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课件(共37张PPT) 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课件(共37张PPT) 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1、江海交汇之地;
2、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3、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这块富庶之地
黄海
东海
位置:
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濒临黄海与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1、江海交汇之地
上海市
江苏省南部
浙江省北部
范围:
地形特征:
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鱼米之乡” hgzxplc
长江三角洲的气候及其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 。
说说本区的河湖特征?
河网密布,
湖泊星罗棋布。
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星罗棋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频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如果把长江比作“箭”,把东部沿海地区比作“弓”,那么长江三角洲就位于箭头的位置。
1、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塑造肥沃的平原、便利的水路交通。
提供了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水产品等。
“鱼米之乡” hgzxplc
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有免受水患灾害。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有免受水患灾害。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利:为成都平原提供灌溉水源;
弊:水量不稳定,容易形成旱涝灾害。
都江堰有效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为成都平原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且稳定的灌溉水源,同时也使成都平原免受旱涝灾害。
3、议一议:长江中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上游:河流主要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区域农业的发展;
下游:主要提供便利的通航条件,有利于区域的交通发展和对外联系。
2、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城市分布密集,规模大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现代化大都市——上海
核心城市上海的职能
我国最大的城市
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最大的港口
最大的商业中心
重要的金融中心
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
上海
长江三角洲
长江流域
全国
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或产业转移
历史文化名城
交通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们往返于不同的城市之间,就像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这被称为什么效应?
“同城效应”
1.与传统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
生活和工作不在同一座城市。
利: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收入较高。
弊:每天交通成本较高,上下班用时较多。
张予墨的家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表7.1列出
了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
所需要的时间。
2.这种生活方式依赖的条件是什么呢?
区域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日益快速、便利和多样,人们生活选择日趋多样性。
(尤其高铁和地铁的发展)
张予墨的家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表7.1列出
了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
所需要的时间。
3、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苏州园林苏州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园林,不同的园林风格各异,漫步其中犹如在画中游。拙政园建于明朝,是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一个。
西湖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文人雅士的“ 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图为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杭州时主持修建的苏堤。
  周庄位于江苏省昆山市,是一座有9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使周庄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
图片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哪些传统文化?
苏州评弹
杭州丝绸
戏曲文化 丝绸文化
图片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哪些传统文化?
西湖龙井
西湖醋鱼
茶文化 饮食文化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1.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2.便捷的交通
3.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