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五讲 二倍角公式一.知识梳理1.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2.公式的常用变形(1)(2),;(3),,二.典型例题例1(1).若角的终边过点,则 A. B. C. D.(2)已知,则 A. B. C. D.(3)已知角的终边经过点,则 A. B. C. D.(4)已知,则 A. B.2 C. D.变式1.(多选)下列选项中,值为的是 A. B.C. D.例2.(1)已知,且,则 A. B. C. D.(2)已知为锐角,且满足,则的值为 A. B. C. D.(3)若,则化简的结果为 A. B. C. D.例3.(1)已知,则 A. B. C. D.(2)若,,且则 A. B. C. D.(3)若,则 A. B. C. D.例4.化简求值。(1);(2);(3);(4).变式2.求下列各式的值:(1);(2)化简:.(3).例4.(1)已知函数,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奇函数B.的最小正周期为C.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D.的值域为,(2)已知函数,则 A.的最小正周期为B.的最大值为2C.在,上单调递减D.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例5.(1)已知函数,是奇函数,直线与函数的图象的两个相邻交点的横坐标之差的绝对值为,则 A.在上单调递减 B.在上单调递减C.在上单调递增 D.在上单调递增(2)(多选)已知,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若,,且的最小值为,则B.存在,使得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的图象关于轴C.若在,上恰有7个零点,则的取值范围是D.若在上单调递增,则的取值范围是,例6.设,,且,则 A. B. C. D.例7.已知、为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下列四个不等式中错误的是 .①; ②;③; ④.变式3.阅读下面材料:解答下列问题:(1)证明:;(2)若函数,,求的值域.例8.(1)证明:(Ⅰ)(Ⅱ).(2)已知,求证:.变式4.某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以下四个式子的值都等于同一个常数.(1)(2)(3)(4)课堂练习1.已知,则 A. B. C. D.2.设,,,则有 A. B. C. D.3.己知,则 A. B. C. D.4.(多选)下列各式中,值为的是 A. B.C. D.5.(多选)已知,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若,,且的最小值为,则B.存在,使得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的图象关于轴对称C.若在,上恰有7个零点,则的取值范围是D.若在上单调递增,则的取值范围是,6.已知,且有,则 .7.公元前2世纪的古希腊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希帕科斯是三角学的创立者之一,他因天文观测的需要编制了有关三角比率的表格.后人推测希帕科斯在编制表格的过程中本质上使用了公式.如图是希帕科斯推导此公式时使用的几何图形,已知点在以线段为直径的圆上,为弧的中点,点在线段上且,点为的中点.设,.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②;③;④.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8.已知、为锐角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则 .9.已知函数,,.(1)求函数的值域;(2)若方程在区间,上至少有两个不同的解,求的取值范围.10.如图,以为始边作角与,它们的终边分别与单位圆相交于点、,已知点的坐标为.(1)求的值;(2)若,求的值.举一反三一.选择题1.若,则 A. B. C. D.2.已知函数,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的最小正周期为 B.的最大值为C.的图象关于对称 D.的图象关于对称3.若,则 A. B. C. D.4.(多选)下列四个等式,其中正确的是 A.B.C.D.5.(多选)已知函数,,有以下结论 A.的图象关于直线轴对称B.在区间上单调递减C.的图象关于直线轴对称D.的最大值为二.填空题6.若,则的值为 .7.函数的最小值为 .8.求 .9. .10.已知,,则 .三.解答题11.已知函数.(1)已知,,求的值;(2)已知,函数,若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求的最大值.12.已知,是方程的两根,(1)求;(2)若,求.13.由倍角公式,可知可以表示为仅含的二次多项式.(1)类比公式的推导方法,试用仅含有的多项式表示;(2)已知,试结合第(1)问的结论,求出的值.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