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蜜蜂》教学方案教材解析《蜜蜂》的作者是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为验证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项实验,重点介绍了实验的经过,体现了法布尔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分成3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法布尔做实验的目的,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了实验的经过,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了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实验的经过部分,具体介绍了实验的过程:先是捉些蜜蜂放进纸袋,让它们与外界隔绝;接着走到四公里外给蜜蜂做上记号后放飞;然后记录飞回的蜜蜂数通过实验证明蜜蜂确确实实具有认方向的能力。第二自然段除了写实验的具体做法外,还写了法布尔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况及由此产生的想法。当法布尔看到“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时,他猜测它们“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当法布尔看到“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时他猜测“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并怀疑它们“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法布尔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第三至七自然段花了较多的笔墨记录实验结果的过程。法布尔放飞蜜蜂的时间是将近两点钟,“两点四十分”飞回两只,“傍晚时”飞回三只,“第二天”发现一共有十五只蜜蜂飞了回来。从中可以知道法布尔观察的时间比较长,有耐心;搜集的数据充分,讲实证。这印证了法布尔曾说过的话:“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没有任何怀疑为止。”本文语言表述十分严谨、客观在交代实验目的时用了“听说”一词;在实验未果前用的是“好像”“大概”“推测”“可能”,这些表示不确定的词语来表达法布尔自己内心的猜测;在得出结果后用的是“至少”“准确无误”“确确实实”;在表述对实验结果的思考时,用了“不是……而是……”这样一组关联词,坦率地说出自己也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本文的插图为学习课文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情境:一只只蜜蜂在草地上飞舞、寻找着回家的方向;一个小女孩站在草地上,抬起头观察着飞舞的蜜蜂,等待着参与实验的蜜蜂。教学目标1.认识“概、阻”等9个生字,会写“蜜、蜂”等12个字,会写“蜜蜂、听说”等22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教学重点1.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学会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教学难点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巩固生字1.同学们,大家上一节课学的怎么样呀?这些字词大家都认识了吗?蜜蜂 辨认 大概 阻力 遥远跨进 包括 检查 蜂窝 迷失逆风 沿途 陌生 超常 解释准确无误 确确实实2.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布尔的实验一探究竟。【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字词,进而导入新课,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兴趣。二、品读感悟(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谁来给我们说一说?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个实验。他得出了蜜蜂这种辨认方向的能力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的结论。2.请同学们根据主要内容,把这张报告单填写完整。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结论:(二)学习实验目的。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本次实验是什么目的?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2.出示第一自然段。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实验。3.“听说”说明这是法布尔听别人说的,并不是确定的。4.法布尔在听说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后,他想怎么做?对法布尔的想法你有什么体会呢?他想做个实验验证。从中体会到法布尔非常的严谨,做科学研究就要讲究事实。5.实验目的:验证蜜蜂是否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三)学习实验过程。实验步骤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法布尔做实验的步骤是什么?并用横线做出标记。2.出示第二自然段: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3.请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这个实验的步骤。我先在花园里捉了一些蜜蜂,接着让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然后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最后,自己把蜜蜂放了出来。4.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出来:捉蜜蜂——等蜜蜂——做记号——放蜜蜂。5.捉蜜蜂。在我家草料棚捉蜜蜂是为了便于观察。6.等蜜蜂。让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是为了能计算蜜蜂飞回来的时间。7.做记号。给蜜蜂做上白色的记号是为了证实这些蜜蜂是我放飞的。8.走了四公里,路稍远一点,更能说明问题。9.请同学们思考:这几个实验的步骤去掉一个行不行?A.捉自家的蜜蜂,便于观察。B.女儿等在蜂窝旁,是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C.在四公里外放飞,路稍远一点,更能说明问题。D.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分。生:不能。少掉一个环节实验就不准确了。10.每一个实验过程都是必要的,因为实验是严谨的。从整个实验中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一个人?做事认真,很严谨。观察现象1.作者放掉了蜜蜂后,他观察到了什么呢?出示句子: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2.请你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见过“四面飞散”的景象吗?出示风儿一吹,蒲公英就四面飞散的图片。学生想象蜜蜂四面飞散的场景。3.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思考:看到这个情景,作者会有怎样的想法呢?蜜蜂都快碰到地面了,还怎么找得到回家的路呢?4.幻灯出示两个句子: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触到地面,这样可以减少阻力。(1)如果把“几乎”“大概”这几个字去掉,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蜜蜂还没有真正地触到地面,去掉之后不够准确。(2)通过这些准确的词汇,表现出作者观察得的确非常仔细,态度非常严谨。5.写法小结:作者叙述实验过程的时候,不仅写了实验的步骤,还写了看到的和想到的,这样才能把实验过程写生动。(四)实验结果。1.自读第3~6自然段,思考:在法布尔的实验中,有几只蜜蜂回到家了呢?用了多少时间?2.出示第3、4自然段: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1)在法布尔的实验中,有两只蜜蜂回到了家,大约用了三刻钟的时间。(2)大家知道一刻钟是多长时间吗?一刻钟为15分钟。(3)“冲过来”“脸红红的”“高声”等词说明小女儿当时心情激动、开心。(4)“两点四十分”这一准确的时间,说明小女儿观察得非常仔细。(5)指名读第三、四自然段,教师指导朗读:读出激动的心情。3.既然已经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是否就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呢?为什么?不能,因为还不知道其他蜜蜂的下落。4.出示第5-7自然段:傍晚时,我亲眼看到另外三只飞了回来,身上也都带着花粉。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左右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1)除了回到家的那两只蜜蜂,其他的蜜蜂又是怎样的呢?这样,二十只左右蜜蜂中,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2)“无误”是指没有一点错误。(3)它们有没有因为逆风而迷失方向?没有(4)沿途陌生的景物有没有使它们偏离一点点方向?没有(5)指名读第5-7自然段,教师指导朗读:读出作者的心情是自豪的、肯定的。(五)实验结论。1.自由读课文第8自然段,思考: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只是听说的吗?法布尔得出了什么实验结论?2.出示课文第8然段: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本能”是生来就有的本领。比如下雨前蚂蚁会搬家,这是蚂蚁的本能。人生下来就会哭,这是人的本能。3.蜜蜂还有什么本能?筑巢,利用视觉、嗅觉的功能,依靠地形、地物与太阳位置、偏振光来定位的;在受到外来威胁为保护巢时用毒针攻击敌人。4.也许这就是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对于法布尔实验而得出的这个结论,同学们还有什么疑惑吗?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开这些疑问?认真思考,善于观察,实事求是。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勇于实践、实事求是、严肃对待科学的人。【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品读感悟,主要抓住重点的字词对文章进行理解,结合图片、知识链接等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细致的感悟,重点语段重点朗读,通过多读,在读中让学生自己体会词语的深意。重点抓住比喻的修辞手法。三、拓展阅读1.课件出示:蜜蜂的赞美全世界的小虫儿,给人类赞美得最多的,大概要推蚂蚁、蝴蝶、蜘蛛、蚕、蜜蜂这几样东西了。人们对于蜜蜂的赞美,尤其充满哲理的情趣。在思想史、艺术史上,许许多多人都歌颂过蜜蜂。这人仅仅因为蜜蜂能够酿蜜,而且也由于: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它能够博采,又能够提炼,终于,黄澄澄、香喷喷的蜜糖给酿造出来了。它的酿蜜可以说是一种卓越的创造。蜜蜂采蜜时的辛勤,可以从这么一个有趣的统计里面看出来: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蜂蜜,必须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假如蜜蜂采蜜的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一公里半,那么,蜜蜂采一公斤蜜,就得飞上四十五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十一圈。看了这样的材料,尝过那味道浓郁的甜蜜,你怎能不对世界上这种神奇的小昆虫,感到由衷的赞美呢!十六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讲了一个譬喻赞美过蜜蜂。他把盲目地堆集材料的求知方式称作蚂蚁的方式;把主观的随意创造体系的方式叫做蜘蛛的方式,而“真正的哲学家,则是像蜜蜂一样。它们从花园和田野里的花朵中采集材料,但是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几百年的时候像流水一样过去了,培根许许多多的话已经为人们所遗忘,但是他那句“知识就是力量”的警语,和这个有趣的譬喻却一直在各地广泛流传。鲁迅先生在他的书简里面,也曾告诉一个青年人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郭沫若同志也曾经民蜜蜂采花作为譬喻,来说明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蜜蜂,这小小的昆虫,人们献给它多少赞美之词!它那种酿蜜方式,使人想起了一切成功的学习、工作的经验。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蜜蜂酿蜜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3.小组内互相交流,派代表发言。博采、提炼、酿造。【设计意图】本环节的重点在阅读,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训练表达能力。四、课堂练习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因为……所以…… 不是……而是…… 尽管……但……(因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所以)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复习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布置作业对蜜蜂知识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课下再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并把研究过程及结果写在积累本上。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蜜蜂的秘密,也明白了:只要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新发现。希望你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人【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理解。七、板书设计14.蜜蜂实验目的: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实验过程:捉蜜蜂—等蜜蜂—做记号—放蜜蜂实验结果:至少十五只 准确无误实验结论:靠的是无法解释的本能认真观察善于思考2《蜜蜂》教学方案教材解析《蜜蜂》的作者是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为验证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项实验,重点介绍了实验的经过,体现了法布尔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分成3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法布尔做实验的目的,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了实验的经过,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了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实验的经过部分,具体介绍了实验的过程:先是捉些蜜蜂放进纸袋,让它们与外界隔绝;接着走到四公里外给蜜蜂做上记号后放飞;然后记录飞回的蜜蜂数通过实验证明蜜蜂确确实实具有认方向的能力。第二自然段除了写实验的具体做法外,还写了法布尔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况及由此产生的想法。当法布尔看到“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时,他猜测它们“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当法布尔看到“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时他猜测“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并怀疑它们“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法布尔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第三至七自然段花了较多的笔墨记录实验结果的过程。法布尔放飞蜜蜂的时间是将近两点钟,“两点四十分”飞回两只,“傍晚时”飞回三只,“第二天”发现一共有十五只蜜蜂飞了回来。从中可以知道法布尔观察的时间比较长,有耐心;搜集的数据充分,讲实证。这印证了法布尔曾说过的话:“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我要观察、触摸,而且不是一次,是两三次,甚至没完没了,直到没有任何怀疑为止。”本文语言表述十分严谨、客观。在交代实验目的时用了“听说”一词;在实验未果前用的是“好像”“大概”“推测”“可能”,这些表示不确定的词语来表达法布尔自己内心的猜测;在得出结果后用的是“至少”“准确无误”“确确实实”;在表述对实验结果的思考时,用了“不是……而是……”这样一组关联词,坦率地说出自己也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本文的插图为学习课文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情境:一只只蜜蜂在草地上飞舞、寻找着回家的方向;一个小女孩站在草地上,抬起头观察着飞舞的蜜蜂,等待着参与实验的蜜蜂。教学目标1.认识“概、阻”等9个生字,会写“蜜、蜂”等12个字,会写“蜜蜂、听说”等22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教学重点1.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学会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教学难点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今天我们的探究对象是蜜蜂。2.幻灯片出示古诗: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同学们,这首诗的意思是: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3.幻灯出示花丛中蜜蜂采花蜜的图片。4.出示有关蜜蜂知识的资料。5.根据资料我们得知,蜜蜂辨别方向的能力很强,它们离开蜂房,无论到多远的地方,照样能飞回来,是不是很神奇?大家肯定都在想,这是为什么呢?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这样的能力,也有和大家一样的想法,于是,他带着自己疑问,做了一项实验来证明蜜蜂的“超能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14.蜜蜂【设计意图】 本节课借助图片感知,通过《蜂》这首古诗入手,进而导入新课。识字解词1.请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 提出要求:(1)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2)读准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幻灯片出示生字mì fēng biàn zǔ kuà kuò蜜 蜂 辨 阻 跨 括jiǎn chá què wù tú mò检 查 确 误 途 陌根据拼音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开火车认读生字。(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3)古文识字。蜜,篆文(宀,房屋,喻蜂巢)(必,即“泌”,分泌)(虫,飞虫),表示在蜂巢里分泌糖浆的蜂虫。辨,金文(辡,两个“辛”,表示涉及刑事的双方,原告与被告)(人,指法官),造字本义:动词,法官中立听取原告与被告的陈述,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非判断。途,甲骨文(余,简易茅屋,客舍、客栈)(止,停歇),造字本义:动词,旅客在路边的客舍歇宿。(4)出示认读生字(课件出示)gài zǔ cè kuò wù nì tú mò chāo概 阻 测 括 误 逆 途 陌 超3.理解词意。(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辨认: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多种形式的识字解词方法,结合古文识字,加深学生对于生字的记忆。三、生字书写出示生字:蜜 蜂 辨 阻 跨 括 检 查 确 误 途 陌1.记生字:同学们,请开动脑筋说说你记生字的巧法吧。2.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1)找一找:左右结构:蜂 阻 跨 括 检 确 误 陌左中右结构:辨上下结构:蜜 查半包围结构:途(2)换一换:“蜂”换掉“虫”加上“山”,是“峰”。“阻”换掉“阝”加上“禾”,是“租”。“检”换掉“木”加上“扌”,是“捡”。2.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3.指导写字:(1)师范写,重点指导“蜜 蜂 辨 阻 跨 括 检 查 确 误 途 陌”并讲述,组词、造句、指导:出示生字:蜜:注意各部分之间写紧凑,尽量把每部分都写扁。组词、造句出示生字:蜂: 左右结构,左边第五笔为提,右边为三横。组词、造句出示生字:辨: 注意三部分写紧凑,第九笔为竖撇。组词、造句出示生字:阻: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组词、造句出示生字:跨: 左边第七笔为提,右边第12笔比第11笔稍长。组词、造句出示生字:括: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组词、造句出示生字:检: 左边第四笔为点。组词、造句出示生字:查: 不要忘记最后一笔横,横要把上面的托住。组词、造句出示生字:确: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组词、造句出示生字: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组词、造句出示生字:途:现写里面的“余” ,再写“辶”。组词、造句出示生字:陌: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组词、造句(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分析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注意每个字的笔顺。(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设计意图】通过减一减、换一换等多种形式了解字的结构,借助动画感受字的行笔顺序,完成识字写字教学。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我们认识了所有的字词宝宝,下面我们把他们请进课文读一读吧。1.作者简介。法布尔,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以研究昆虫解剖学及行为而著名。自幼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他穷尽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10册之巨的《昆虫记》。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4.整体感知内容。(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蜜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请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课文记叙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个试验,最后发现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设计意图】通过多次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助填空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五、课堂练习(一)根据拼音写词语。mì fēng biàn rèn zǔ lì bāo kuò(蜜 蜂) (辨 认) (阻力) (包 括)jiǎn chá yán tú mò shēng què rèn wú wù(检 查) (沿 途) (陌 生) (确 认 无 误)(二)比一比,组词语。蜜(蜜蜂)蜂(蜂蜜)阻(阻止)检(检查)密(告密)峰(山峰)租(出租)捡(捡起)【设计意图】主要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进行考察。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在积累本上。2.继续预习课文。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为我们明天探究法布尔的实验做了充足的准备,明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吧!【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明天的学习设置悬念。八、板书设计14.蜜蜂法布尔 《昆虫记》蜜 蜂 辨 阻 跨 括检 查 确 误 途 陌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蜜蜂示范教案第1课时.docx 蜜蜂示范教案第2课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