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晋书·陶潜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晋书·陶潜传》(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晋书·陶潜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元亮。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饮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选自《晋书·陶潜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B.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C.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D.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文中是指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即同乡。
B.祭酒,古代管理酒业的官员。因为陶渊明酷爱饮酒,官府便征召他任此职。
C.刺史,古代地方官名。西汉划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主管巡察,官阶低于郡守。
D.义熙,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擅长作文,作文自有风格。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写了《归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
B.陶潜躬耕自资,不愿谄媚长官。担任彭泽县令时,把公田全部用来种秫谷;被告知应该整饰衣冠迎接郡里前来视察的督邮,他叹息不已。
C.陶潜嗜酒如痴,率真放达自适。他曾希望自己能醉酒不醒,即使去陌生人家的酒宴,也欣然前往、酣醉而归;每醉就忘乎所以,其乐无穷。
D.陶潜为人清高,沉着而有涵养。他称病不见仰慕自己的长官,甚至朝廷征召他做官,他也不赴任;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来高兴或愤怒的神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2)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
5.文章是怎样塑造隐逸者陶潜的?试做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今。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谬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要之还州,问其所乘,答云:“素有脚疾,向乘蓝舆,亦足自反。”乃令一门生二儿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美于华轩也。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晋书·陶潜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B.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C.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D.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酒,汉魏以后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西晋改设国子祭酒。
B.三径,亦作“三迳”,意为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
C.秫粳,泛指粮食作物,其中秫为稻谷的总称,粳是高粱作物。
D.纡轸,敬辞,指地位高者转而主动地降低身份接近地位低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对亲戚朋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于是管事的人任命他为州郡的主簿兼彭泽令,不久后就将印绥交还离开了彭泽县。
B.陶潜辞绝州郡长官的拜见后,他远在乡下的亲戚张野以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人邀请他去喝酒,或者邀请陶潜一起去酒馆里坐一坐。
C.陶潜与王弘约定在野外亭中相见,两人相见后一时高兴痛饮了一整天,席上王弘还派遣随从给陶潜做鞋,后又派人用竹轿送陶潜回去。
D.陶潜的亲朋好友中有喜欢多事的,他们常常带着酒肉去陶潜家,他一概不推辞,并且在每次醉酒后,陶潜就非常舒适快意,吟咏不停。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2)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
10.请根据文本概括陶渊明不受世俗羁绊的例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摘自《晋书·陶潜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B.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C.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D.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褐,又称竖褐。原指古代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后逐渐成了贫苦人、仆役或地位卑下的平民百姓的代称。
B.解印,就是解印。古人为官时将系有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的词语还有解官、解绶。
C.羲皇,即伏羲氏,是后世追尊的“三皇”之一。古人想象羲皇之世其民皆恬静闲适,因此隐逸之士常自称羲皇上人。
D.元嘉,皇帝庙号。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诗句,其中的“元嘉”也是此意。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曾志向高远。他少年时心怀高远的志向不爱慕虚荣利禄;家里四壁空空,也很安然自在,不在意自己的得失。
B.陶潜虽多次为官,均为时不长。因父母死去先做了州祭酒,不久即解职;后又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学识渊博,善写文章。他曾写下《五柳先传》《归去来》等著名文章;在世63年,他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D.陶潜为人耿直、自重。少时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做县令时发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感慨,成了醒世浩叹。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2)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答案
1、B “起为州祭酒”承前省略主语“陶渊明”,“起”“为”为谓语,“州祭酒”为宾语,意思是“陶渊明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句意完整,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D。
“堪”的意思是“忍受”,“吏职”为其宾语,承前省略主语“陶渊明”,意思是“他(陶渊明)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应在“吏职”后断开,排除C。
句意: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
2.B “古代管理酒业的官员”表述错误。祭酒是古代主管学务官员,州祭酒相当于现在的一地的教育局局长。
3.A “他写了《归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可知,他是先辞官,后写的《归去来》。
4.(1)(他)不曾拜访过这些人,所到的地方只是田家家舍以及到庐山游观罢了。
(2)随从询问他鞋子的尺寸,他便在座位上伸出脚让(他们)度量脚的长度。
5.《晋书》用正面描写陶潜的隐逸者形象,比如“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用语言描写来塑造陶潜嗜酒如痴、为人清高的形象。
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实录。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不久,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不去就职。后来他谢绝了所有州郡官的拜见。陶潜的乡亲有时备了酒邀请他,有时邀请陶潜一起喝酒坐坐。虽然不认识主人,他也很高兴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喝得畅快淋漓后就回家。不曾到过(游历)别的地方,只是去一些田间家舍和庐山游玩罢了。
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间到达江州,很钦慕他,后来亲自造访。陶潜称病不见。王弘每每派人在路上等候,私下知道陶潜要往庐山,于是便派他的敌人庞通之等人带着酒,预先在半路上邀请他。陶潜一遇上酒,在野亭举杯便饮,快乐得忘记了赶路。这时王弘便出面与他相见,于是一起饮酒欢宴终日。陶潜没有鞋,王弘环顾左右命令为他做鞋。左右询问他鞋子的尺寸,他便坐着伸长脚让他们度量。以后王弘再想会见他,便在草泽山间等候。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不喝,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他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文集流传于世。
6、A “畜素琴一张”承前省略主语“陶潜”,“畜”为谓语动词,“素琴一张”为宾语,意思是“陶潜却收藏有一张素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则抚而和之”,动作完成然后说,并不是“抚而和之”地说,故“曰”字前后都要断开,排除B。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陶潜生性不懂音律,但是收藏有一张素琴,琴上系弦的绳子和标记都不完整,每当有朋友聚会,他就抚琴应和,说:“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不用弹出弦上音!”
7.C “秫粳”,泛指粮食作物,其中秫是高粱作物,粳为稻谷的总称。
8.D
A.陶潜做官可以补贴家用,但不是为了补贴家用去做官,另外,陶渊明拒绝了当主簿;
B.“乡亲”的意思是“同乡”,而不是“乡下的亲戚”;
C.陶潜与王弘并没有约定在野外亭中相见,而是王弘派人在亭中等待陶潜,然后王弘才前往见陶潜。
9.(1)虽然不认识主人,但仍很高兴不害怕,喝得大醉就回家,不曾有拜访别人,到过的地方只有田舍及庐山游观罢了。(2)王弘经常派人窥伺他,暗中得知他准备前往庐山,就派他的老朋友庞通之等人带着酒,先到半路上等着邀请他。
10.①州郡召他做主簿,宁躬耕自给也不前往就职;②素简贵,不私事上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③拒绝刺史王弘的拜访。
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偃兆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不久,被征召为著作郎,没有上任。辞绝州郡长官的拜见后,他的同乡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邀请他喝酒,或者邀请他一起去酒馆坐坐,虽然不认识主人,仍很高兴不害怕,喝的大醉就回家。不曾有拜访别人,到过的地方只有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间到州上任职,很敬仰陶潜,后来亲自到陶潜家里。陶潜称说有病,没有见王弘,后来对别人说:“我生性不媚世俗,因为生病得以保持清闲,幸而不是高洁志趣慕取声名,哪裹敢把王公的驾到看成是荣耀呢!假称自己不贤,造就是刘公干受到君子指责的原因,罪过不小啊。”王弘经常派人窥伺他,暗中得知他准备去庐山,就派他的老朋友庞通之等人带着酒先到半路上等着邀请他。陶潜碰到有酒喝,就在旷野的亭中取饮,高兴得忘记了往前走。王弘这才出来和陶潜相见,于是高兴地宴饮了整整一天。陶潜没有穿鞋,王弘示意随从给陶潜做鞋。随从询问鞋子的尺寸,陶潜就在座位中伸出脚来让他们量。王弘邀请陶潜回州府,问他乘坐什么,陶潜回答说:”我平时脚就有病,向来是乘坐竹轿,也完全能自己回去。”王弘就命令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一起把他抬到州府,陶潜言谈欢笑安适,并不觉得他羡慕华丽的车子。王弘后来想见陶潜,总是在山林水泽之间等候他经过。到了陶潜没有酒和米时,王弘也经常供给他。
陶潜的亲朋好友有喜欢多事的,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他也不推辞。每次喝醉了,就非常舒适快意。陶潜不经营产业,家中的事务全部都交给儿女和奴仆。他从来没有过高兴或愤怒的神色,碰到有酒就喝,有时候没有酒,也常常吟咏不停。他曾经说夏季安闲无事,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吹来,自己觉得是羲皇时代的人。陶潜生性不懂音律,但是收藏有一张素琴,琴上系弦的绳子和标记都不完整,每当有朋友聚会,他就抚琴应和,说:“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不用弹出弦上音!”陶潜在宋元嘉年间去世,当时六十三岁,所有文集都流行于世。
11、D “生业”,产业,从事某种产业,是一个词,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
“儿”“仆”共同作“委”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雅咏不辍”是一个主谓短语,也不能断开,排除C。
句意:陶潜不经营产业,家中的事务全部都交给儿女和奴仆。他从来没有过高兴或愤怒的神色,只是碰到有酒就喝,有时候没有酒,也常常吟咏不停。
12.D “元嘉,皇帝庙号”错误。“元嘉”是年号。元嘉是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13.B “因父母死去”说法错误,“以亲老”是因为父母年迈。
14.(1)州里又征召(他)为主簿,没有就任,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得了疾病。
(2)妻子和孩子坚决请求种植粳米,(他)才让每一顷中的五十亩播种上秫米,五十亩播种了粳米。
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陶潜少年时心怀高远的志向,学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不羁,写文章不受拘束,有自己的风格,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很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利禄。喜欢读书,却不求甚解,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经常喝到。亲朋故旧知道他这种嗜好,有时就置办酒招他去喝,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希望一定要醉。醉以后就回去,一点也不把这事放在。家里四壁空空,也不能遮阳挡雨,粗布短衣破烂补结,常常没有可吃的东西,也很安然自在。经常写文章来自娱,显示自己的志向,不在意自己的得失,以此来度过自己的一生。”陶潜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认为这是实录。
因为他父母年迈,家里贫穷,州里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承受祭酒的职务,不久就自行解职回家了。后来州里又聘用他为主簿,没去赴任,决定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终于得了瘦弱的病。后又做镇军、建威参军,他对亲戚朋友说:“只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可以吗?”管事的人听说了,将他改任为彭泽令。陶潜要把他在县里公田全部播种秫谷(高粱,可酿酒),说:“让我常常能喝醉酒就满足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播种粳米,(他)才让每一顷中的五十亩播种秫米,五十亩播种粳米。他向来简朴自矜,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拜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低声下气地服事乡里小人!”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写了《归去来》这篇文章。
不久,征召他为著作郎,他没有赴任。陶潜辞绝了州郡官的拜见,他的同乡张野以及随从人羊松龄、宠遵等人有时有了酒邀请他,有时邀请他一起赴别人的酒席,陶潜虽然不认识主人,也欣然顺从,喝得大醉而返回。他不曾访游过什么名胜,所去的仅有田舍以及庐山游观而已。
陶潜的亲朋好友有喜欢多事的,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他也不推辞。每次喝醉了,就非常舒适快意。陶潜不经营产业,家中的事务全部都交给儿女和奴仆。他从来没有过高兴或愤怒的神色,只是碰到有酒就喝,有时候没有酒,也常常吟咏不停。他曾经说夏日时节安闲无事,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吹来,自己觉得是羲皇时代的人。陶潜生性不懂音律,但是收藏有一张素琴,琴上系弦的绳子和标记都不完整,每当有朋友聚会,他就抚琴应和,说:“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不用弹出弦上音!”陶潜在宋元嘉年间去世,当时六十三岁,所有文集都流行于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