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转圆圈人音版 六年级下教学提示1、能感受乐曲片段热烈欢快的情绪。2、能听出乐曲片段中演奏的乐器音色,并用节奏拍击表现乐曲中的旋律特点。3、通过聆听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相关音乐文化和风土人情。《阿细跳月》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传说很早以前, 彝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每当春耕时节,他们白天给土司头人干活,夜间才能借着月光赶种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人们光着脚板劳动,脚被烫疼了就抬起来跳两下,还“啧啧”地喊两声,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由于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细跳月”。节奏练习×× × × × ×× ×(点击聆听4遍,模仿拍击节奏)(点击聆听 第一部分旋律)(点击聆听 第二部分旋律)(点击聆听 第三部分旋律)5 1 3 1 3 5 2 1 | 5 3 3 1 3 5 2 1 |··5 1 6 1 3 5 2 1 | 5 5 3 1 3 5 2 1 |45—阿细跳月(点击聆听 主题旋律)(点击聆听,视唱主题旋律的第一乐句 3遍)(点击聆听,视唱主题旋律的第二乐句 3遍)(点击聆听,视唱主题旋律的第三乐句 3遍)(点击聆听,视唱主题旋律的第四乐句 3遍)5 1 3 1 3 5 2 1 | 5 3 3 1 3 5 2 1 |··5 1 6 1 3 5 2 1 | 5 5 3 1 3 5 2 1 |45—阿细跳月(点击聆听完整主题旋律,跟唱三遍)× ×× ×× ×× ×(点击聆听全曲,主题旋律一共出现多少次?)(点击欣赏视频)阿细跳月,源远流长。远古时代,人类不知道怎样用火,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有一天雷电击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场大火,很多野兽被烧死,人们吃了,感到味道鲜美。从此才会用火烧肉充饥,烧起火来取暖。但在那风吹雨淋又没有房屋栖身的原始生活中,要保存住一点火种,确实非常困难。暴雨一来,火种被浇灭了。没有火了,人们就得挨冻,吃生肉喝冷水,给生活带来不少的困难。有一天,人们在山上狩猎时,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了,便纷纷靠在树上休息。有个名叫“木邓”的小伙子,却骑在一根朽木上面,边休息,边拾起一根细木棍儿,使劲地向朽木上钻。钻着钻着突然从朽木中钻出火来了。火的再度出现,使人们欣喜若狂。大家拾柴架火,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红,烤得人体冒烟。于是围着篝火,边烤边跳。这就是阿细跳月的最初起源。人们称之为“木邓比”,意为“跳篝火”。至于阿细人为何在“三步弦”中始终要保持跳跃的舞姿,还有着一段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阿细地区的人们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奴隶生活。每到播种季节,为了抢时间为奴隶主尽快烧荒、播种,人们等不到烧荒火星的熄灭,就赤着双脚在滚烫的田野上开始翻地、劳作。为使双脚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烧,便两脚一边不停地跳跃一边进行劳作。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而逐渐形成了今天被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课堂检测今天我们学习了彝族的经典的乐曲《阿细跳月》,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人音版六下第二单元第二课时《阿细跳月》教学提示:1、能感受乐曲片段热烈欢快的情绪。2、能听出乐曲片段中演奏的乐器音色,并用节奏拍击表现乐曲中的旋律特点。3、通过聆听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相关音乐文化和风土人情。教学内容:欣赏乐曲《阿细跳月》。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教学目标:1、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2、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的情绪,简单分析乐曲的特点。3、进一步体会我国各族民歌、民间音乐及民族乐器的丰富多彩,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教学重难点: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介绍阿细跳月的由来直接导入新课1、同学们,记得上节课《转圆圈》来自于我国少数民族彝族的歌曲,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新的彝族作品《阿细跳月》PPT-2自行阅读了解二、新作赏析1、学习舞蹈节奏《阿细跳月》这种舞蹈有一种固定的节奏,是四五拍的节奏。请你来进行模仿。×× × × × ×× × PPT-3(点击4遍)2、分段欣赏,感受乐曲的情绪。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彝族的一首被誉为世界十大民族音乐之一的民乐合奏曲《阿细跳月》。你请你边拍节奏边从速度、力度以及音区等方面的变化说说你对这首乐曲的感受。本曲共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中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PPT-4 点击第一个小喇叭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做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好像强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蹈。PPT-4 点击第二个小喇叭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PPT-4 点击第三个小喇叭3、学唱主题乐句共四句组成我们先听一下 PPT-5 点击小喇叭4、分句学唱主题旋律(唱谱)学唱第一乐句:PPT-6 点击小喇叭 3遍学唱第二乐句:PPT-7 点击小喇叭 3遍学唱第三乐句:PPT-8 点击小喇叭 3遍学唱第四乐句:在第四乐句当中有一个八度的跳进。我们要注意音准。PPT-9 点击小喇叭 3遍下面我们完整的把主题旋律演唱一次。要求在每小节的最后两拍加上拍手×× 点击PPT-10 进行完整跟唱 3遍6、复听全曲 点击PPT-11聆听。完整聆听全曲,用动作表现速度、力度的变化。当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时,可随音乐的节拍用拍手的动作来表示。 主题旋律一共出现了几次呢?(14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变化呢?(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对比,表现“跳月”时欢快、热烈的歌舞场面)除此变化之外,你还注意到哪些变化?(乐曲后部分渐快、渐强,将乐曲推至高潮)7、观看《阿细跳月》民乐合奏视频。点击PPT-12①看看视频中都有哪些民族乐器?②认识民族乐器的分类 点击PPT-13三、拓展延伸1、观看《阿细跳月》舞蹈视频。https://www./w_19rsqm3cfd.html①观察舞步特点并随着音乐跳一下②讲述《阿细跳月》的古老传说:PPT-14四、课堂检测今天我们学习了彝族的经典的乐曲《阿细跳月》,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PPT-15五、小结升华同学们,《阿细跳月》独特的旋律以及舞蹈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人民独有的音乐文化,体会到了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的民族。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彝族人们一样,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1.mp3 02.mp3 03.mp3 04.mp3 1.mp3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阿细跳月》21.pptx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阿细跳月》教学案.docx 民乐合奏:阿细跳月.mp3 民乐合奏:阿细跳月1.mp3 民乐合奏:阿细跳月2.mp3 民乐合奏:阿细跳月3.mp3 独唱:跳月歌.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