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冷静是为了保持愤怒”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1年在一次演讲中,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对于所有年轻人,我希望你们保持愤怒。音乐人薛之谦的新专辑《无数》却告诉年轻人:冷静是为了保持愤怒。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这是一道充满思辨的命意类作文,材料句子中含二元关系:关键词是“保持愤怒”,我们依然可以用动态思维法来思考和结构整篇文章。一、内涵分析什么是愤怒?愤怒是一种原始的情绪,或是因自己的愿望和期待不能实现而生气,或是因受到挫折和承受痛苦时的恼怒、对社会现象以及他人遭遇感到义愤填膺的情绪。愤怒和伤心不一样,愤怒一般有明确的对象,而伤心只关乎自己。什么是保持愤怒?保持是持续的状态,保持愤怒便成为具有连续性的,持久性的对生活、世界、他人、自我的一种愤怒的态度。二、原因分析为什么需要愤怒?因为愤怒是对我弱点的警醒,对他人恶行的反对,对社会不公的不满……所以,有了愤怒,我们就会不断的改进自我,推动社会朝向公平文明健康的方向前进。为什么需要保持愤怒?但是推动社会前进和人性进步不是短期能生效的,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或者是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这是长期的斗争,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尽头的。所以愤怒需要保持,成为一种个人和社会的常态。保持愤怒,就是保持监督,保持抵制,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保持对自我与外界的希望。三、意义分析保持愤怒的作用是什么?当前社会中,愤怒情绪普遍缺失。儒家的温良恭俭让,中庸的不偏不倚,道家的无为与不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底层态度,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妥协主义,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权宜变通……我们太习惯接受,忍受,却丢失了愤怒的勇气。没有了对不公平说不的勇气,不敢拒绝,不敢说真话,忘记了没有愤怒就没有正义的简单事实。个人不会愤怒,会成为如好好先生的“乡愿”;社会没有愤怒,会虚伪肆无忌惮,丑恶大行其道。四、行为分析为什么需要用冷静来愤怒保持?因为愤怒不是情绪上的发怒,而应该建立在理智上的自省和克制,理智上要准确地分析客观事实,为值得愤怒的事情而愤怒,不为情绪的暴怒冲昏理智的头脑,这需要冷静的加持。冷静思考,可以找到愤怒之因;冷静判断,可以找准愤怒之事,冷静行动,可以准确发力,有步骤有阶段的持续性的有效的解决问题。五、背景分析我们现在需要保持愤怒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我们现在的社会并不缺乏愤怒,问题在于人太容易对他人愤怒,对自己宽容;对小事容易愤怒,对大事视而不见持躺平态度。从社会层面看,什么是值得年轻人愤怒的事情呢?阶层差距,性别歧视,职业歧视,网暴攻击,气候危机,生态破坏,996的大行其道……从个人层面看,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以自我为中心践踏他人利益,熊孩子熊父母随处可见,道德低下品味低俗,随意对他人道德绑架……这都是需要年轻人保持愤怒的现实背景。六、批驳分析材料中有没有什么可以批驳的地方?针对材料的观点,学生也可以反驳,或者从辩证的角度进行批驳分析。题目中没有任何出题人的观点,意味着思考空间。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视为符合题意。例如,批驳情绪冲动的愤怒(如唐山烧烤店施暴者的愤怒)。愤怒不能只是一时的情绪冲动。因为情绪发泄后就容易陷入无力的困境,对于现实的改进并没有实质的作用。例如,批驳缺乏冷静的愤怒(如网络中的键盘侠)。愤怒如果缺乏冷静,那就只是情绪的堆积和倾泻,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而且很有可能伤害他人,影响社会文明。【素材积累】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培根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鲁迅终将能够毁灭人类文明的是我们内心的邪恶力量。——爱因斯坦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加尔文如果对于邪恶只有冷漠,而没有愤怒,那么正义也就是失去了感性的基础。当然,所有的情感都需要节制,如孔子所言:随心所欲不逾矩。我们愤怒的情绪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在法治的轨道下正常释放。——罗翔《没有愤怒就没有正义》老实说, 对于江歌案, 任何人都会感到愤怒, 人不能做到“太上而忘情”。但是, 当我陷入愤怒时, 心中的“理想人”告诉我要勇敢、要感恩、要知耻之时,我首先把这种声音作为是对我自己的提醒。——罗翔《圆圈正义》每一次对他人恶行的谴责, 我都希望能够真正地提升我自己的道德水平。我希望我的愤怒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表达, 而能够产生积极后果。——罗翔《圆圈正义》人肉搜索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变相的游街示众。被搜索者在道德上是否有错,在愤怒的情绪之下,我们有时很容易只看见自己希望看见的事情,而对反对意见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罗翔《法治的细节》任何人受到侵害,都会希望罪犯受到惩罚,这种愤怒的情感是人性使然,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罗翔《刑法学讲义》【优秀范文】1.在愤怒中怒号2021年的一次演讲中,奥巴马说:对于年轻人,我希望你们保持愤怒。这种愤怒不是一种无能的狂怒,更不是一种无理取闹,它是当我们面对不公、不合理时能大声站起来说“不”,是面对侮辱时能勇于回击,是面对不甘时暗自下定决心。我们应愤怒,在面对民族大义和国家底线被触底时发出嘹亮的怒吼。当帝国主义妄图吞并山东时,顾维钧先生铿锵有力地回应:“中方拒绝在这份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中国四万万群众不会忘记这屈辱的一天。”当美方以上位者的姿态同我们对话时,杨洁篪先生掷地有声地回应:“你们有没有资格这样同中国说话!”这一声声怒吼愈发嘹亮,似一道道响彻天际的龙吟,宣告了中国不再是所谓的“东亚病夫”,而是屹立世界民族之巅、能引领世界潮流发展的东方巨龙。我们也应该愤怒,在面对绝对是非与价值错误时,能挺身而出发出清亮的怒吼。当教授在台上说道“读书是为了赚钱”,一名同学跃上高台,夺去其手中话筒,发言制止:“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为了中华民族百年崛起大业!”当学校不合理安排宿舍时而使学生只能被拒之门外,被迫躺在公园长椅上休息,一名学生挺身而出,站在无数镜头面前怒吼:“这是我们的权利!”“雏凤清于老凤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正汇聚洪荒之力,竭尽全力怒斥世间不公。但是,光是一腔愤怒往往也无济于事,愤怒之前的冷静也不可或缺。薛之谦在新专辑《无数》中告诉我们:“冷静是为了保持愤怒。”这种冷静不是面对不公时的麻木,而是能以理性的态度去审时度势,是为了能更好地怒吼而打下的扎实的基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相反,若在愤怒之前缺乏冷静地思考,所思所做难免会过于情绪化,让自身沦为所说的“愤青”,思想愈发偏激。沉默,往往使人沉沦,往往使人消亡。沉默不是金,而是使人麻木的药剂,若世间只余沉默,世人不敢怒、不敢言,世界将化作一滩令人绝望的死水。而愤怒则是一种清醒剂,它时刻警醒着沉沦的人们不能安于沉默,它的一阵阵怒吼将掀起惊涛骇浪,席卷着这片死水重新恢复生机,化作令人向往的一泓清泉。不在沉默中沉沦,而在愤怒中怒号!2.静以驭愤,愤以驱车在争取山东青岛主权受挫的耻辱与不甘中,中国青年血液深处的愤恨再也无法压抑。它似炙热的岩浆从铺满灰蒙尘埃的火山口迸流,以滚烫而醒目的红谴责周遭迷蒙的混沌,释放出“愤怒”的猛兽,标志着雄狮的觉醒。这份怒气,驱动民族的车轮滚滚向前,驱动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建设。这“愤怒”来自于中国人民的不屈意志,来自震醒灵魂的呐喊。诚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所表达的期待,我们年轻一辈应当有愤怒的能力。这“愤怒”并非是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的情绪失控,而是心中沉积的那份誓要斩破困厄的力量。灭国之愤积压心中,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忧国之愤萦身,屈原高唱《天问》,流传千古;命运之愤如哽在喉,贝多芬奏响藐视人生风雨的交响曲;强国之愤满溢胸膛,两朵蘑菇云轰然炸开,惊醒西方列强。愤怒,在成就个人命运与推动民族发展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力量!发乎于心,现乎于行。愤怒是心脏的狂热跳动,接续午夜梦回的情愫,成一曲不竭的奔涌之歌。正是有了这份笃定,生命里的种种都无法改变我们顽强的意志。本真和纯粹得以在愤怒中保留,原初的心便亦可经起风霜侵蚀。但反观当下,冷漠的看客与完全躺平的青少年在社会上屡见不鲜。他们或是缺乏人性关怀,或是在大好年华里虚度光阴。这样消极的生命体正是缺少了愤的驱动,缺少了一股凝结的心力。郁郁低迷的时间里,以“愤”向上的乾坤朗朗、意气风发便都消失不见。同时,另一部分人却“愤”得过度或者说以错误的形式利用“愤怒”带来的力量。他们无法控制自我的情绪,以愤怒加诸己身与周围环境,却只落得个两败俱伤的境地。真正的“愤怒”藏于己身,成驱车之烈焰;而这份耗散心力的愤怒却是用错了形式。有益的愤怒是生活中向上攀升的决心与状态,而无益的愤怒只会拉低人生的效率。因此,我们应时常以“冷静”自诫,剔除无益的愤怒。正如著名音乐人薛之谦所谓“冷静是为了保持愤怒。”静为躁君,静可以克制行事上的冲动;可以避免心绪上的内耗。冷静过后,我们会把无益的愤怒扔弃,将精力置于人生中应当全力以往的愤怒中。同时我们在冷静后反思,凝聚身体更深沉的力量,保持更深沉的愤怒。倘勾践逞匹夫之勇,再无后话;倘孙膑被愤怒蒙蔽,绝无兵法修列。但同时完全“冷静”也是不可的,仍需“保持愤怒”。生命中积极向上的因素总可以帮人冲破阴霾。冷静,为了更深沉的愤怒;愤怒,为了奋勇向前。是故静以驭愤,愤以驱车。3.用冷静淬炼愤怒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对于所有年轻人,我希望你们保持愤怒。”音乐人薛之谦的新专辑却告诉年轻人:“冷静是为了保持愤怒。”诚哉斯言——面对任何时代,尤其是这个时代——最有力的便是智者的愤怒,理性的愤怒。我们离不开愤怒。愤怒始终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中的一种,是难以割舍的人格中的一环,暗含于我们的生活方式之中。这种愤怒驱使着我们去批驳,去反抗,去一举倾泄搅动时代风云的豪情壮志,去以己撼动他人,撼动时代。因此,时代也离不开愤怒。倘若陈涉同天下黎民不够愤怒,历史也不会见证民怨竟能压倒秦之大;倘若五四运动的学生不够愤怒,历史也不会亲证巴黎和会后的思想风云;倘若各党派人士和全中国百姓不够愤怒,历史也不会亲历军民一心抗日的众志成城、患难与共。再者,倘若新中国的先驱们不够愤怒,便无邓稼先、沈忠芳等人隐姓埋名投身于国家重器科研的奉献;倘若新时代青年不够愤怒,便无如今无数大学生学成返乡,改造农村贫困面貌的盛况……人的愤怒,青年人的愤怒,是针砭时弊、扭转时代的无阻之洪流巨浪。越是愤怒,越需冷静。如果囿于情绪上的愤怒,没有深刻的冷静反思,理性指导,愤怒只会于瞬息间消逝,个人便难以成长,时代便难以进步。冷静的理性思考令我们的愤怒褪去盲目的攻击性,更添目的性、指导性。再看历史,瞻前路,没有一项扭转时代的伟业,是没有缜密分析与计划的。冷静不仅使我们的愤怒能够落于实处,成为指向前路的矛而不是浮于空中的惊叹号,而且使我们的一腔热血经过理性的洗礼变得更加坚韧。就如滚烫的铁器只有于冷水中淬炼,才成其坚硬而锋利之本色。也许我们的愤怒的情感在风雨和泥泞中会熄灭,但经过冷静与理性修饰的那名为决心,名为信念的本心,能够抵挡所有不公、不甘、不平,成就一个个不悔、不怯、不败的坚韧灵魂。这便是“冷静”赋予“愤怒”的不灭的力量。如果将愤怒比作将铁烧得火红的瞬间之烈焰,冷静就是淬炼铁器、铸成其锋芒、赠与其不绝的坚韧的静水。是冷静使我们能够保持愤怒,将愤怒铸成永远发光发热的那“信念”,使我们得以将这无数颗信念点亮我们的人生,用这无数个灿烂的人生点亮这时代。4.在斗争中愤怒,在愤怒中冷静在一次演讲中,奥巴马告诉青年:我希望你们保持愤怒。而音乐人薛之谦却告诉大家:冷静是为了保持愤怒。愤怒常被认为是不理性的,是应被阻止的,而冷静向来被认为与愤怒反义,这两句告慰又何以成立?或许,此二者的思想可总结为:在斗争中愤怒,于愤怒中保持冷静。奥巴马说出此话立于其人生的经历,现实的打击,他人的歧视,激发出其对现状的愤怒与不满,从而点燃他的斗志。于是他对年轻人寄以保持愤怒的希望,认为愤怒能激发个人的上进精神,推动社会的觉醒与发展。确实,斗争中的愤怒为我们提供力量去抗击令人不满的一切,也教我们以何种姿态去面对挫折。在旧中国,各仁人志士裹挟着愤怒,在一次次斗争中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进程,驱赶去了封建势力残余下的阴影;而近代国人对生活,对国家国际地位的不满与愤怒也转化为动力,为当下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如今的社会动荡纷乱减少,所谓“冷静是为了保持愤怒”能更深刻地揭示时代对青年人的寄望。时代希望培养的青年是冷静而自持,理性而带有悲悯的。因此在斗争中,在愤怒中学会冷静是必要课程。冷静能保持愤怒最原始的向前发展的渴望,而能避免愤怒的火焰无限蔓延,以至发展为狂怒。冷静就似一条缰绳,套住了愤怒这匹烈马,让其发挥最大的潜能而又不失控。古往今来,能保持愤怒的人不在少数,而真正能在愤怒中保持冷静的却是稀数。君可见,范进中举后心中长久压抑的愤怒变为狂怒,使其疯痴成魔;君可见,社会中众多因对社会怀抱有不受控的愤怒而做出不当行为的人最终被心中火焰所反噬,而那些能真正压制心中那团火焰的人,早已将其成就烙印在人们心中。屈子怀有对国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用最愤怒又带有冷静自持的文字书写下不朽名篇;而徐梦桃用冷静保持心中对金牌的渴望,对不幸遭遇的愤怒,最终跨越了心中的障碍,完成了与自我的斗争。其实,大多数人都在斗争中燃烧自己的愤怒,可现实是,唯有那些能保持愤怒,并在愤怒中坚持冷静的人才能成为斗争的胜者。学会保持愤怒,要求我们明确愤怒的对象可以是社会的不公,世界的偏袒,但这样的愤怒不可只带来无意义的叹息,我们需要的愤怒不是怨天尤人,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奋发图强,冷静又充满力量。火焰的外焰常是蓝紫色的,那象征着冷静,它无声地包容着斗争,约束着愤怒,却又释放出最高的热量,最大的能量。在斗争中愤怒,在愤怒中冷静,青年人的力量才可被最大激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