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了解史书体例,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反复朗读课文,了 (教师同步导学案学生笔记及反思)解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史实。根据课下注释解释课文第一、二段,解决一、二段的知识点并赏析这两段。【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2、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3、背景资料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教师同步导学案学生笔记及反思)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二、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函( )陵 氾( ) 南 佚( ) 之狐夜缒( ) 陪( )邻 阙 ( ) 秦敝( )之 秦伯说( ) 不知( )逢( )孙 戍( )之 共( )其乏困2.通假字:(易)(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三、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1、词类活用① 烛之武退秦师② 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⑤ 越国以鄙远⑥ 阙秦以利晋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⑧邻之厚,君之薄也古今异义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今义:②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③ 亦去之 古义: 今义: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3、文言句式 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 夫晋,何厌之有?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烛之武)辞曰 ⑥敢以(之)烦执事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⑧(晋)许君焦、瑕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1.理顺结构(学生探讨完成)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五、赏析一、二段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且贰于楚也( ) (2)晋军函陵( )(3)犹不如人 ( ) (4)无能为也已( )2、探讨分析下列问题(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课文第三、四段解决三、四段的知识点并赏析这两段学习过程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夜缒( )而出(2)郑既( )知亡矣。(3)越国以鄙( )远( )(4)焉( )用亡郑以陪( )邻(5)行李( )之往来(6)共( )其乏困(7)且君尝( )为( )晋君赐矣(8)既东封( )郑,又欲肆( )其西封(9)若不阙( )秦,将焉( )取之?(10)阙秦以利晋,唯( )君图( )之(11)秦伯说( ),与郑人盟(12)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13)公曰:“不可。微( )夫人( )之力不及此。(14)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15)失其所与( ),不知( )(16)吾其( )还也。二、赏析第三段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三、赏析第四段,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1、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2、请探讨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四、课后练习——完成下列练习题 (一)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4)若①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5)夫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夫晋,何厌之有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微①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微言大义(成语) ( )(7)贰① 贰则疑惑。( )② 不迁怒,不贰过。( )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8)鄙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9)许①许君焦、暇…… (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10)敝①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课堂达标与迁移(中)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与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zhuì)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B.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C. 失其所与,不知(zhì):“知”通“智”,明智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shù)之:防守E. 共(gòng)其乏困:共同,一起F. 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侵损、削减2. 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意思和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越国以鄙远 鄙:做动词,当做边邑B. 既东封郑 封:做名词,疆界C. 晋军函陵 军:做动词,驻军D. 若阙地及黄泉,隧而相见 隧:做动词,挖隧道3.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和意思不完全相同。做代词的两项是( )A. 何厌之有 B. 唯君图之C. 将焉取之 D. 君之所知也E. 邻之厚,君之薄也 F. 行李之往来4. 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有的是谦称,有的是敬称。属于敬称的两项是( )A. 是寡人之过也B. 吾不能早用子C.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 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E.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F. 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毂5. 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怀有二心,从属楚国。B.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如果派烛之武见秦国国君,敌军一定会退后。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别国来鄙视远方敌人,您知道那是很难的。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损害秦国的疆域却使晋国获得利益,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6. 翻译下面句子。(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夫晋,何厌之有?挖空训练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礼于( )晋,且( )贰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佚之狐言于( )郑伯曰:“国危矣,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式: )。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夜( )缒而( )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 )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 )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 ),若不阙( )秦,将焉( )取之?阙秦以( )利晋,唯( )君图( )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 )之。字词参考答案:通假字(1)已,通“矣”②共,通“供”提供③厌,通“餍”,满足④说,通“悦” ⑤知,通“智”词类活用退:使……撤退贰:数词用作动词 从属二主,对……有二心军:名词用作动词 驻扎“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远方指郑国利:名词使动 使……获利敝:形容词用作动词 损害“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文言句式状语后置 (2)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判断句 (5)(6)(7)(8)省略句5、一词多义⑴以①(因为,连词) ②(拿,用,介词) ③(表顺承,连词)④(表顺承,连词) ⑤(把,介词)(2)焉①(语气词,表陈述) ②(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疑问副词,怎么能)④(疑问代词,哪里) ⑤(代词,之) ⑥句末表反问或疑问 呢(3)其① 代词 使者 ② 代词 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③代词 指自己 ④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 还是(4)若① 像 ②如果 ③你(5)夫①人 指三个人 ②句首语气词 ③那个人(6)微①略微 ②没有 ③没有 ④幽微,精妙。(7)贰① 不专一 ② 再 重复 ③从属二主(8)鄙①边远的地方 ②庸俗,鄙陋。 ③看不起,轻视。(9)许①答应,听从。 ②赞同。 ③约数 ④表处所(10)敝①坏,破旧。 ②疲惫 ③损害,衰败。课堂达标与迁移E 2、B 3、BC 4、BD 5、C7.烛之武退秦师挖空教师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取独)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才,一说表修饰)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许之。夜(在夜晚)缒而(表修饰,一说表承接)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拿)烦执事。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把远地当成边邑)君知其难也,焉(何,为什么)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你们秦国的力量相对就削弱了)若舍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之(取独)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表并列,不译。一说表转折)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让它满足呢)既东(在东方)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而)利晋,唯(希望)君图(考虑)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是)还也。”亦去(离开)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