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建议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建议

资源简介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建议
本首诗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世界都较远,教学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让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知道延安,了解延安精神。教学时,可根据学习提示展开学习,引导学生联系查阅的相关资料理解诗句。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必要的讲解。在理解的过程中要重视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主动查阅资料,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是理解本诗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学生缺少相关的历史知识,很难从诗中描写的具体事物里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因此,要有效地引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的要求,默读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提供查找资料的途径:观看有关文献纪录片,阅读相关书籍,通过网络查阅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大人交流等。
2.理解难懂的词句,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
可以围绕学习提示的问题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自己寻找答案。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只看到诗歌表面的信息,直接用诗中的“追寻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等内容回答;第二个层次,能够关联诗句“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领悟到作者是在追寻延安精神。
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点,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发认知冲突:作者追寻的是延安精神,为什么要写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呢?促使学生关联查阅到的资料进行思考。在学生说理解的时候,教师可予以点拨。如,学生谈到“枣园”,教师可以补充,在枣园有毛泽东同志居住的窑洞,在窑洞前有几棵梨树,“梨花的清香”暗指毛泽东及中央的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学生谈到“杨家岭讲话的会场”,可以补充杨家岭有当年党中央的办公楼和中央礼堂,许多重要会议曾在这里召开,暗指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谈到“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时,教师可以补充,南泥湾是一条狭窄的溪谷,此地野兽出没,杳无人烟。三五九旅全体指战员奉命来到这里,挖窑洞、吃野菜,自制工具搞生产。他们以惊人的毅力,艰苦奋斗三年,将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追寻“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就是追寻三五九旅全体战士艰苦奋斗的精神。教师除了用语言点拨外,还可以展示有代表意义的图片和录像,帮助学生丰富对诗歌画面的想象,从而理解延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对延安精神的情感。
诗歌的教学应该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过程,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通过朗读进行表达。
学习之初,让学生自由朗读,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对全诗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注意对个别词进行指导,如“琳琅满目”一词,在诗中为了押韵,用成“满目琳琅”,要提醒学生看清楚,读正确。
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指导朗读,用朗读促进理解,用朗读表达理解。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适当突出每小节第二、四两句末尾的一个字,读出诗歌的声韵美。二是强调体验和想象,读出恰当的语速和语调。如,指导朗读第1小节,在学生谈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燕子春归,小树在雨露和太阳下拔节的情景,用稍慢的语速,较平的语调试着朗读;在“像”“在追寻”后面稍作停顿;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雨露、太阳”这四个词时,语气可加重,稍作强调。朗读第5小节,应饱含深情,语速由慢而快,语调先抑后扬。朗读第6小节,应充满向往和赞美之情,语速稍慢。总之,朗读整首诗,应把握对延安精神的向往、崇敬、赞美的基调。
4.理解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
引导学生理解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可以让学生找找诗歌第3 4小节中形成对比的事物:今天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家电与昔日的茅屋和土炕,今日的航天飞机、电了计算机与往昔的老牛破车。可以告诉学生,今天的发展变化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的,是延安精神的持续作用,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忘却延安精神。第二,可以出示一些新时代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图片,如载人飞船、高铁、“蛟龙号”,结合第5-6小节的朗读,从正面体会:有了延安精神,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振兴才有希望。
5.生字教学。
教师可以在初读课文时,随机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语,认读正音,提醒学生注意“笋”是平舌音,“炕”是后鼻音。在字形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熟字带生字的方式来记忆,如“惜—昔”“抗—炕”“但—旦”。一些生字,如“昔、旦”,可以借助语境,放在词语“昔日、一旦”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