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2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心理描写:14.2 《变形记》(课件)(共64张PPT)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22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心理描写:14.2 《变形记》(课件)(共64张PPT)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6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材中的考点:小说人物的心理描写
14.2 变形记
卡夫卡
教材典例
《变形记》
心理描写
资料链接
《变形记》内容概要
《变形记》分为三部分,用一、二、三标明。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甲虫,惊慌而又忧郁。他的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卧室。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着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母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的态度改变了。第三部分写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越来越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终于,妹妹提出把哥哥赶走。格里高尔又痛又饿,陷入绝境,最后死去。父亲、母亲、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①于是他把目光转向窗口,阴沉的天气完全使他变得心情忧郁——他听见雨点打在窗子挡板上的声音呢。
②在这样想的时候,他把目光投向窗户,睁大眼睛,紧盯不放,但可惜窗外晨雾弥漫,连狭窄的街道对过都被浓雾遮蔽,面对这样的景象,谁也提不起信心和兴致。
③这时天色亮了许多。街对面那幢长得没有尽头的灰黑色房屋的一段清晰可见——那是一座医院——房子正面排列着穿透墙面、间隔有序的窗子。雨还在下,雨点很大,一滴滴清晰可见地、稀稀落落地掉在地上。
环境表现衬托主人公的心理
三处都是典型的环境描写。①起到了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同时,天气的阴暗使得人物心情变得忧郁,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②窗外景色的变化代表了心境的变化,变形后所面临的世界茫然一片,脱离了格里高尔的把握。③此处的环境描写紧承前文“阴沉的天气”,重点描写“雨点”,象征着格里高尔无声的“眼泪”。
2.小说通过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格里高尔这一形象,他在变形后都有哪些心理变化?
① 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壳虫,几乎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惊异和惶恐。就像他只是患了头痛脑热一样。整个过程中,他只说了一句:“我发生什么事啦?”
② 不能上班让他惊慌、忧郁,但他还想为还清父母的债务而苦干。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壳虫,毫不留情逼他返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努力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顺从父亲。
①小说写道:“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加上旅行的种种烦恼,为每次换车操心,饮食又差,又不规律,打交道的人不断变换,没有一个保持长久来往,从来建立不起真正的友情。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点拨: 工作辛苦,饮食低劣;友情淡薄,心里烦恼。
3.课文从哪些心理描写揭示了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
②小说写道:“……我早就辞职了,那样我就会走到我的老板面前,把我的所有想法都一股脑儿倒出来,……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大概还得五六年吧——我一定办理这件事。”
点拨:还债的心理压力,受老板的气,使格里高尔生活在重压之下。
由此可见,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的原因有三:社会的原因、家庭生活的原因、心理的原因。
3.课文从哪些心理描写揭示了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
小说运用心理描写手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为甲壳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① 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壳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如: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甲壳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②《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壳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现象,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4.小说是怎样运用心理描写手法来塑造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形象的?
考点指导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心理描写
小说人物心理描写
预习检测
莫泊桑《项链》的开头一段:
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由于自己房屋的寒伧,墙的粗糙,家具的陈旧,衣料的庸俗,她非常难过。这一切,在另一个和她同等的妇人心上,也许是不会注意的,然而她却因此伤心,又因此懊恼,那个替她照料琐碎家务的布列塔尼省的小女佣人的样子,使她产生了种种忧苦的遗憾和胡思乱想。她梦想着那些静悄悄的接待室,如何蒙着东方的帏幕,如何点着青铜的高脚灯檠,如何派两个身穿短裤子的高个儿侍应生听候指使,而热烘烘的空气暖炉使得两个侍应生都在大型的圈椅上打盹。她梦想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她梦想那些精致而且芬芳的小客厅,自己到了午后五点光景,就可以和亲切的男朋友在那儿闲谈,和那些被妇女界羡慕的并且渴望一顾的知名男子在那儿闲谈。
问:作者用一连串的提示性或表达情感的词,写出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
作者用一连串的提示性或表达情感的词,写出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
『分析』小说一开始,作者就用一连串“觉得”“感到”“梦想”“难过”“伤心”“懊恼”“忧苦”等提示性或表达情感的词,直接描写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对现实处境的不满与痛苦,对享乐生活的羡慕,刻画她贪慕虚荣的性格。
《项链》:玛蒂尔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她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美丽的项链。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可她竟然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隐瞒着好友,慢慢来赔偿。从此,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的生活。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后来,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挂真钻石项链。就这样玛蒂尔德白白辛苦了10年。
精讲点拨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直接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方面来暗示,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概念解读
直击高考
分析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促织》中成名的心理变化跌宕起伏。
捉不到促织,不能按期交上,成名饱受皮肉之苦,只想自尽。寺后寻得“巨身修尾”的促织,大喜。他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儿子尸则转为悲。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再细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知能否符合官老爷之意,
心中又恐。与村中少年斗,勇猛敏捷,又大喜。……短时间内,有怒,有悲,有惊,有喜,情态无常。这一切都由一只小小的促织而引起,为了促织,成名宁可压住失子之痛,捕得新虫甚至比儿子复生还要高兴,可见促织的得失,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相辅相成,有力地揭示了统治者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受难的罪恶现实。
《变形记》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了格里高尔这一人物。
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成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的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壳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都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得到家人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最终还是被彻底的绝望代替,弥漫在格里高尔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寂寞与悲凉。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心理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就是将人物内心的喜、怒、哀、惧、秘密和矛盾,生动、具体地呈现给读者。其方法大体可分为:
1.直接描写心理
这是最为常见且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标志。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重要手段。请看列夫·托尔斯泰《穷人》中的一段心理描写: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这段内心独白把桑娜的内心矛盾刻画得多么细腻,多么曲折!桑娜未征得正在海上与风浪搏斗的丈夫的同意,而抱回寡妇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孤儿,内心忐忑不安。“他会说什么呢”“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写出了桑娜的担心——丈夫会反对,因为自家生活极为贫困。“他会揍我的”,表明桑娜很害怕。“这是闹着玩的吗”“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写出了桑娜的自责。“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表明她已下定决心,为了两个孤儿甘愿作出任何牺牲,突出了她心地善良、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美德。
2.借助梦境或幻觉描写心理
对梦境或幻觉的描写是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特殊方式。通过梦境或幻觉能表现人物思想愿望,显示人物思想变化的曲折过程,寓意含蓄。如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描写: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也会对她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暖和暖和手吗?她抽出了一根火柴。哧!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装着闪亮的铜脚铜捏手的大火炉前面。火炉里的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
她觉得多么舒服啊!但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把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只拿着一根烧过了的火柴,坐在那儿。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就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冒着热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又灭了,面前没有别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以上的幻觉描写,很好地刻画出小女孩天真、单纯和对温饱渴求的心理。同时,又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和黑暗。
3.间接描写心理
间接描写心理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外在活动(如行为、语言、神态)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1)用神态、语言、动作反映内心的变化。例如:
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桌上。
语段通过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把“我”在看到试卷时内心的紧张、纠结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2)用景物自然地折射内心的感受。一个人在心情不同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人物的性格、情绪一般都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来反映。古诗文中就常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心,也常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伤之感,这种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能够收到“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一位同学在《草坪上的故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就很不错:
一场春雨之后,坪里的小草长得愈发茂盛了,那一大片的翠绿简直就是一块碧玉,绿得发疯,绿得逼你的眼睛。在他眼中,那滋生的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叫“幸福”的种子。
这段景物描写很好地写出了主人公喜悦和幸福的心理感受。
心理描写的作用:
①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或促使人的性格发生变化;
②承上启下,展示情节的变化或反转,推动情节发展;
③突出作品的主题。
二、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三、高考小说阅读之人物心理分析常见的题型 :
(一)探求或分析人物心理
常见问法:
①文中某句话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②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 分)(2018年全国卷Ⅱ)
③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2019年全国卷Ⅲ)
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 分)(2018年全国卷Ⅱ)
参考答案: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学有所得:
小说通过情节发展+人物行动表现来展现人物心理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2019年全国卷Ⅲ)
参考答案:
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第二问:①首尾都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2分)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2分)
学有所得:
①小说通过情节+人物行动表现来表现人物心理
②情节作用考虑角度:情节、人物、主旨、环境、读者感受
(二)梳理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常见问法 :
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 ×× 人的心理变化。 ×× 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③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2018年全国卷Ⅲ)【金版新学案P59页】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2018年全国卷Ⅲ)
参考答案: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
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
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学有所得:
①小说通过情节+人物行动+心理直接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②答题格式:关键词+结合文本分析
(三)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常见问法 :
① ×× 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②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2015年全国卷Ⅰ)
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2015年全国卷Ⅰ)
参考答案:
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学有所得:
①小说通过情节发展+人物行动+人物关系来表现人物心理
②效果题答题思路:情节、人物、主旨、环境、读者感受
(一)掌握心理描写的知识
(二)立足整体,结合上下文
(三)参照情节的发展变化
(四)进入情境来假想揣摩
(五)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
四、高考小说阅读之人物心理常见题型的应对策略
学以致用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上①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 ①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答案  ①一走上船,江上的风景使伍子胥心态平和宁静;②船到江中央,水流急骤,他内心起伏,想到父亲和哥哥被杀的家仇,他的心又膨胀起来;③渔夫平坦豁达的心境,纾解了伍子胥心中的仇恨,他希望自己能从血海深仇中解脱出来。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答: ﹍﹍﹍﹍﹍﹍﹍﹍﹍﹍﹍﹍﹍﹍﹍﹍﹍﹍﹍﹍﹍﹍﹍﹍﹍﹍﹍﹍﹍﹍﹍﹍﹍﹍﹍﹍﹍﹍﹍﹍﹍﹍﹍﹍﹍﹍﹍﹍﹍﹍﹍﹍﹍﹍﹍﹍﹍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伍子胥在江上的思绪变化。①“一走上船……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这一段景物描写,表现伍子胥登舟之后宁静平和的心态。②“船到江中央……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这几句写江水引发的联想,伍子胥想到父兄的遭遇,父兄被杀的家仇,他的心情又难以平静。③“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一段,写由渔夫引发的思考。伍子胥把渔夫当作恩人,看作最亲密的朋友,是因为渔夫的歌唱出了他的悲痛,也让他受到了启发。“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伍子胥从渔夫摇橹的姿态,体验到了平和与柔情,并希望自己能从仇恨中走出来。
解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红
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一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2022全国乙卷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 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打着寒战。 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1941年9月
8. 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8. (1)“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与“我”对弟弟的牵挂和思念有关:“我”与弟弟相处短暂,离别之时弟弟年幼,在“我”的心中认为弟弟还未长大,而弟弟来信中说了一些苦闷的话,这让“我”不相信他已长大;二人漂泊在外,个人命运充满未知。
(2)“恍恍惚惚”情感的背后是“我”对弟弟的担忧和不舍:弟弟决定参军抗日,“我”担心弟弟的安全,不舍弟弟的离开,但又不能阻止弟弟,内心陷入矛盾;为看到像弟弟一样的青年而高兴,但又为没有见到弟弟而牵挂担忧。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写“恍恍惚惚”情感状态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由来。 第一处,“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结合“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可知,“我”和弟弟相处时间短暂,而且“我”离开家的时候弟弟年纪还小,这是“我”内心对弟弟固有的印象;而“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一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这些内容则体现出弟弟的成长,但对于弟弟表现出的成长状态,“我”感觉新奇,不相信弟弟已经长大,从当初那个不知离别是什么滋味的孩子成了一个有了自己的思想的青年,
而这种“恍恍惚惚”的背后其实是“我”对弟弟的牵挂和想念。 第二处是“只觉得恍恍惚惚的”,这是弟弟决定参军抗日之时“我”的心理状态;结合“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可知,“我”的内心对于弟弟的离开有不舍,有担心,但又不能阻止弟弟参军抗日,内心纠结矛盾,这种矛盾的背后是对弟弟的担忧、不舍;结合“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可知,“我”看到和弟弟一样的青年非常高兴,因为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弟弟的影子,这些体现出的是对弟弟的思念。
9. 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弟弟在上海时,“我”的心理感受是慌乱:这些流浪的年轻人粗直可爱、充满力量、勇敢向前,但他们没有目标,前途未卜,所以这时候“我”对弟弟这样的生活状态是感到忧郁慌乱的。 (2)弟弟在山西时,“我”的心理感受是开心:这些和弟弟一样的年轻人快乐活泼、积极勇敢,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希望,有他们在,中国不会灭亡,所以这时候“我”的内心是开心而放心的,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弟弟这群年轻人。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品味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出这两处内容,结合“我”的心理感受以及弟弟和这些青年的生活状态进行分析。 如在上海时,“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点明了“我”的心理状态是“慌乱”;结合“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可知,“我”对这群青年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结合“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可知,这群年轻人是可爱的,他们粗直,内心满是力量,勇敢向前,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可知,这群年轻人没有目标,只是盲目的乱闯乱撞,所以“我”的内心是慌乱不安的。 如在山西时,“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点明了“我”的心理状态是“开心”;结合“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可知,这群年轻人快乐活泼,积极勇敢,他们拿起枪战斗,生活有目标,“我”从他们身上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希望。
五、课堂练笔
(一)节选自2020年全国Ⅰ卷《越野滑雪》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洲,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解析)抓关键语句+动作词+情感词
①“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这里显示了他们对越野滑雪这项颇具挑战的运动有共同的热爱;
②“‘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两个人在越野滑雪中志同道合,共存共荣,但回到现实,还是被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击溃,显示出他们无奈的心理;“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颓然”一词表现了人物的无奈、失落。
③“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乔治在滑雪运动中触碰到默契与精神上的快乐,重视友谊,重视承诺,尼克害怕承诺无力兑现。
《越野滑雪》(2020全国卷一)
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
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含的心情;
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可模仿的参考答案:
①再次滑雪的希望:“我们一定得滑”“我们要去滑,没错。”表现出二人再次相约滑雪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②依依不舍:两位主人公滑雪酣畅淋漓的快感逐渐淡化,“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即将分离,难免产生曲终人散的失落之感。
③惘然,颓然:两人并未明确相约的时间地点等细节来看,两个人都知道再相聚滑雪将被现实阻挠很难实现,“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心情有些惘然。
(二)节选自2020年全国Ⅱ卷《书匠》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解析)紧扣重要词句+适当联系全文
画线句子有对老董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此时他已经找到了染蓝绢的办法,面对自己经常来的橡树林,感慨颇多。回忆了刚到南京时老师傅们对自己的引领,这里有对自己职业起步时的怀想,也流露出了对前辈的怀念。
结合“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加上“静静地”“肃穆”“喃喃说”等词分析,可知表达了老董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书匠》(2020全国卷二)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
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
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可模仿的参考答案:
①伤感,忧伤,惆怅。橡树林是他人生职业的起点。到现在已经一晃30年,在这里回忆从前的岁月,会有岁月流逝的伤感和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
②思念和怀念之情。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
③高兴和期待的心情。老董带文中的“我”来到故地而“我”是爷爷的后人,这个行为表现出老董对后继有人的高兴之情和对传统工艺能够传承下去的期待之情。
④担忧和孤独。对文化逐渐逝去的担忧和自己坚守传统技艺的孤独。
课堂小结
小说人物心理描写
人物心理描写技巧
人物心理分析常见的题型
常见题型的应对策略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