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高中历史高一 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练习卷一、单选题1.9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柏拉图、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可见,阿拉伯帝国( )A.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 B.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C.积极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D.奉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2.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封君也要正式地归还象征骑士领的木棍、羊茅植物等物品,并同时宣布“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这说明当时的西欧( )A.封君封臣之间存在契约关系 B.封君权力至高无上C.封君封臣社会地位基本平等 D.王权逐步得到强化3.有学者认为,西欧封建庄园中的农民虽然不知法律为何物,但“习惯法却如实记录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庄园领主可以易人,但习惯法不会因此而改变”,庄园法庭成为调节庄园内经济关系的重要场所。该学者意在说明( )A.领主与农民在契约地位上平等 B.封建庄园内部等级秩序森严C.封建领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约束 D.庄园法庭是庄园立法的基础4.历史学者计秋枫在其著作《欧洲中世纪秩序的瓦解与近代国际体系的形成》中认为:“中世纪欧洲秩序最根本的两大特征,一是名义上‘一统天下’的基督教教会体系﹐或称‘教会帝国';一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这两大体系奇怪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基督教会统治欧洲 B.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C.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D.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5.下图为中古时期的某一帝国示意图,该图最有可能是( )A.1—2世纪的罗马帝国 B.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C.7—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D.16—17世纪的俄罗斯帝国6.欧洲国王与城市联盟发端于10世纪。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在市民阶级的大力支持下,1202年,借口英王约翰不履行封臣义务,宣布剥夺他在法国的全部领地。据此判断,市民阶级( )A.拥护王权,反对城市自治 B.逐渐成为新兴的政治力量C.实力雄厚,享有特殊权利 D.已经成为执政的统治阶级7.有学者认为,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的“发明”了农业……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这一观点( )A.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B.认为非洲文明历史悠久独立发展C.意在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D.反映了文明交流和融合的必要性8.早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玛雅人就建立了二十进位算术系统,比印度人建立的十进位计算法早了1000多年;在公元6至7世纪期间,玛雅人计算出地球公转一年为365.242天。这说明古代美洲文明( )A.长期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 B.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C.已具备近代科学研究方法 D.与亚欧大陆文明存在密切交流9.阿拉伯历史上曾有“百年翻译运动”,翻译了大量波斯、希腊、罗马的经典。在此之中,他们广泛吸收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这说明阿拉伯人( )A.以文化而不是武力建起庞大帝国 B.融合东西方文明造就帝国的繁荣C.重视文学艺术成就忽视科技创新 D.控制亚欧通道影响世界贸易交流10.11世纪,西欧大陆尤其是意大利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产关系日益复杂,这迫切需要一种能调整各种商业关系并符合契约精神的法律。同时,市民阶级渴望通过中央集权消除阻碍商品流通的封建壁垒,而罗马法包含君主拥有绝对权力的内容,可以成为加强君主权力、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和抗衡教皇的武器。据此可知,罗马法复兴的原因是( )A.得到了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 B.罗马法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C.满足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D.符合市民阶层对时代的新需求11.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是统一与分裂并存∶统一实现于精神领域,即“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分裂体现于现实领域,也就是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A.契约观念开始出现 B.世俗权力逐渐加强C.“民族情感”的缺乏 D.庄园经济根深蒂固12.13世纪的庄园法庭记录中曾出现过以下案件;村民特纳斯及村里其他人在约克福德庄园领主所属的刚收割完的牧场上放牧,违反了法律,但开庭三次争执不下,最终以庄园主人到来并原谅了这些村民而结束。这一案件( )A.说明中世纪欧洲阶级矛盾弱化 B.是庄园封闭性的体现C.反映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 D.彰显了法律至上原则13.1215年,英格兰国王约翰被迫签订《大宪章》后,教皇英诺森三世则发布诏书宣布该文件无效。他在诏书中斥责男爵们藐视宗座、侵犯国王,且禁止国王履行文件中的内容,也禁止男爵们要求国王履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A.世俗王权高于教皇权力 B.教廷试图维护封君封臣制C.英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 D.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14.中国科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朝鲜王朝时以进士之试增长童稚辞气,不可不立,便推动设立进士科,以诗赋试之,并规定25岁以下才能参加,获得进士身份后,才可准备更高一级的考试。由此可知,朝鲜王朝的科举考试( )A.核心内容是考查诗词歌赋能力 B.促进中朝两国的友好交往C.在仿效中国同时具有本土特征 D.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15.13 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是西方学者和有识之士崇尚的文化中心,许多意大利和西欧的学生不远千里来君士坦丁堡就读.学者们热衷于古典学、修辞学、语言学和诗歌的研究,探讨和发掘古代文化传统毫不倦怠。这种现象( )A.极大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B.推动帝国文化的持久性繁荣C.有助于推进欧洲思想近代化 D.密切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16.中古前期,法国国王权力只限于王室领地,法国还没有统一的法律;13世纪后,法国统一法律步伐加快;16世纪后,国王的法令已经在全国各地具有普遍效力,法国也成为罗马法复兴运动的中心。据此判断,这时期法国法律的发展主要是因为( )A.罗马法的传播 B.王权的加强 C.工商业的繁荣 D.启蒙运动的影响17.英王亨利七世(1457—1509)在位时,成立的枢密院取代受制于贵族的谘议会,解散封建领主卫队,建立效忠于国王的招募雇佣军,下令恢复内战期间被贵族侵夺的王室领地。这些举措旨在( )A.削弱议会力量 B.提高军队战斗力C.加强国王权力 D.扩大王室的领地18.在某一时期,欧洲出现了如“贵如胡椒”(指某样东西十分珍贵)、“胡椒袋子”(指拥有大量财富的人)等俗语;在同一时期的亚洲部分地区,胡椒的价格也与同等重量的黄金相等。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丝绸之路未能深入欧洲 B.欧洲自治城市逐渐兴起C.香料贸易主要通过海路 D.腓尼基人垄断亚欧贸易19.12、13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批新式的圣徒传记。这些传主不是古典晚期基督教会所推崇的殉道者,僧侣、主教等教会精英,而是生活在繁华市井中的俗人;传记塑造了一种以慈善工作维护地方社会秩序并与社会日常生活有高度融合的俗家信徒成圣模式。这表明( )A.欧洲宗教改革影响深远 B.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C.精英势力已经不被重视 D.资本主义萌芽初步发展20.12世纪的欧洲社会,思想和文化领域有了一些新变化。不少教土受君主委托著书立说,大力宣扬国王功德和高贵出身。随着罗马法的复兴,出现了新的法学和政治观念∶认为君主权力的正当性来自法理,而不是来自宗教性的仪式——也就是说,来自血缘而非教会。欧洲当时的这些变化( )A.根植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顺应了世俗权力强化的要求C.表明俗权大于教权局面形成 D.宣告了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21.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这说明,中世纪英国议会的发展( )A.实现了权力中心转移 B.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C.市民掌握议会主导权 D.剥夺了封建贵族的权利22.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这说明印加帝国( )A.崇尚罗马帝国的统治方式 B.形成了君主专制政体C.密切了与东方国家的联系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23.某学者针对西方文明上古与中古分期问题指出:“7~8世纪,一系列新的现象打破了尚存的统一性……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的融合最终完成。”上古向中古的转变也是“从罗马帝国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转变。据此可知,中古与上古文明的区别主要在于( )A.文明多元趋势的加强 B.王国割据局面的形成C.王权有限原则的确立 D.政治与宗教逐渐结合24.美国学者斯垂尔认为,只有政府权力依附于领主权及封土实现之时,才可以说充分发展的封建主义在西欧出现了;英国学者梅特兰还认为,领主权尤其是领主的司法权是西欧封建主义一切现象的深刻根源。这说明( )A.封建制度是政府权力的前提 B.领主权是封建制形成的关键C.领主权过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D.司法权是领主最核心的权力25.下图所示是卢浮宫珍藏的木板油画《圣教徒》,创作时间约为1550-1600年,描绘了圣彼得和圣保罗共同托起教堂的情景,象征着东西基督教徒团结一致抵御伊斯兰文明。此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正率军东征 B.古罗马正在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C.西欧中世纪王权正处于衰弱期间 D.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一种自由人(封臣)对另一种自由人(封君)的服从和役务(主要是军役)的义务;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憎侣,男爵或基督教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材料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小农经济一锡一像,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儒家的圣赞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的社会特征。(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的社会特征。(3)根据材料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与中国西周的分封制度有哪些共同点。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 非洲本土(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黑格尔《历史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观点。材料2 印第安人认为,整个世界都由各种各样的神统治,他们必须小心侍奉这些神灵,方能得到神对他们这些弱小生灵的保护,这种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思想,本身便反映出印第安人对于自然界的无可奈何。同时,宗教信仰上的极度混乱状态,从侧面反映了印第安人各文明之间交往的极度缺乏,加上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少,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点。一、邮票的中外联合发行联合发行邮票是中外两国同时发行相同题材、甚至相同图案的邮票,其中历史元素往往是联合发行邮票的主要选题。以下是中外联合发行的部分邮票。28.以上五组邮票中涉及到五个中国以外的古代文明成果。将这些文明成果所属的序号与下列示意图中的位置相匹配。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E__________29.套票(1)所示的两处宫殿建筑群,目前的主要职能是( )(单选)A.图书馆 B.出版社 C.博物馆 D.政府机构30.套票(2)中,图坦卡蒙的身份是( )(单选)A.君主 B.祭司 C.诸侯 D.外戚31.套票(3)的两个建筑,除体现高超的建筑艺术外,还能体现( )(单选)A.民主与选举 B.信仰与祭祀 C.航海与贸易 D.选官与监察32.套票(4)所示的两个建筑均与某宗教有关。该宗教是( )(单选)A.婆罗门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佛教33.下列资料中,能作为研究套票(2)图坦卡蒙法老金面罩头像所代表的文明的原始史料有_____、______(双选)A B C D《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象形文字 胡夫金字塔 电影《埃及艳后》剧照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帝国前期,意大利和行省的手工业也得到显著的发展。在西部,罗马和高卢商人沿莱茵河、多瑙河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在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进行贸易。东部的希腊和埃及商人则驶出红海,经阿拉伯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进行贸易,以金银换取东方的香料、宝石、精致的工艺品和纺织品。在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人开始利用季节风远航印度。——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 7世纪初,在穆罕默德的带领下,阿拉伯帝国建立并形成了阿拉伯民族,有统一的宗教和语言。阿拉伯人在吸收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中创造出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在公元750年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其百货齐全的商场里,既有各种本地的产品,也有各国商人运来的中国的丝绸和珠宝、印度的钻石和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琥珀和玛瑙。阿拉伯手工艺人调配的香水世界闻名,他们打出的刀、剑也非常锋利。此外,在叙利亚、埃及和北非各地也还有许多有名的手工业城镇。——摘编自禹田《图说世界五千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相似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罗马帝国晚期与阿拉伯帝国信奉的主要宗教,并说明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所起的重大作用。答案:1.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作为穆斯林国家,政府组织学者翻译希腊古典哲学、科学和医学,成就显著,这说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实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D项正确;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是在意大利,排除A项;桥梁作用主要在沟通东西方交流方面,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奉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2.A【解析】据材料“解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时也要有正式的仪式”可知,封君对封臣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性,反映出封君封臣之间具有一定契约关系,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封君权力至高无上,排除B项;封臣需要封君给予平等地位才可以平等,排除C项;王权逐步得到强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封建庄园以习惯法作为调节领主与庄园农民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工具。根据材料“习惯法却如实记录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庄园领主可以易人,但习惯法不会因此而改变”可以推知,庄园遵行习惯法能够一定程度上使领主的盘剥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C项正确;庄园内的农民依附于领主,“地位上平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等级森严,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庄园法庭奉行习惯法,因此“立法”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4.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古西欧政治秩序的根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和基督教会体系并存,国王依靠教会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张基督教,维护教会的权威。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和教会多次发生冲突。因此中世纪欧洲秩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B项正确;基督教会统治欧洲需要借助世俗王权的力量来实现,排除A项;中世纪教会与国王的冲突中,有时候存在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的现象,排除C项;中世纪教会与国王的冲突中,有时候存在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5.B【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地跨欧亚非三洲,将地中海变成其内湖的帝国,最有可能是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B项正确;1—2世纪的罗马帝国的首都是罗马不是君士坦丁堡,排除A项;7—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的领土不包括意大利半岛和小亚细亚等地,排除C项;16—17世纪以莫斯科为首都的俄罗斯帝国,版图与图中范围不同,并未扩张到非洲一带,排除D项。故选B项。6.B【解析】根据材料“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在市民阶级的大力支持下,1202年,借口英王约翰不履行封臣义务,宣布剥夺他在法国的全部领地。”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他们逐渐成为了新兴的政治力量,参与国家大事和政治生活,发挥的政治作用越来越大,B项正确;市民阶级并不反对城市自治,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出市民阶级实力雄厚,享有特殊权利,排除C项;在当时市民阶级并未成为执政的统治阶级,排除D项。故选B项。7.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有学者认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独立创造各具特色的文明,非洲地区也独立创造了非洲人特点的文明,因此这一观点认为非洲文明历史悠久独立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排除A项;材料表明不同地区独立创造文明的事实,不是“发展的统一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明间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8.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玛雅人建立二十进位算术系统并计算出地球公转时间,这些反映出美洲对世界文明的贡献,B项正确;材料仅显示了玛雅人的二十进位算术系统比印度人的十进位计算法早,并未与其他文明进行对比,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美洲文明未具备近代科学研究法,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美洲文明与亚欧大陆文明存在密切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9.B【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广泛吸收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吸取融合东西方文明,创造了灿烂的阿拉伯文明,融合东西方文明造就帝国的繁荣,B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其忽视科技,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控制亚欧通道,排除D项。故选B项。10.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11世纪的西欧和意大利兴起的市民阶级渴望通过中央集权消除阻碍商品流通的封建壁垒,而罗马法恰恰迎合了市民阶级的这一需要,因此罗马法复兴的原因是符合市民阶层对时代的新需求,D项正确;罗马法复兴的原因是市民阶层的需求,并不是由于各国君主的支持,排除A项;罗马法与时俱进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1世纪的西欧还没有兴起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11.C【解析】根据材料“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可知,欧洲封建社会中民众只知有其领主不知有其国家,还未对国家产生归属感,C项正确;“开始出现”表述错误,排除A项;B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庄园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12.C【解析】据材料“最终以庄园主人到来并原谅了这些村民而结束”可知,庄园法庭中庄园主人的态度对案件结果有决定性影响,反映庄园法庭实质维护领主权益,C项正确;中世纪欧洲阶级矛盾尖锐,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庄园封闭性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的自给自足,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庄园主人个人意见可直接结束争议性案件,与法律至上的原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215年,因国王约翰随意征税,贵族起兵反抗,迫使约翰签署《大宪章》。《大宪章》调整了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对王权进行了限制。但教皇英诺森三世则发布诏书宣布该文件无效。他在诏书中斥责男爵们藐视宗座、侵犯国王,且禁止国王履行文件中的内容,也禁止男爵们要求国王履行。这反映了教廷试图维护封君封臣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俗王权高于教皇权力,排除A项;《大宪章》虽然对王权进行了限制,但国王仍是最高统治者,英国封建制度并未走向瓦解,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4.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王朝学习中国科举选官的同时,推迟进士科的考试年龄,并在进士科后设立更高一级的考试等,反映出朝鲜王朝的科举考试在仿效中国同时具有本土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诗词歌赋能力是朝鲜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科举考试与中朝友好交往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朝鲜的历代统治者重视科举考试,排除D项。故选C项。15.C【解析】根据“许多意大利和西欧的学生不远千里来君士坦丁堡就读.学者们热衷于古典学、修辞学、语言学和诗歌的研究,探讨和发掘古代文化传统毫不倦怠”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现象将拜占庭保存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传播到欧洲,为后来文艺复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说明有助于推进欧洲思想的现代化,C项正确;这种现象并不能打击天主教会的权威,排除A项;这种现象主要是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帝国文化的持久性繁荣、经济交流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16.B【解析】根据所学,中世纪早期,权利分散、王权软弱,国王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所以法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法律。中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环境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法国王权有了不同程度的加强,伴随着王权的强化,统一的法律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由此可知,王权的强化是法律发展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罗马法的传播与法国统一法律的形成过程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有助于王权的强化,但不能说工商业的繁荣直接推动了法国统一的法律的形成,排除C项;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是18世纪,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17.C【解析】根据材料 ,枢密院取代受制于贵族的谘议会 ,巩固强大了王权,“解散封建领主卫队,建立效忠于国王的招募雇佣军”使得武装力量紧紧抓在国王自己手里 ,“恢复内战期间被贵族侵夺的王室领地”,从而扩大王室领地,王室领地收入增加,可得出这些举措目的是加强国王权力,C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用枢密院取代受制于贵族的谘议会,是对议会进行改革,加强了国王权力,削弱了贵族权力,排除A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提高军队战斗力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不全面,排除B项;根据材料,“恢复内战期间被贵族侵夺的王室领地”,有利于扩大王室领地,但只是一个目的,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8.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料是亚洲的特产,而此时欧洲的香料价格昂贵,说明亚洲的香料此时并未大规模输入欧洲,即新航路开辟之前,也就是中古时期的欧洲,此时欧洲自治城市逐渐兴起,B项正确;此时丝绸之路已经深入欧洲,排除A项;此时香料贸易经由陆路,排除C项;当时垄断香料贸易的是意大利,排除D项。故选B项。19.B【解析】根据材料“12、13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批新式的圣徒传记”、“这些传主不是僧侣、主教等教会精英,而是生活在繁华市井中的俗人;传记塑造了与社会日常生活有高度融合的俗家信徒成圣模式”可知,12、13世纪,人们更多的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平凡的俗世生活,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壮大,B项正确;欧洲宗教改革爆发于16世纪,排除A项;“精英势力已经不被重视”无法在材料中得出这个结论,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于14、15世纪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20.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2世纪的欧洲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由材料“不少教土受君主委托著书立说,大力宣扬国王功德和高贵出身。随着罗马法的复兴,出现了新的法学和政治观念∶认为君主权力的正当性来自法理,而不是来自宗教性的仪式——也就是说,来自血缘而非教会”,可知这些新变化肯定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加强世俗王权,结合所学知识,12世纪,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加强世俗王权、削弱教权成为当时市民阶层的内心诉求,材料思想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在14、15世纪方在欧洲产生,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俗权已大于教权,排除C项;封君封臣制度在14、15世纪逐步走向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21.B【解析】材料“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体现的是中世纪英国议会的成员构成发生变化,并且影响到了王权的发展,因此B项正确;权力中心的转移是在光荣革命后,排除A项;当时市民并未掌握议会主导权,排除C项;中世纪的议会并未剥夺封建贵族的权利,排除D项。故选B项。22.D【解析】根据材料“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可知,印加帝国通过完备的官僚体系、详细的户籍制度和完善的交通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体现了印加帝国官僚体系日益完善,国家治理能力比较高,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罗马帝国统治方式的推崇,排除A项;印加帝国并未形成君主专制政体,排除B项;材料与加强同东方国家的联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3.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上古和中古文明的划分在于“罗马、基督教和日耳曼传统的融合最终完成”,即皇帝的任命需要经过教皇的加冕,罗马帝国发展为神圣罗马帝国,政治基督教化,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文明多元的加强和王国割据,排除AB项;中古王权受到教会的约束,但王权有限原则是在英国《大宪章》颁布后确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24.B【解析】根据材料“只有政府权力依附于领主权及封土实现之时,才可以说充分发展的封建主义在西欧出现了”,说明领主权在西欧封建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根据材料“,领主权尤其是领主的司法权是西欧封建主义一切现象的深刻根源”,说明领主权及其中的司法权对于封建主义的重要性,B项正确;A项因果倒置,材料说的是只有当政府权力依附于领主权时,真正的封建主义才产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阐述了司法权对于封建主义的作用,但没有说司法权在领主各项权力中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25.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木板油画《圣教徒》描绘了来自拜占庭王国(东罗马帝国)代表圣彼得和来自欧洲王室的代表圣保罗共同托起教堂的情景,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为抵御伊斯兰文明,试图与西方天主教世界联手合作的历史背景。由此可知,该作品此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D项正确;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排除A项;古罗马正在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是公元前1世纪,排除B项;材料与西欧中世纪王权正处于衰弱期间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6.(1)西欧: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经济上实行庄园和农奴制度;思想上基督教拥有重要地位。(2)古代中国: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重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思想上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3)分封的条件:都是有条件的分封;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国王或皇帝的统治,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形式上:都是逐级分封,等级森严。(答到2点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一种自由人(封臣)对另一种自由人(封君)的服从和役务(主要是军役)的义务”可知,中世纪的早期西欧,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在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根据材料“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可知,经济上实行庄园和农奴制度;根据材料“由地主贵族、俗人或憎侣,男爵或基督教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可知,在思想上基督教拥有重要地位。(2)根据材料“长期以农业发展为主,小农经济......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知,古代中国在经济上重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根据材料“儒家的圣赞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可知,在思想上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根据材料“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可知,在政治上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的西欧的封君封臣、庄园和农奴制和西周的“金字塔”结构的分封制可知,无论是西欧的封君封臣还是中国西周的分封制,其目的都是为了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国王或皇帝的统治,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在分封的形式上,都是逐级进行分封,等级森严;在分封的条件上,都是有条件的分封,要么是血缘关系、要么是功臣等。27.(1)赞同。这段言论比较符合古代非洲的史实。从古代非洲的历史来看,当时人们基本上仅能通过尼罗河或通过红海与外界联系。这种闭塞的环境使古代非洲文明大部分时间处于封闭状态下独立发展的状态,因此其文明发展进程缓慢。反对。在非洲大陆上孕育出了古代埃及、阿克苏姆王国、大津巴布韦等文明发达的国家。(2)多神崇拜;文明落后;孤立发展。【解析】(1)根据材料“非洲本土(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可知,材料的观点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长期以来保持一种几乎不变的状态,这段言论比较符合古代非洲的史实。从古代非洲的历史来看,当时人们基本上仅能通过尼罗河或通过红海与外界联系。这种闭塞的环境使古代非洲文明大部分时间处于封闭状态下独立发展的状态,因此其文明发展进程缓慢。也可从非洲文明国家的出现为角度,在不赞成黑格尔的观点方面论述,在非洲大陆上孕育出了古代埃及、阿克苏姆王国、大津巴布韦等文明发达的国家。(2)根据材料“整个世界都由各种各样的神统治,必须小心侍奉这些神灵.....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思想”可知,古代印第安文明,具有多神崇拜的特点;根据材料“从侧面反映了印第安人各文明之间交往的极度缺乏”可知,印第安人的文明具有文明落后的特点;根据材料“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交通工具缺少,更加剧了各文明的孤立,生产力也就难以迅速发展。”可知,印第安文明缺乏交流沟通,具有孤立发展的特点。28. A(5) B(4) C(1) D(2) E(3) 29.C 30.A 31.B 32.D 33. B C【解析】1,通过观察五组邮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涉及到的五个域外文明卢浮宫、法老金面罩,帕特农神庙、 大菩提寺和玛雅金字塔,依次分布在法国、埃及、 希腊、 印度和中南美洲,故五个文明成果所属的序号,在示意图中的位置对应的依次是A(5)、B(4)、C(1)、D(2)、E(3)。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套票(1)即卢浮宫和故宫,目前的主要职能是博物馆,C项正确;其它三个说法均不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C项。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套票(2)中,图坦卡蒙的身份是法老,即埃及国王,A项正确;其它三个说法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套票(3)的两个建筑,即帕特农神庙和天坛祈年殿,体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东西方的信仰、祭祀,B项正确;其它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套票(4)所示的两个建筑,即大菩提寺与白马寺,均与佛教有关,D项正确;其它三个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6,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象形文字和胡夫金字塔可作为研究图坦卡蒙法老金面罩头像所代表的埃及文明的原始史料,BC两项符合题意;《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排除A项;影视作品与原始史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C两项。34.(1)相似之处: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工商业发达;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活跃;都是世界性宗教的起源地。(答出两点即可)(2)宗教:罗马帝国晚期主要信奉基督教;阿拉伯帝国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作用: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解析】(1)相似之处:根据材料“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7世纪初,在穆罕默德的带领下,阿拉伯帝国建立并形成了阿拉伯民族,有统一的宗教和语言。”和所学知识可知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根据材料“罗马和高卢商人沿莱茵河、多瑙河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在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进行贸易。”“在公元750年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其百货齐全的商场里,既有各种本地的产品,也有各国商人运来的中国的丝绸和珠宝、印度的钻石和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琥珀和玛瑙。”得出工商业发达和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活跃;根据材料“有统一的宗教和语言”和所学知识可知都是世界性宗教的起源地。(2)宗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晚期主要信奉基督教;阿拉伯帝国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作用:根据材料“阿拉伯人在吸收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中创造出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