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 18文言文二则 教案(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语文四年级下册 18文言文二则 教案(2课时)

资源简介

《文言文二则》教学方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铁杵成针》,认读“卒”,会写“逢、卒”2个字。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重点
根据注释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一、古诗导入
1.课件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学生朗读。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有同学了解诗人李白吗?
学生展示,教师相机课件出示内容:李太白就是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谪仙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成,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课件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出示:
(1)铁杵成针讲的是谁的故事?
(2)铁杵是怎么变成针的?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志异,训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爱动脑筋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自由读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注意读准平舌音“卒”,后鼻音“逢”。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逢、卒”。
“逢”半包围结构,先写上面的部分。书写顺序:点横折折撇捺。
“卒”独体字结构,注意下面的横写得长一些,基本压在横中线上,竖压住竖中线。
2.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3.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一是读的速度要慢;
二是停顿要得当。
课件出示课文,划分节奏。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日:“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5.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6.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环节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顺并且读出节奏,在读的过程中也是理解的过程,学生在一遍遍朗读中,对文章理解也在逐步加深,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三、深入理解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如“弃”是“放弃”的意思,“之”在文中指“老婆婆”;“还” 是回去,到学校去的意思。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出示课文大意:
磨针溪,坐落在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然显现,可谓水到渠成。
四、课堂小结
1.通过学习本课,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做学问要有恒心和毅力,只要肯下功夫,就会取得成果。)
2.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学习中的经历说一说,认识到不能轻言放弃,要坚持就会成功。
3.拓展延伸: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一篇带多篇,将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
五、布置作业
1.把文言文读给或背给喜欢的人听。
2.搜集勤学苦练的文言文或成语,制作手抄报。
板书设计
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 博学多通
铁杵成针 勤学苦练
1《文言文二则》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
在本课学习过程中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教学设计突出朗读指导,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
因此,本教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读“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生字。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2.揭题:囊萤夜读。学生齐读课题。
3.释题: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囊:用口袋装。萤:萤火虫。)
4.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及时归纳并板书。
(1)谁囊萤夜读?
(2)他为什么要夜读?
(3)他是怎样夜读的?
(4)夜读的结果怎样?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由文言文的特点和地位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释题质疑中梳理学习思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胤(yìn)恭(gōng) 勤(qín) 练 囊(náng)焉 (yān)
多音字:盛(chéng)数(shù)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重点指导“囊、勤、焉”。
“囊”上中下结构,笔画较多,写的时候要注意写扁一些,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
“勤”左右结构,注意左边的部分,下面是两横一提。
“焉”上面是个 “正”,下面的部分不是 “与”。注意把字写得扁一些。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划分节奏。
课件出示课文停顿划分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直到读熟为止。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指导学生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理解文意,感悟道理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尝试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教师相机出示答案)
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
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恭:肃敬的意思。
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以夜继日: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2.课件出示句子,学生尝试翻译,理解故事的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2)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从句子中能了解到哪些信息?有什么想法?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预设: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这句话告诉车胤是一个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的人。
(2)车胤用“囊萤”的方法,进行读书,表现了车胤刻苦努力,热爱读书,没有条件努力创造条件的精神。
(3)要珍惜读书的机会,勤奋读书,刻苦学习。即使家境贫苦,也要创造条件刻苦读书。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我们日后必有成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后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质疑解惑中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道理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拓展阅读
1.拓展阅读。
2.课件出示故事内容: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消,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孜孜不倦地读书。
3.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4.引导学生交流道理,教师相机指导,使学生明白孙康和车胤一样是一个勤学苦读的人,正是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使他成为饱学之士。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将课内外的学习有机结合,丰厚学生的积淀。
五、布置作业
1.将文言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搜集体现勤奋好学的文言文并试读理解。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勤学苦读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