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选择题
读下列关于甲 乙 丙 丁四个省级行政区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四省区中相互接壤的是( )
A.甲与乙 B.甲与丙 C.乙与丁 D.丙与丁
2.下列关于甲 乙 丙 丁四个省级行政区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邻 B.乙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
C.丙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D.丁位于中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3.四省区中接壤省级行政区最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诗仙”李白不仅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个“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结合李白行走足迹示意图,完成4-6题。
4.李白的足迹多在我国( )
A.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B.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
C.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D.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
5.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映的是( )
A.四川省地形崎岖 B.山西省交通不便 C.云南省位于边疆 D.贵州省晴天较多
6.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李白在诗中多次提到秦岭。下列分界线与秦岭—淮河一线基本一致的是( )
A.800mm年等降水量线 B.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
C.中温带和暖温带分界线 D.农耕区和畜牧区分界线
读图中甲乙丙丁四条路线所经过的地区,回答下面7-8小题。
7.能到达我国冬季最冷地方所在省区的路线是( )
A.甲路线 B.丁路线 C.丙路线 D.乙路线
8.能到达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也是维吾尔族最大聚居区的路线是( )
A.甲路线 B.乙路线 C.丙路线 D.丁路线
上海到樟木的318国道被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下图为318国道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9-10小题
9.正确表示318国道沿线地势特点的是( )
A. B. C. D.
10.318国道被称为“景观大道”,最可能是因为沿线地区( )
A.交通运输流量大 B.城市密集人口多 C.地理环境差异大 D.经济发达收入高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11-13题。
11.下列不属于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依据的是( )
A.地理位置 B.人文地理 C.自然地理 D.经济收入
12.“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最适宜描述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冬季( )
A.甲区 B.乙区 C.丙区 D.丁区
13.关于图中①、②、③三条界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确定①线的主导因素是地势
B.确定界线②的主导因素是夏季风
C.③线与二、三阶梯的界线相一致
D.①线与②线分别与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相一致
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面积、人口比例表,完成下列14-15题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占全国总面积(%) 20 25 25 30
占全国总人口(%) 40 55 1 4
14.在四大地理区域中,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15.确定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两区域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气候因素 C.季风因素 D.地势因素
读图地理分区示意图,完成下面16-17小题。
16.关于图示各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甲向乙,地势越来越高,年温差越来越大
B.由丁向丙,墙体逐渐增厚,屋顶坡度逐渐变陡
C.由乙向丁,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D.由丙向甲,水分越来越多,植被越来越茂密
17.图中 F 线为丙、丁两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下列关于该分界线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 400 ㎜年等降水量线 B.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C.是湿润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 D.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第八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于2009年9月8日在吉林长春农博园隆重开幕。历时3天。本届农交会的主题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农村”。 展会期间,展出的产品包括全国各地的特色、名优农牧产品。有吉林长春的西瓜王——“女神2000”, 有新疆适应干旱地区生长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库尔勒香梨,有山东的特优产品——黄河鲤鱼,有上海崇明土特产——崇明老毛蟹,还有西藏金哈达公司的牛绒制品等。其中宜昌的柑橘就签下了5亿元的大单。结合上述内容,完成下列18-20题
18.东北平原是我国北方主要农业区,号称中国的“北大仓”,其主要的农作物是 ( )
A.冬小麦、大豆、棉花 B.春小麦、花生、甘蔗
C.春小麦、大豆、甜菜 D.冬小麦、谷子、甜菜
19.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条件 B.水源条件
C.光照条件 D.热量条件
20.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牲畜是 ( )
A.细毛羊 B.野驴 C.藏羚羊 D.牦牛
二、解答题
21.读“四大地理区图”,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四大地理区域名称是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__。
(2)B区主要自然特征是_________,C区主要自然特征是____________。
(3)B区主要发展_____________农业,C区主要发展_____________农业。
(4)A区的耕地类型是____________,D区的耕地类型是____________。
(5)A、D分界线主导因素是________,B、C分界线主导因素是________。
22.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干湿地区划分是根据____和____的对比关系。
(2)图1中温度带③和④的分界线大体是____(山脉)和____(河流)一线,和我国1月的____等温线一致;也是图2中干湿地区D____区和A____区的分界线;它大致接近于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图2中的干湿地区B和D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23.我国河流众多,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10月20日在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实地察看黄河河道水情和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情况。
材料二图“长江、黄河流域示意图”。
(1)两条河流共同流经的省(区)有____(填简称);水能资源均丰富的河段是____(上、中、下游),有“水能宝库”之称的是____。
(2)两大水系之间的分水岭是____(山脉),该山脉与____(河流)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3)在下列选项中,选取合适的内容填入空白方框内(填序号)。
①流经甲所在地形区②河堤决口,泛滥成灾③流经乙地形区④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A
【详解】1.根据省区轮廓可知,甲为陕西省,乙为山东省,丙为湖北省,丁为广东省,其中甲陕西省与丙湖北省相互接壤,其他省区不接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甲陕西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相邻,故A正确;乙山东省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故B错误;丙湖北省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故C错误;丁广东省位于我国地势第三阶梯,故D错误;故选A。
3.根据省区轮廓可知,甲为陕西省,乙为山东省,丙为湖北省,丁为广东省,陕西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8个省区接壤;山东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区接壤;湖北与安徽、重庆、陕西、江西、湖南、河南6省区接壤;广东与广西、福建、江西、湖南、香港、澳门6省区接壤;因此四省区中接壤省级行政区最多的是甲陕西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B 5.A 6.A
【详解】4.读图可知,李白行走的足迹多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多在我国季风气候区,A错误;B正确;足迹地跨秦岭—淮河南北两大地区,C错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D错误;故排除ACD,选B。
5.四川省其简称是川或蜀,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因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历史上人们对进出四川盆地地形崎岖、交通艰难的描述,排除BCD,故选A。
6.秦岭一淮河一线基本一致的是800mm年等降水量线,A正确;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B错误;是温度带中是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C错误;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是农耕区和畜牧区分界线,D错误;故排除BCD,选A。
7.B 8.C
【详解】7.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故冬季最冷地方所在省区是黑龙江省的漠河,读图可知,到达黑龙江省的路线只有丁路线,故答案选B。
8.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是维吾尔族最大聚居区,读图可知,丙路线到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故答案选C。
9.D 10.C
【详解】9.由图可知,318国道从第三阶梯跨越到第一阶梯,沿线共跨了三个阶梯,地势是西高东低,与图中D表示的剖面图相符,故选D。
10.318国道之所以被称为景观大道,主要是由于沿线受海陆位置和地势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差异大,导致 景观差异大,与交通流量、城市分布和经济收入无关,故选C。
11.D 12.A 13.D
【详解】11.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是: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与经济收入无关。依据题意。故选D。
12.我国北方地区1月气温在0℃以下,气候寒冷,多降雪,因此会呈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观,读图可知甲是北方地区,乙是西北地区,丙是青藏地区,丁是南方地区,故选A。
13.①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该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A错误;③是青藏高原边缘线,其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与一、二级阶梯的界限相吻合,B错误;②是秦岭、淮河一线,确定因素是气温和降水,③错误;①线与400mm年降水量线一致,②秦岭淮河线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D正确,故选D。
14.C 15.B
【详解】14.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汉族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1%左右。是我国人口最为稀少的区域,故本题选C。
15.在中国地图上,把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故本题选B。
16.C 17.B
【详解】16.读图可知,甲是西北地区,乙是青藏地区,丙是北方地区,丁是南方地区。由甲向乙,地势越来越高,西北地区温差更大,故A错误;由丁向丙,墙体逐渐增厚,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屋顶坡度应逐渐变缓,故B错误;由乙向丁,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故C正确;由丙向甲,距海越来越远,水分越来越少,植被越来越稀疏,D错误。依据题意,故选C。
17.读图可知,F线为丙北方地区、丁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秦岭、淮河一线是800mm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故A错误;秦岭、淮河一线是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故B正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故C错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4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故D错误。依据题意,故选B。
18.C 19.B 20.D
【详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由于受气候因素、地形因素的影响,呈现东耕西牧、南方水田、北方旱地的特点。
18.东北平原是我国北方主要农业区,号称中国的“北大仓”,其主要的农作物是春小麦、大豆、甜菜,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甘蔗分布在南方地区,故选C。
19.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难以受到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这里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水源,故选B。
20.青藏地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地区,这里由于气候高寒,当地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是畜牧业,当地著名的牲畜是牦牛,故选D。
21. 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南方地区 干旱 高寒 灌溉 河谷 旱地 水田 气候因素 地形因素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A是北方地区,B是西北地区,C是青藏地区,D是南方地区。
(2)图中B区是西北地区,其由于深处内陆,距海较远,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因此其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C区是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其主要的自然特征是高寒。
(3)图中B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干旱,因此其农业主要布局在有水源的地区,主要发展灌溉农业;C区是青藏地区,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其农业主要分布于河谷地区,主要发展河谷农业。
(4)图中A区是北方地区,其耕地类型是旱地;D区是南方地区,其耕地类型是水田。
(5)图中A区是北方地区,D区是南方地区,二者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该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因素;B地是西北地区,C是青藏地区,二者的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22.(1) 降水量 蒸发量
(2) 秦岭 淮河 0℃ 半湿润区 湿润区 800
(3)400
【详解】(1)我国干湿地区划分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据此我国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分别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2)图中③和④的分界线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和我国1月0℃等温线一致;图2中秦岭——淮河一线的南侧是A为湿润区,北侧是D,为半湿润区,秦岭——淮河一线大致经过800mm等年降水量线。
(3)图2中,B为半干旱区,D为半湿润区,其分界线大致经过400mm等降水量线。
23.(1) 青、川(或蜀) 上游 长江
(2) 秦岭 淮河
(3) ① ④ ②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江和黄河共同流经青海省和四川省,青海省简称青,四川省简称川或蜀;水能资源均丰富的河段是上游,主要是有因为上游流经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河流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有“水能宝库”之称的是长江。
(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大水系之间的分水岭是秦岭,该山脉与淮河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被1月份0℃等温线经过、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
(3)黄河中游流经①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挟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④河床逐渐抬高。于是,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黄河成为“地上河”。当遭遇暴雨和洪峰时,②河堤决口,黄河改道,泛滥成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