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依法行使权利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依法行使权利 教案

资源简介

3.2《依法行使权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行使权利有界限”、“维护权利守程序”。知道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依法行使权利的道理,明确维护权利守程序的原因和方式。结合案例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会依法行使权利和维护权利。明白宪法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限制性规定是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增进热爱宪法的情感,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经过一年多的新课程的熏陶及实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情感方面能进行自我教育;但学生的思维能力、法治意识和理性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感受宪法权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要求,增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道德修养:践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道德要求;
法治观念:明确权利边界,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权利意识,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责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守规矩,重程序,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做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行使权利有界限。
2.教学难点:维护权利守程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在网络时代,不出门可知天下事,也让人们有了更多机会把所见所闻拍成照片和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与更多的人分享。
视频播放:《网友随手拍照录像上网传播,被要求删除赔道歉》
有人认为,拍照片、使用手机分享所见所闻,是他的权利,本意也是为了伸张正义,可以不删视频。对此,你怎么看?
学生:略
展示材料: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规定: 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教师:范某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触犯了法律,超越了权利的底线。今天我们将共同探讨“公民应该如何行使权利”这一议题。
【设计意图:以日常生活实例为切入点,点明课题、展示议题、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自主学习
1. 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P43-44
2. 维护权利的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P44-45
(三) 探究分享 化疑解难
【探究一】 “聚焦“农民工讨薪”话题”探究公民行使权利的界限
展示材料:陈某与其6名工友向总包工头黄某追讨25万元左右的欠薪,迟迟没有要到,于是,他们想到以下解决方案:
(1)爬上营销中心楼顶,以跳楼方式威逼包工头发工资;
(2)把包工头关起来,不发工资不放人;
(3)到法院起诉,维护自己的劳动报酬权。
合作探究:
你认为哪些解决方案行不通?这些解决方式可能带来哪些后果?
这给我们在行使权利时什么启示?
学生:略
危害:陈某和其工友有讨薪的权利,但方案一有可能伤害到自己的生命,也会扰乱社会秩序,占用社会资源;方案二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侵犯了包工头的人身自由权。
结论 1: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有界限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
不能滥用权利。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遵守正当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
【设计意图:利用对热点问题的分析与探讨,理解公民行使权利是有底线的,即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把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融入到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中,化抽象为具体。】
【拓展】我国宪法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限制性规定
不得用言论进行诬告、陷害其他公民的活动;
不得用言论侮辱、诽谤、诋毁其他公民的人格尊严;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式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任何人不得利用结社自由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健康、妨碍国家安全的活动。
思考:上述宪法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学生:略
结论 2: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设计意图:感受宪法权威的同时,加深理解“行使权利有限制”,我们要合法行使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本目小结:公民行使权利有界限,不超越、不滥用、不损害,依法定程序进行。
【探究二】“聚焦“我是维权小能手”话题”探究依法维权的途径
教师:展示图片:
合作探究:购买的商品在运输途中发生破损,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呢?请向大家普法宣传你的维权方案。(可从含义、维权过程、优势等方面宣传。)
小结:本起消费纠纷可以通过和解、调解的方式解决,当出现纠纷调解无效时,如果双方自愿,还可以申请仲裁,必要时,可以向法院起诉。每一种维权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和特点,日常生活中,应灵活选用,降低司法成本,构建和谐社会。
【探究三】活用”维权的途径
展示图片:
合作探究:从被侵权人角度谈如何依法维护权利?
第一组:小区居民与跳舞的人和解,互谅互让互相理解。如和解不成可寻找物业或社区工作人员调解等。
第二组:联系车主,请其为了公共利益挪车,和解。或向物业反应,调解。如造成事故,可诉讼。
第三组:劳工与雇佣者和解,履行劳动合同。有争议可通过劳动仲裁进行。
第四组:先和解,不成调解,如产生伤害也可进行诉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争议纠纷,掌握依法维权的方式,把本课所学应用到具体生活中,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法治思想提升
师生共同朗读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关于法治的报告(节选)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探究活动,明确了公民行使权利的底线以及当合法权利受侵害后依法维权的方式。习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人人参与全民守法,希望同学们学习本课,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在宪法、法律的引领下,做一只遨游法治天空的风筝!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理清要点,凸显重点。同时,升华主旨,让学生进一步懂得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直观明了,展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寓意风筝,强调有权不可任性,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