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1节 浮力 导学案(无答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章 第1节 浮力 导学案(无答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十章 浮力
第1节 浮力
【知识重点】
1.知道浮力是什么,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重点)
2.会用称重法和压力差法计算浮力大小.
3.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难点)
★知识点 浮力的定义
演示实验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1)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铝块所受的重力.
(2)如图乙所示,把铝块逐渐浸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演示实验2:如下图所示,将乒乓球用细线绑定在烧杯底,并加入适量的水,并将烧杯由甲位置变换到乙位置,观察乒乓球的拉力方向.
实验分析: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叫做浮力,用符号F浮表示.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根据演示实验1,推导出浮力的求解公式:F浮=G物-F拉.(用G物、F拉、F浮表示)
1.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将一个重为10 N的金属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在水中,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 N,则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为2N.
2.如图所示,将一个重为8 N的物块用细线系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将它浸没在水中静止,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 N,则物块受到的浮力是3N,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此力的施力物体是水.
 ★归纳总结
1.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注意:不能写成“垂直向上”)
2.弹簧测力计法求浮力:F浮=G物-F拉.(G物是物体所受的重力,F拉是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拓展几个与浮力有关的概念.
(1)浸没:浸没是指物体整个完全浸入液体(或气体)中,如图甲B所示.
(2)浸在:物体可能浸没液体(或气体)中,也可能漂在液面上,如图甲A所示.
(3)漂浮:当物体只受重力和浮力的作用静止时,有部分体积露出液面,如图乙所示.
(4)悬浮:当物体只受重力和浮力的作用静止时,浸没在液体中,并能悬停在液体中任一位置而不沉底,如图丙所示.
    
★知识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1.演示实验3:感受浮力产生的原因
2.看浮力产生的原因的视频
分析:如图所示
前后、左右两对侧面所处水中深度相同,所受液体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平衡.
上、下两面所处水中深度不同,所受压强、压力的关系:p向上>p向下,F向上>F向下(以上两空选填“>”“<”或“=”),所以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即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F向上-F向下.
3.(科学思维)(1)在玻璃圆筒两端蒙上绷紧程度相同的橡皮膜并浸没在水中,如图甲所示,水对橡皮膜的压力F向左=F向右(选填“>”“=”或“<”);当如图乙所示时,水对橡皮膜的压力F向上>F向下(选填“>”“=”或“<”);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不相同.
(2)如图丙所示,C和D是可自由移动的物体,A和B是容器本身凸起的一部分,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A.A部分一定不受浮力 B.B部分一定不受浮力
C.C物体一定不受浮力 D.D物体一定不受浮力
4. (1)如图甲所示,长方体物块浸没在水中,下表面受到的压力是15 N,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是5 N,则它所受的浮力是10N.

(2)如图乙所示,正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100 N,则它受到的浮力为100N.

★归纳总结 浮力的求法及判断
1.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其中F向上代表物体下表面所受的压力,F向下代表物体上表面所受的压力;若物体漂浮在液面上,那么F向下=0 N,此时F浮=F向上.
2.物体不受浮力的例子:桥墩(如图甲所示)、洗手盆水堵头(如图乙所示).
注意:并不是沉底的物体就不受浮力,只有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结合,物体底部完全没有液体,才不受浮力!
★知识点 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一)结合以下两个问题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如图甲所示,把空饮料罐用手按入水桶,随着饮料罐浸入水中越来越深,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2.如图乙所示,人在死海中会浮起来,而在普通的河水中却会沉下去.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所受的浮力呢?
(二)学生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等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体积相同的铁块、铜块和铝块,细绳、烧杯、水、酒精、浓盐水等.
设计实验:有多个因素可能与浮力的大小有关,探究其中一个因素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进行实验:选用铁块,按照下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待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逐次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
分析论证:完成上述步骤后,便马上得出结论,结论不可靠(选填“可靠”或“不可靠”).若不可靠,应该怎么做?把水换成浓盐水,重复上述过程(或将铁块换成铜块,重复上述过程).
【实验过关】 (科学探究)如图所示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中铜块与铝块的体积相同.
(1)此实验求浮力的公式是F浮=G-F拉.
(2)铜块浸没在水中后,所受的浮力大小为1N,方向竖直向上.
(3)做①③④三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
结论:在液体的密度 一定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用到的实验方法主要是控制变量法.
(4)分析①④⑤三次实验数据,可知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5)如图所示,下列四幅图中,能表示拉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h的关系的图象是B,表示浮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h的关系图象是A.(填选项字母)
(6)做①②④⑥四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重力和物体密度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和物体的密度无关.
(7)做①④⑦三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在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8)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将同一块橡皮泥先后捏成圆柱体和球体进行如图⑧⑨⑩所示的实验,比较三次实验可知: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 无 关;用同一块橡皮泥完成⑨⑩两次实验的目的是控制橡皮泥浸在水中的体积相同 .
 ★归纳总结
1.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和物体所处的深度无关.
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2.多次实验的目的:让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3.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位置与拉力、浮力的变化图象.
如图甲、乙、丙所示,A处表示物体刚接触液面,液体对物体还没有浮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G.斜线AB表示物体逐渐浸入液体中,浮力不断增大,拉力不断减小.B处表示物体刚好浸没在液体中.线段BC表示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后,继续下沉,此过程中因为V排不变,所以浮力不变,拉力也不变.
【提能训练】
1.(物理观念)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只有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才受到浮力
B.只有浮在液体表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
C.物体在液体中浸没得越深,所受浮力越大
D.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2.(物理观念)(2022 济南期末)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时隔8年再次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如图是演示浮力消失实验时的情况,关于水中的乒乓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
A.质量变为零
B.上、下表面没有压力差
C.换个位置可能会上浮
D.换成铁球会下沉
3.(科学思维)(2022 深圳期末)如图所示,体积相同的两圆锥体浸入水中,则两圆锥体受到的水的压力差相比(C)
A.底面朝下的圆锥体受到的压力差较大
B.底面朝上的圆锥体受到的压力差较大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4.潜入海底观光是人们现代旅游休闲方式之一.某潜水爱好者从水下2 m深继续下潜的过程中,他受到的浮力和海水对他的压强的变化情况分别是(不考虑海水的密度变化)(C)
A.浮力逐渐变大,压强不变
B.浮力逐渐变大,压强逐渐变大
C.浮力不变,压强逐渐变大
D.浮力逐渐变小,压强逐渐变大
5.弹簧秤下吊着重为14.7 N的正方体金属块,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9.8 N,则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为4.9N.若金属块上表面所受水的压力为19.6 N,则金属块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力为24.5N.
6.(科学探究)小王为了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的变化情况,将一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如图所示.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不同深度h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所示表:
 
次数 1 2 3 4 5 6 7
h/cm 0 2 4 6 8 10 12
F/N 9.25 8.46 7.66 6.85 6.05 6.05 6.05
 
(1)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物体重9.25N,第4次实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2.4N.
(2)分析表中第1列到第5列数据,说明在同种液体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就越大.
(3)分析表中第5列到第7列数据,说明物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浸没的深度无关.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和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的关系的是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