看着老马,冲老马挥了挥手,做了个向前走的手势。众人屏住呼吸看着老马,只见老马的眼里满是亮晶晶的泪水,和罗老汉的目光一接触,突然打了个响鼻。冲罗老汉点了几下头。然后老马拉看车退后几步,“嘶溜溜”一声暴叫,四蹄腾空而起,直奔罗老汉而来。众人都闭上了眼,心想:老头的腿算是废了。谁知老马到了罗老汉跟前一跃而过,紧跟着车轱辘眼看就要轧上罗老汉的腿时,老马却猛地一顿,然后拼尽全身的力气向前猛冲,把板车带了起来,车轱辘飞离罗老汉一米开外才落了地。众人惊呆了,须臾一片叫好声。伍三一看也没话说,只得挥挥手让罗老汉走了。
⑦当天夜里,老马就死了,罗老汉抱着马脖子哭了一夜。天亮后,他找人帮忙把老马埋在村后自家的地头,还筑起了一个大坟包。
⑧后来村里人时常说起老马的神奇。不过,这种老马可能以后再也不会有了。因为,再没人像罗老汉这样对待一匹老得快走不动的老马了。
结合全文,说说老马的神奇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请从描写方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众人都闭上了眼,心想:老头的腿算是废了。
请简要回答文章第⑤段在故事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中的画线句有哪些含义与作用?
阅卷人 八、写作题
得分
25.任选一题作文。
(一)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胡居仁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较名,地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