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1张PPT)例1下列关于压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B.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必定存在压力C.压力的方向总是与被压物体表面垂直D.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思路导引跟着名师通要点(1)压力的本质是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即物体间需相互接触并发生挤压.压力的方向受力面并指向受力物体.(2)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和支持力时,对地面的压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但压力与重力的性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都不同,所以不能说“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例2(1)如图甲,用细线系住一重为20N的小球并挂在墙壁上,试画出小球对墙壁的压力的示意图.(2)[东营中考]如图乙,物块放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请在图中画出物块对斜面的压力的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如图乙所示.FF甲乙甲乙>思路导引跟着名师通要点小球对墙壁的压力物块对斜面的压力作用点墙壁上,墙壁与小球接触的点斜面上,等效在接触面中心方向垂直于墙壁向垂直于向基础概念辨析(1)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压力的大小总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3)压力可以由重力引起,也可以与重力无关例3[南充中考]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强利用了多个完全相同的木块和海绵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海绵海绵海绵海绵甲乙丙丁(1)实验中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2)对比甲、乙两图可以得出:当压力大小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3)由甲、丙两图可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海绵海绵海绵海绵甲乙丙丁(4)对比甲、丁两图,小强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无关,你认为他的观点是锆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没有控制受力面积相同不变量压力大小图甲与当压力大小一定图乙结论时,受力面积越(1)变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海绵的凹陷程度不变量图甲与受力面积当受力面积一定图丙时,压力越大,(2)结论、变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海绵的凹陷程度0变式训练[贺州中考改编]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中,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海绵海绵甲乙海绵丙(共49张PPT)例1下列应用实例与大气压无关的是(BA.用吸管吸B.把瓶中的水C.使用吸盘挂D.挤压笔囊饮料倒入口中钩挂衣物吸墨水必思路导引眼着名师通要点吸走管内气体,使管内气体饮料被大气压压吸管吸饮料减少,气压减小入口中挤走吸盘与墙壁间的气体,吸盘被吸盘挂衣服使盘内气体减少,气压减小压在墙壁上挤走囊中气体,使囊内气体墨水被笔囊吸墨水减少,气压压入囊中把瓶中的水抬高水瓶将水倒入口中,利倒入口中用了重力的作用例2如图是托里拆利实验的规范操作过程.关于托里拆利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真空玻璃管中装满永将玻璃管倒立在汞液槽中760mm大气压大气压760mm汞A.实验中玻璃管内汞面的上方有少量空气B.是大气压支持玻璃管内这段汞柱使其不会落下C.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汞柱产生的压强D.玻璃管倾斜不影响实验测量结果真空玻璃管中装满将玻璃管倒立在永液槽中760mm大气压↓大气压760mm汞2思路导引跟着名师通要点/(1)实验中玻璃管内汞面的上方为(2)实验中将玻璃管内的汞柱支撑住,因此大气压等于产生的压强,(3)实验中玻璃管倾斜,玻璃管内汞柱的竖直高度变式训练[恩施州中考]如图所示,老师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当地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玻璃管的顶端混入了部分空气,实验时测得管内汞柱的高度小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760mm.如果将玻璃管顶端开一个孔,管内汞柱最终会下降直至管内外液面相平例3黔南州中考]某学习小组在研究大气压随海拔高度变化的情况时,查阅到如下资料:海拔高度/km2345大气压/kPa1019080706254(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结论: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2)海拔3km处的大气压值与7m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相等.(p水=1.0×103kgm3,g取10N/kg)>思路导引跟着名师通要点(1)海平面附近,大气压强约等于1个.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那里的大气压强(2)海拔3km处的大气压值是70kPa,根据液体压强变形式h=,可求出产生相同压强的水柱的高度,(3)找到对应的大气压值,利用变形式F=计算大气压力:变式训练如图为同一密封的小包装袋食品的两张照片,图乙(选填“甲”或乙”)拍摄于海拔较高的地方,因为海拔高度升高,大气压减小(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共64张PPT)例1[天水中考]在“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中,小明进行了如下的猜想:猜想一: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可能与液体深度有关.猜想二: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猜想三: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可能与方向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为了验证以上猜想,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水盐水丙(1)实验过程中探头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是通过U形管两管液面高度差来反映的(2)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择甲、乙两组实验对比,可初步验证出猜想一是正确的(3)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对比乙、丙两组实验,小明可得出结论: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就越大心思路导引跟着名师通要点(1)实验运用了转换法:通过来反映液体压强的大小.(2)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相同因素不同因素甲、乙液体的液体的乙、丙液体的液体的基础概念辨析(1)在同种液体内部深度越大,压强越大(2)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3)液体的重力越大,液体内部的压强越大.例2[宜昌中考]如图所示,一个空塑料药瓶,瓶口扎上橡皮膜,瓶口朝下竖直地浸入10 cm水中,橡皮膜受到了水向上的压强,大cm小为1000Pa.(g取10N/kg,p水=1.0×103kg/m3)思路导引跟着名师通要点液体压强的方向:橡皮膜下方有水,则会受到水向的压强,液体压强的大小:根据公式p=pgh可知,计算水中某处压强大小的关键是确定该处的深度,图中橡皮膜的深度h=例3图示容器的底面积为1×102m,把它放在水平桌面上,装入24N的水后,水深为0.2m,则水对容器底的压力为77777720N,对容器底的压强为2×103Pa.(p水=1.0×103kg/m3,g取10N/kg)上宽下窄,F〈(滚思路导引:着名师通要点先算压强>后算压力水对容器底的压强p=P水8h水对容器底的压力F=pS水的深度h=容器的底面积S=2⊙变式训练如图所示两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有质量和深度均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甲、乙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P甲>P乙,对容器底的压力FFz·(均选填”“<”或=”例4[烟台中考]连通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如图所示的实例中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D源自教材P52图片下游闸门闸室上游闸门水位计阀门B阀门AA.茶壶B.锅炉水位计C.船闸D拦河大坝(共36张PPT)定义①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压力的作用效果定义物体所受的压力与②的比压强公式单位帕斯卡(Pa)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④特点同一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⑤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⑥压强越大公式液体的压强定义。上端开口、底部互相连通的容器连通器特,点同种液体不流动时,各部分液面⑧应用。水壶、水塔、船闸等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⑨帕斯卡定律。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测量。托里拆利实验1个标准大气压。p=10a大气压强变化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①①,还与季节、天气等有关测量工具气压计流体压强与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②流速的关系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③流体压强升力的产生。物体上、下表面流体的压力差例1[宁波中考]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根据需要常常要考虑受力面上的压强大小.下列事例中能增大压强的是(A.坦克通过B.单钢轮压C.滑雪板与D.背包用较履带与地路机有较雪地接触宽的背带面接触重的前轮面积较大解析:坦克通过履带与地面接触、滑雪与雪地接触面积较大、背包用较宽的背带,都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压路机有较重的前轮,是在接触面积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冲刺训练1[广州中考]如图,甲、乙两同学分别对测力计调零.若抽板处对两同学食指的压力相等,则食指承受压强较大的是甲还是乙?抽板处抽板处甲同学食指乙同学食指甲,依据是甲同学食指与抽板处的接触面积小于乙同学食指与抽板处的接触面积,而抽板处对两同学食指的压力相等,报据p=5可知甲同学食指承受的压强较大例2[常德中考]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底面积和质量都相同的甲、乙两平底容器,分别装有深度相同、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甲>F乙②液体的密度:P甲=Pz③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Pz④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甲′=pzA.只有①和③B.只有①和④C.只有2和③D.只有③和④解析:两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F=G总=(m容+m液)g,甲、乙两个容器中的液体质量相等,容器质量相同,故两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F甲=F乙;两容器的底面积相同,由p得,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甲′=Pz',故①错误、④正确.由图可知,乙中液体的体积大于甲中液体的体积,又因为液体的质量相等,由p=V得p甲>Pz,故②错误.两容器中液体的(共4张PPT)1.如图所示,由同种材A料制成的实心圆柱体BA和B放在水平地面上,高度之比h4he=2:1,底面积之比S4:S=1:3,则它们对地面的压强之比pAPB=2:1,压力之比F4:Fg=2:32.[南宁中考]如图所示,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甲、乙置于水平地面,其中甲、乙涂色部分为等大的正方形.甲、乙的密度分别为p用、Pz,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Pz;将它们顺时针旋转90°,甲、乙对地面压强的变化量分别为△p甲△pz.若△p甲<△p,则(B3.[上海中考]如图所示,均匀正方体甲、乙置于水平地面上,甲、乙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若沿水平方向截去相同体积后,甲、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则((共26张PPT)例1[达州中考]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地面上,分别装有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两容器距离底部同一高度处分别有A、B两点柱形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液体所高度相等,不AB受的重力是深度相等(1)若两种液体的质量相等,则A、B两点的压强关系是(2)若A、B两点的压强相等,则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关系是P甲pz(均选填“>”“=”或“<”)容器底受到A、B两点下方A、B两点的液体压强液体产生的压强的压强液体质量m甲=mz,体积两种液体质量相等,则ymPA十它们对容器底的压力PA下,P乙相等,且容器底面积相密度P甲>Pz;A、B两点下PB+pB下,结等,则由公式p=可S方的液体高度相等,由公合左边两列知,两种液体对容器底式p=Pgh可知,A、B两的结论可点下方液体产生的压强的压强P甲=P乙知,PAPA下>PB下(2)若A、B两点的压强相等:A、B两点A、B两点下方液容器底受到的压强体产生的压强的液体压强A、B两点液体深度h,P甲=PA+P4下,P乙=A、B两点P4=PB,则根据公式p=Pgh可的压强P1Pn+PB下,结合左边知液体密度P甲>pz;同上方两列的结论可知,二PB表格可分析出A、B两点下方P甲>P乙液体产生的压强PA下>P下拓展训练1一1[北京中考改编]如图,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甲和乙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分别装有体积相等的液体,甲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为P甲,乙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为pz.液体内A、B两点到容器底部的距离相等,其压强分别为p4、pg.若两AB甲乙拓展训练1一2如图所示,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若从两容器中分别抽出相同高度的液体,则剩余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p、压力F的关系是A甲乙AP甲>Pz,F甲>FzB.P甲CP甲=pz,F甲>F乙DP甲=Pz,F甲例2如图所示,将三个底面积相同且质量不计的容器A、B、C置于水平桌面上,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酒精、水和盐水.若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p'、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共32张PPT)例1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无风的天气,汽车在马路上快速驶过以后,马路两边的树叶会随风飘动.如图所示,汽车向左行驶,马路两边的树叶会沿着A、B、C哪一个方向飘动(A)A.向A方向飘动树叶B.向B方向飘动路中间空马路C.向C方向飘动气流速大一树叶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必思路导引跟着名师通要点汽车快速驶过时,马路中间的空气流速大、压强;马路两边的空气流速小、压强.所以,树叶会向马路(选填“中央”或“两侧”)飘动例2[泰州中考]某汽车集团试验成功能飞的汽车,其两侧的装置类似飞机机翼(如图),展开后,当汽车高速行驶时,机向上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的空凸起气流速,机翼受到向上的压强大于向下的压强,汽车因而能够起飞.(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思路导引跟着名师通要点/机翼上表面凸起,下表面平直,空气经过机翼时,在相同时间内,通过机翼上表面的路程较长,流速较,压强较;通过机翼下表面的路程较短,流速较,压强较.机翼上方受到空气的压力与机翼下方受到空气的压力的合力方向向,从而产生升力.变式训练[福建中考]我国南极泰山站采用轻质材料装配而成,为了避免被强横风吹动移位,支架上悬空部分结构特点如图,其上方空气的流速小于下方的流速,上方的压强大于下方的压有些物体和机翼相反,采用上平下凸的形状,可以得到向下的压力差,使物体更稳固例1「西宁中考]如图所示,将一个普通的乒乓球轻轻放入漏斗中,用电吹风从细管吹向漏斗的大口,以下分析正确的是(B))A.球不会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大B.球不会被向上吹起,因为其下方气体流速大,压强小>方法技巧跟着名师学分析第1步,确定流速大的地方:电吹风从管口向上吹气,乒兵球下方空气流速大.第2步,比较压强大小:乒乓球下方空气流速大,压强;上方空气流速,压强第3步,判断相关现象:产生向的压强差,乒乓球(选填“会”或“不会”)被向上吹起拓展训练1[北部湾经济区中考]下列实例中,不涉及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是(AA.玻璃厂用吸盘搬运玻璃C.风雨天打伞,伞面有时会向上翻D.列车驰过时,安全线内的人容易被吸向列车题型2因形状差异引起的流体压强变化例2[龙东地区中考]草原犬鼠是大草原常见的小动物,它挖的洞有两个洞口,一个洞口比较平整,一个洞口则由圆锥形土堆围成,如图所示.这样的结构能改进洞内的通风状况,为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二 液体压强的分析与计算.pptx 微专题三 利用推导式p=ρgh分析和计算固体的压强.pptx 章末复习提升.pptx 第一节 压力的作用效果.pptx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pptx 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pptx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