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回延安》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可简称:回延安, 是写回延安的激动喜悦。第二部分: 忆延安, 回忆当年延安生活。第三部分: 话延安, 是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第四部分: 赞延安 , 是写延安城的新面貌。第五部分: 颂延安, 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和展望未来。
《回延安》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有鲜明的抒情层次: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年多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已积累了- -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常用的阅读分析的方法,初步具备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诗歌作品相对来说接触有限,尤其是本课涉及的“信天游”的形式和比兴的手法,学生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的讲解介绍。另外必须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特别是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学生对于那段历史比较陌生,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这一一点, 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更多的去了解延安的历史和陕北的风土人情。诗人贺敬之的经历与创作的特色,也要进行前期的调查。可以说这节课上得成功不成功,关键看前面的铺垫和课上朗读的细致指导。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天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核心素养 语言构建与运用:积累重点词汇,整体感悟文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批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信天游”的特点,感受浓郁的陕北风情。
教学难点 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难点)
课前:自主预习、初读课文。
环节名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 前 预 习 20分钟 教师播放朗诵,指导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播放PPT上的导学卡内容。 在学生预习过程中点拨学生易错点及重难点。 全诗以什么为线索,有五个部分,请在“延安”前面加一个字,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并分析每一部分所流露的情感 本诗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展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请按提示写出有关诗句。 (1)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 (2)延安人喜爱的衣着: (3)延安人居室的装饰: (4)延安人待客的食物: 3、结合语境,体会动词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至少找出2处进行分析。 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做好字词温习,为第二天上台展示做好充分的准备。
收集学情 二次备课 根据学生预习任务完成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课中: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情 境 导 入 5分钟 【导入方式】 播放视频《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阿宝),导入新课。 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歌名是什么?谁唱的?是用什么形式写成的民歌。(信天游) 信天游是一部镌刻在黄土高原的传世巨著,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它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谷。 学生聆听 以歌曲引入课文,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2、了解文体常识,积累相关知识。
文 本 研 读 30分钟 多媒体展示导学卡:全诗以什么为线索,有五个部分,请在“延安”前面加一个字,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并分析每一部分所流露的情感 本诗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展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请按提示写出有关诗句。 (1)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 (2)延安人喜爱的衣着: (3)延安人居室的装饰: (4)延安人待客的食物: 3、结合语境,体会动词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至少找出2处进行分析。 活动一: 一、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有五个部分,请在“延安”前面加一个字,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并分析每一部分所流露的情感: 参考答案: 忆延安——感激 话延安——喜悦 看延安——赞颂 祝延安——热爱 二、本诗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展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请按提示写出有关诗句。 (1)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2)延安人喜爱的衣着: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3)延安人居室的装饰: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4)延安人待客的食物:米酒油馍木炭火 教师指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并补充。提升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
三、结合语境,体会动词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至少找出2处进行分析。 活动二: 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并分析做笔记 例如:(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抓”有紧握不放之意;“贴”有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唱”“笑”“招”三字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3)“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中用“一头”修饰“扑”字,表现了满心激动,不可言传的炽热感情 以读带悟,归纳人物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
小结: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聆听,教师总结 用概括性强的语言梳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顾知识,梳理重点难点,将知识系统化、体系化。
板 书 设 计 回延安 回延安——兴奋、激动 忆延安——感激 话延安——喜悦 看延安——赞颂 祝延安——热爱
课后:作业布置、总结反思。完成练习册第2课课前任务包
课 后 作 业 完成学霸5-6页。
学 生 表 现 知识掌握程度:
教 后 反 思 教学存在问题:
后期改进措施:
核心素养 语言构建与运用:体会运用夸张、拟人、比兴等多种修辞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审美鉴赏与创造: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人情美,欣赏语言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热爱革命事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夸张、拟人、比兴等多种修辞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热爱革命事业的思想感情。
课前:自主预习、初读课文。
环节名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 前 预 习 20分钟 1、布置预习内容。 2、在学生预习过程中点拨学生易错点及重难点。 (1)比兴手法在“信天游”中大量使用,请你结合知识链接的相关内容,试着在原文找一找含有比兴手法的句子并作说明? (2)除了比兴手法,诗中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请找出这些句子,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做好字词温习,为第二天上台展示做好充分的准备。
收集学情 二次备课 根据学生预习任务完成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课中: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情 境 导 入 (5分钟)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色,也通过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激动喜悦之情,今天我们再通过修辞手法来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学生聆听 引入课文,进入正题,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文 本 研 读 30分钟 “比兴”手法: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学生分析并做笔记 明确:比兴手法的定义,比就是什么?兴使什么?。(具体分析详情看PPT) 以提问的形式,明确文章重点引入重点研读内容。
比兴手法在“信天游”中大量使用,请你结合知识链接的相关内容,试着在原文找一找含有比兴手法的句子并作说明? 参考答案:(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同时用“树梢”“树枝”“树根”的关系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句以羊羔吃奶起兴,以此喻战士成长,十分亲切、自然,不仅写出了延安母亲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艺术形象新颖动人。 学生分析并做笔记 明确:“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同时用“树梢”“树枝”“树根”的关系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句以羊羔吃奶起兴,以此喻战士成长,十分亲切、自然,不仅写出了延安母亲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艺术形象新颖动人 (具体分析详情看PPT) 以读带悟,深入研读,把握人物情感。
、除了比兴手法,诗中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请找出这些句子,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析并做笔记:(1)“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千万句话”,高度夸张,“长江大河起浪花”,形象比喻,表现出话题广泛,谈到全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形势,显示出热烈交谈的情景,体现了欢欣激动的感情。 (2)“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反复使用“千万”和“不够”两个词,高度夸张,抒发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表现出延安变化之大。 品味诗歌语言,能具体真切地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品读诗歌,发现诗歌之美。采用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特色,最后形成多样性的理解,从而达到互相补充、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目的。
课 堂 总 结 (5分钟) 《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母亲”延安,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学生做笔记: 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情感,并理解伟大的“延安精神”,将延安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从而达到提升素养,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采用巡读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分析情感,不仅授之以鱼,还授之以渔,练就了能力,达成了目标。
板 书 设 计 回延安
课后:作业布置、总结反思。
课 后 作 业 完成练习册第2课练习题
学 生 表 现
教 后 反 思 知识掌握程度:
教学存在问题:
后期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