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6课《我参与我奉献》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友善相待 文明有礼课题 我参与我奉献 第一课时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五年级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理解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与人彼此关爱,相互帮助 道德修养:明确关爱弱势群体需要各方合力,我们应当平等地对待他们,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法治观念:明白建设和谐美好的公共生活,需要人们做到文明有礼 健全人格:认识到平等友善的社会需要社会成员培养公共意识 责任意识:自觉树立公共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重点 理解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与人彼此关爱,并自觉参与奉献难点 能够平等对待和关爱弱势群体,培养公共意识教学过程友善相待身边榜样 感受友善同学们知不知道壬寅新年,我们江苏哪个城市身处严峻的抗疫斗争中?(苏州)那同学们对苏州战胜疫情有信心么?我们来看看在这场不屈的抗疫斗争中一幕幕温暖的瞬间。1.播放《苏州疫情防控一线的温暖瞬间》2.看到这些情形,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在苏州疫情严重的时候,不仅是本地医护人员,外地的医护人员纷纷献出援手。社会各界的人物也都参与帮忙的队伍。小结:每个勇毅的身影,在万千的陌生人群中或许平凡,在大爱的默默奉献中,却能汇聚力量。这些力量驱散了疫情带来的阴霾!板贴:参与 奉献出示新闻:体会友善情满苏城。在疫情期间,出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大家都知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我们在社会交往中,要友好相待,与人为善。板贴:友善相待二、生活点滴 传递友善思考:只是在灾难面前才会涌现出这么多的友善之举吗?我们平常的生活当中是否也有这样彼此关爱、相互帮助的景象?(交流)你有没有收到过他人的友善?(校园内、社会上)你有给别人带去友善吗?(熟人、陌生人)其实,在生活中,传递友善的故事随处可见。你听过、看过类似的事情吗?出示图片交流小结:在温暖的传递中,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美好!三、法规制度 彰显友善1.社会中还有一些人特别需要帮助,他们是“弱势群体”,你对他们有所了解吗?2.弱势群体大致包括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贫困者这四类。国家和社会在制度、设施等方面也提供了有效保障。小组讨论:活动内容:我国哪些国家政策、社会措施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友善?我们能为他们提供哪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呢?活动要求:四人一组选择弱势群体中的一类进行讨论,轮流发言,组长汇报。3.汇报交流关于未成年:a《未成年人保护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实际上,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涉及到很大的财政问题。国家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c双减政策关于老年人:a《老年人权益保障法》b法定重阳节(老人节)c配备防走失手环d老年人凭《优待证》,可以免费进入本市市属各大公园;进入剧场文化宫(馆)、俱乐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展览馆和旅游景点,以及体育健身等公共文化场所,凡收取门票费的一律实行半价收费。免费乘坐公交南京市60-69岁以上老年人凭市民卡乘坐本市具备刷卡设备的公交车、地铁和轮渡,可享受半价优惠;70周岁(含70周岁)以上老年人可享受免费优惠。.....我们的做法:敬老院......关于残疾人:a《残疾人保障法》b无障碍设施c残奥会我们的做法:不占用盲道.残疾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主动帮他们解决.....关于贫困者:a低保政策我们的做法:可以捐赠。通过当地省、市级的红十字会了解相关需要帮助的具体人员情况,他们会牵头给您联系。通过各种资助基金及相关组织、社会公益网站,......小结: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参与,我们奉献。在帮助他人时,需要多理解他人,尤其要理解身边的弱势群体。板贴:理解保护尊严 感悟友善1、同桌讨论:某社区居委会计划开展“爱心义务捐赠活动”,为此,居民们提出了两种方案。请你站在受助者的角度思考以下两种爱心方案,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预设1:方案2的做法更加科学合理。大家可以随时随地的把要捐赠的衣物挂在爱心墙上,需要这些衣物的人,也可以随时随地把自己需要的衣物取走。而不必固定在某一个时间。预设2:我也更赞同方案2的做法,因为方案1明确说明了此处是“爱心衣物捐赠、领取处”,而方案2就很好的避免了尴尬。接受捐赠的人在领取时不会看到标注,这种捐赠才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引导:我们在帮助关爱他人的过程中,一定要理解、尊重被帮助的人,这样才能够将我们的爱心和关爱传递出去。平等友善可以传递正能量。板贴:尊重总结:在温暖的传递过程中,我们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友善相待,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其中,奉献自己的爱心。文明有礼(一)课前探究活动1.留心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文明行为 不文明行为2.请一个小组准备一个有关文明礼貌的小品。(二)课堂导入活动师:同学们,请你回想一下,在校园生活中你发现过哪些文明行为?(生交流)在校园中你发现过哪些不文明行为呢?(生交流)看来,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文明行为,也有许多不文明行为。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我参与 我奉献》,探讨“文明有礼”这个话题。(板书:6 我参与 我奉献)(板书:文明有礼)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两个目标(出示幻灯片):一是明白建设和谐美好的公共生活,需要人们做到文明有礼。二是认识到平等友善的社会需要社会成员培养公共意识。课堂教学活动活动一:文明有礼我了解1.师:(出示幻灯片:活动一:文明有礼我了解)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既是文明礼貌的践行者,也是和谐生活的受益者,构建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我们做到文明有礼。请你看一看课本第37页图片中人物的行为,想想他们做得对吗?为什么?在学习小组中讨论,并把你们的观点记录下来。(生在小组中交流、探讨,师引导全班交流)师:看来这些不文明的行为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扰。课前同学们收集了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文明和不文明行为,现在我们一起交流看法。(生根据资料交流)3.师:通过调查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我们发现生活中既存在文明行为,也存在不文明行为,文明的行为举止带给我们和谐美好的感受,让我们感到温暖,不文明的行为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困扰,也会使人感到不愉快,影响整个社会的氛围。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生回答)4.师小结:(出示幻灯片)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共同努力,这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我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它体现在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中。(板书:文明行为)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评价情境中人物的行为,认识到不文明行为会破坏美好的生活环境。通过交流、发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明白个人既是文明礼貌的践行者,又是和谐生活的受益者,引导学生认识到要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活动二:文明有礼无小事1.师:在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公共意识,过分强调自己的利益,妨碍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这不利于构建平等友善的社会。请同学们看看小刚在公共场所的行为,想一想他的无礼举动会带来哪些影响。(生回答、交流)(出示幻灯片:活动二:文明有礼无小事)2.师:为什么小刚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呢?3.师:小刚在公共场所时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他人,伤害了别人的利益,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不便。4.师:你认为我们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呢?请你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生在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确实,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文明有礼的好习惯。(板书:从小事做起)5.(出示幻灯片)请一个小组表演一个有关文明礼貌的小品。6.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本第38页的“容止格言”。(生阅读)曾在这里读书的周恩来总理以此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贯彻一生。我们在校园生活中也需要做到文明有礼,让我们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成长为文明有礼的人。7.师小结:(出示幻灯片)不文明的行为会给我们美好的社会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树立起公共意识和责任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讨论生活情境中不文明行为的影响,认识到构建平等友善的社会首先需要培养社会成员的公共意识,梳理责任观念。通过阅读容止格言,认识到在学校生活中也需要做到文明有礼,意识到从小做到文明有礼对个人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课堂总结活动 (出示幻灯片)1.每个人既是文明的践行者,也是和谐生活的受益者,建设和谐美好的公共生活,需要人们做到文明有礼。2.构建平等友善的社会需要社会成员培养公共意识。3.文明有礼体现在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中,文明有礼需要人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4.作业:(出示幻灯片)课后,请同学们设计一份文明行为小清单,列出想要做到的文明行为,并在生活中践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