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三小时局长刘贵赓四十多年前,我在内蒙古的八道湾火车站当巡道工。那年,八道湾地区降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附近车站停满了客货列车,站台上货物堆积如山。因为天气太冷,从附近找来除雪的民工寥寥无几。铁路局的吴局长打来电话,下了死命令:“①不惜任何代价,晚上六点以前火车必须开通!”几个去附近村子找老百姓帮忙的办事员回来,工务段长一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没戏。风还在刮,雪还在下,段长紧锁着眉头,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我身上:“小刘,你去试试!你小子平时不是能说会道吗?你去,准行。记住吴局长的话,②不惜任何代价!”嘿,段长这是死马当活马医呢!得了段长大人的令箭,我穿好大衣,系好羊毛围脖,和本工区的职工小杨一起向附近的八道湾大队奔去。大队干部只有一个会计在家守摊。我俩进了屋,小杨瞅了我一眼,说:“刘局,你说吧。”“刘局”是我的外号,那时我虽然才二十几岁,长得却很富态,大家都说我有风度、带派,像个领导,我也很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好块头而自鸣得意。会计本来斜靠在长椅上,听了小杨的话,他动作麻利地站了起来,问我:“您是局长?”我刚要否认,小杨却冲我眨眨眼,一脸正经地说:“这是铁路局的刘局长。”会计一听,立刻满面憨笑地和我握手,说:“你们铁路上刚才来了几个领导,可是说话都不算数,一个人才给一块七毛七。”我心里把小杨骂了十八遍,可这会儿也只好顺坡下驴,摆起局长的派头来。我严肃地说:“你要知道,这条铁路是我国进关的第二条大干线,停车一小时就要给国家造成几百万、上千万的损失。你敢说你没有责任?”我目光严峻地逼视着会计,专挑大话说。会计避开我的目光,连连说:“好,好,不过您得给大家交个底,一块七毛七说啥也不行,这么冷的天,我的人连棉鞋都没有。”会计说得还挺可怜。我想了想,说:“两块。”那时两块还真算个钱。会计没说话。望着他那还嫌少的样子,我想起出门前段长的嘱咐,一咬牙,说:“这样吧,两块五!除雪要紧,现在不是讨价还价的时候。”“当真?”会计兴奋了,伸出大拇指称赞道,“不愧是局长,说话痛快,好,我给您喊人!”说着,他拿起麦克风开始喊人:“各家各户听着,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拿着铁锹到大队部集合,铁路局的局长有话对大家说。”不到一顿饭的工夫,院里便挤满了三四百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拿着铁锹。我站在高处,轻轻地咳了几下,腆了腆肚子,高声说道:“乡亲们,现在铁路上遭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希望乡亲们在这危难时刻帮我们一把,报酬问题已经和你们的会计说好了。”会计赶紧接话:“乡亲们,刘局长已经说了,凡是去铲雪的人,每人两块五!”听了会计的话,人群沸腾了:“走啊,走啊,几个钟头二十五大毛,不赚白不赚啊!”于是,这条三四百人的长龙在我和小杨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奔赴现场,和其他铲雪人员会合,挥汗如雨地干了三个小时,终于扫除了障碍,中断了十三个小时的线路恢复了畅通。晚上,在领工区办公室,我正向领导们汇报今天铲雪的情况,门突然“呀”的一声开了,是大队会计。他进屋后看到我,向我笑了笑,递上一张纸:“这是我们大队除雪的名单,小孩不算,总共是三百九十七人,该给我们九百九十二元五毛。”段长走过来,从会计手里拿过名单,拨拉了几下算盘,说:“应该是七百零二元六角九分。”会计一听就怒了:“你们局长红口白牙地说一人两块五,怎么到你嘴里变成一块七毛七了?你是想贪污咋的?”段长一头雾水:“我们局长哈时候说的?”我见大事不妙,正想悄悄地从门口溜出去,会计却一眼瞅见了我,大声城道:“刘局长,您这做局长的,咋也不能糊弄老百姓吧。”“你说……他是局长?”段长的语气有些难以置信。“他不是局长?”会计的声音好像快要哭了似的。一个办事员笑道:“他是我们工区的巡道工小刘。”段长语调低沉地对会计说:“你把详细经过写下来,交给我们,我们一定会严肃处理。”我的心头像被针猛地扎了一下似的,疼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这真是,炒下豆子大家吃,打了砂锅一人赔!我再也忍不住,大声说:“③不惜任何代价,是上级命令,也是你们告诉我的。两块五是我和老乡们公开说的,咱们不能说话不算数!如果铁路局不出这钱,超出来的钱我掏,大不了我年底不结婚啦!”“你还有理啦?”段长气愤地批评我,“一块七毛七是死规矩,你这次破了例,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我们怎么办?”就在这时,一阵爽朗的笑声突然传了进来:“两块五就两块五。没有乡亲们的大力支持,现在也通不了车,国家的损失会更大。谢谢你们,你们都是大功臣啊!”是吴局长,吴局长来了!只见他紧紧地握住会计的手,连连说着感谢的话。会计脸红了,低着头,不停地重复一句话:“应该的,应该的。”我突然心头一热,悄悄地走出了办公室……(有删改)1.大队会计的相关言行是如何推动小说故事发展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后的堑壕王中才三连两夜行军,极度疲劳,黎明时向侵占我领土的敌人发起冲击,敌人的火力出乎意料地凶猛。他在团指挥所的溶洞口观察主峰,林密雾浓,什么也看不清,只听见锵锵的高射机枪的响声。那是敌人的。他们用高射机枪打平射,严密封锁住我冲击路线。三连伤亡近半。“团长,三连长请求炮火支援。”他跑回溶洞,戴起耳机:“三连长吗?你们在什么位置?”“球!老子离龟孙第一道堑壕有他娘的十米!”“好。五分钟后炮火支援。”他刚刚给炮兵下达过命令,耳机里又传来三连长骂骂咧咧的声音:“老子不要炮火支援!不要!”“为啥子?拿出理由!”他对三连长的出尔反尔非常恼火。“凶啥子嘛!”三连长话中带刺,“我们有人攻上第二道堑壕了,在敌人堆里,你的炮弹是打敌人,还是打自己人?”“攻上去多少人?”“一个!”胡闹!就因为“一个”取消炮火支援吗?“三连长,听着!”他斩钉截铁地命令,“炮火支援时间不变!”“不行!”三连长竟敢抗拒命令,“他是个英雄!你没权力把英雄和敌人炸成一堆!你没权力!我们能冲上去!”“混!凭啥子冲上去?你凭啥子?”“凭感情!凭对战友的感情!你知道他是谁吗?”赵恂拿耳机的手剧烈地颤抖着。果然,当他听到那个名字时,几乎晕厥。那是大名鼎鼎的有将军坯子之称的李小毛。“三连长,李小毛能不能站住脚?”他多希望李小毛在敌人堆里已经站稳脚跟,这样他就有了取消炮火支援的理由。“不管他站住站不住,老子都不要炮火支援,老子有能力把他救出来!”“那好吧!取消炮火支援!”赵恂无奈只得应允,“趁李小毛牵制住敌人,你们冲上去!我命令四连加入战斗!”“团长!”参谋跑到他跟前小声报告,“四连伤亡十一名,三连又伤亡七名。三连一排长牺牲了,三连长左臂负伤……”赵恂浑身的血液陡然凝固了。“三连、四连在什么位置?”他痛苦地询问参谋。……“还在第一道堑壕前沿。”“李小毛呢?”“他们说情况不明。”赵恂低头再次钻进溶洞,一把抓起耳机。他不再犹豫了。“四连吗?后撤二十米,三分钟后炮火支援!”四连答应后,他又命令三连。“老子不撤……”耳机里传来三连长嘶哑的嗓音。“执行命令!”他啪地一声放下耳机,狠狠咬住向上兜起的下唇,制止住愤怒和苦恼激起的剧烈痉挛。“报告,团长!”参谋的喊声将他震醒,“成功了!首群覆盖率就达到百分之九十!连老鼠洞也没给敌人留下!”是成功了!可李小毛在哪里呢?他越过第二道堑壕,向最后一道堑壕走去。虽然他不相信李小毛能冲上最后的堑壕,但仍抱着万一的心理去寻找。他没想到,最后一道堑壕几乎不存在了,炮弹炸翻的红土和敌人的尸体,将堑壕填得满满的,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他瞪大酸痛的眼睛,在坍塌的掩蔽部四周搜寻。烟雾笼罩的暮色越来越暗,他已彻底失望了。就在这时,他的眼睛碰见一条炸断的带子,半埋在坍塌的掩蔽部顶,露出的半截隐约画着五个红色的小星星。他跑过去,一把从土里抽出断带,那下面挂着一个水壶。这个水壶正是他送给李小毛的啊!那是一次雨夜行军,赵恂一眼看见匆匆赶路的李小毛,趴鼻子上沾满红泥,被汗水冲出一道道沟痕,像京戏的脸谱。身上的弹药倒很齐全,唯独没有水壶。他伸手将李小毛一把拽出队列。“水壶呢?”“团长,”李小毛皱皱沾着红泥的趴鼻子,“你说,消灭敌人靠子弹,还是靠水?”“都得靠!”赵恂突然很恼火,“说!水壶呢?”“存在老乡家了。”李小毛抹了把汗水,顿时变成红花脸,“我多带了二百发子弹……”“混!”赵恂沉着脸吼叫,顺手将自己的水壶摘下,斜挎到李小毛的肩上,“带上!你要是扔掉,回来我处分你!我那背带上有记号,五颗红星!”不错,这确实是那个水壶。怎么沉甸甸的?他拧开壶盖,啊,水依然顶着壶嘴,李小毛竟连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他跪在地下,双手扒土,战士们也都跪下扒,扒……“李小毛——”他忘情地吼叫着,没人答应,连回声都没有……一个星期的战评活动中,三连长当着上级机关的同志不断提起这件事,说我们自己的炮火,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打死自己的英雄,这不能不让人怀疑赵恂利用手中的权力沽名钓誉。这些看法渐渐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像滔滔洪水不断涌进赵恂耳朵里。他沉默着。一天中午,电话铃突然急促地叫起来,赵恂抓起话筒。“赵恂吗?我要撤你的职!”是军长严厉的声音。“听着,同志!撤你,不是因为炮火支援,是因为炮火支援太晚了!知道吗?太晚了!”他一直默默地等待着这句批评,总算等着了,他的泪水夺眶而出,露出孩子般的羞涩。话筒里传来军长一声微弱的叹息:“你既然能用十八个人的伤亡,满足感情需要;我也只有牺牲你,来满足战士的感情需要。我和你一样,都无力越过最后一道堑壕。”赵恂兜起的下唇松弛下来,眉心的三道竖纹舒展开去,“谢谢,这也是满足我的感情需要……”一九八四年九月四日于沈阳(原载于《鸭绿江》1984年第11期,有删改)2.请说说“最后的堑壕”对情节发展的作用。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赶赴白山〔俄罗斯〕普希金早晨,大门口停了一辆三匹马拉的暖篷雪橇。我在门厅里碰见普加乔夫。他一身旅行装束,穿了皮大衣,戴顶吉尔吉斯高皮帽。普加乔夫愉快地跟我打招呼并且邀我和他一道坐进雪橇。我们坐了进去。“去白山炮台!”普加乔夫对站在一旁的赶车人说。我的心嘣嘣直跳。马跑起来,铃儿丁当响,雪橇在飞驰……“等一下!等一下!”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我一看,沙威里奇正迎面跑来。普加乔夫叫车夫停下。“彼得少爷!”我的管教人叫道,“别扔下我!别把我这老头子丢弃在这帮骗……”“呵!老家伙!”普加乔夫对他说,“又遇到了你。好,坐上车台去吧!”“谢谢,皇上!谢谢!”沙威里奇说,爬上车台,“上帝保佑你长命百岁,因为你连我这个老头子也不嫌弃。我要一辈子为你祈祷上帝。我再也不提那件兔皮袄子了。”他又提兔皮袄子,很可能惹得普加乔夫最终会大发雷霆。幸好,这位冒充的皇帝没有听见,或者故意不搭理这不识时务的暗示。马儿飞奔,街上,百姓肃立两旁,脱帽致敬。普加乔夫向两边点头致意。过了一会儿,我们便出了寨子,顺着光滑的大道疾驰而去。不难想象我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再过几小时,我就要跟那个我原以为永远失去了的姑娘见面了。我想象我们重逢的那一刻的情景……我也想着我身边的这个人,我的命运就掌握在他手里,由于机缘古怪的巧合我与他神秘地联结在一起。我想起他动辄杀人和嗜血成性的行为,而现在他居然挺身而出去搭救我心爱的姑娘。普加乔夫打断我的思路,猝然问道:“你在想什么,大人?”“怎么能不想呢?”我回答,“我是个军官和贵族,昨日还跟你打仗,可今日却跟你同坐一辆雪橇,而我一生的幸福全都仰靠你了。”“怎么?”普加乔夫问,“你害怕了?”我回答,我既然承蒙他赦免过一次,今后我不但希望他宽谅,甚至还指望他援助。“你对了,上帝有灵,你这一招做对了!”冒充的皇帝说,“你看,我的属从们都斜着眼睛瞧你。”他压低嗓门说,以防沙威里奇和赶车人听见:“我记得你那一杯酒和那件兔皮袄子。你看,我可并非你们那边的人所说的那样是个杀人成性的人。”我记起了攻占白山炮台的情景,但觉得不必跟他争辨,因而没有回答一个字。“奥伦堡城里怎样议论我?”普加乔夫沉默一会儿以后问我。“他们说,你这个人不大好对付,没得说的,你已经扬名天下了。”这位冒充的皇帝脸上显出洋洋自得之色。“对!”他快活地说,“我所向披靡。你们奥伦堡城内的人可知道尤吉耶沃战役吗?打死你们三十个将军,俘虏四支军队。你想想,普鲁士国王能够跟我较量吗?”这强盗自吹自擂,我听了不禁好笑。“你自己这样想吗?”我对他说,“你能够打败腓特烈大帝吗?”“不在话下!我打败了你们的那批将军,而他又是他们手下败将。直到如今,我总是旗开得胜。走着瞧,还有好戏看,我要进攻莫斯科。”“你想攻占莫斯科?”冒充的皇帝想了想,随后轻轻说:“天晓得!我的路子很窄,自由很少。我的人都自作聪明,他们都是贼。我必须百倍提高警惕:只要打了一次败仗,他们就会献出我的脑袋赎回自己一条狗命。”“说到了点子上!”我对普加乔夫说,“趁为时不晚,你是不是最好抛开他们,去请求女皇宽恕呢?”“不!”他回答,“有始有终,一干到底。怎么知道呢?也许能成事。格里希卡·奥特列比耶夫不是在莫斯科也做过皇帝吗?”“他下场如何,你可知道?他被扔出窗户,剁成烂泥,烧成灰,装进炮筒,一炮轰了出去!”“你听着!”普加乔夫怀着粗犷的豪情,感慨万端地说,“我来说个故事给你听听。有一天,老鹰问乌鸦:‘为什么你能活三百岁,而我总共只能活三十三岁呢?’乌鸦回答说:‘因为你喝鲜血,而我却吃尸体。’老鹰想了想:‘让我也来吃吃死尸看。’他们看见一匹死马,就飞下来落在死马身上。乌鸦张开嘴就吃,赞不绝口。老鹰啄了一口,再啄一口,拍拍翅膀,对乌鸦说:‘不行!乌鸦老兄!与其吃死尸活三百年,还不如喝足一次血,然后听凭上帝去安排吧!’这个故事怎么样?”“意味深长。”我回答说,“不过,在我看来,烧杀抢夺就好比吃死尸。”我们两人都不吭声了,各想各的心事。赶车人唱起了忧郁的歌,音调凄恻悠长;沙威里奇坐在车台上晃晃悠悠,在打瞌睡。雪橇在隆冬光滑的大道上飞驰……突然,我见到雅伊克高峻的河岸上的小村庄,围着栅栏,有座小钟楼……再过一刻钟,我们就进了白山炮台。(节选自《上尉的女儿》,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加)注:文中“我”是一个贵族的儿子,对农民起义存有误解与偏见。“我”在白山要塞当沙俄军官时,爱上了上尉的女儿玛莎。后来白山被普加乔夫率领的农奴起义军攻克,上尉夫妇被绞死,玛莎躲在一个牧师家中而幸存。“我”和普加乔夫曾互相救助,“我”送过他兔皮袄子,因此被赦免了,之后来到奥伦堡。起义军开拔后,留守的军官向玛莎逼婚,玛莎于是捎信给“我”。请兵救援无果后,“我”私自离开奥伦堡,要赶往白山,但途中被普加乔夫的属从俘获。经过对“我”审讯,普加乔夫知晓了留守军官的无耻行径,他很生气,于是和“我”一起前去援救玛莎。沙威里奇是“我”的马夫,“我”五岁时被委托给他教管。“我”当兵后,沙威里奇随行,作为保护人。3.本节选部分内容紧凑,请结合内容,分析小说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少年维特之烦恼[苏]米·左琴科一天,我骑车上街。挺体面的一辆车。我有时候骑着它出去散散心,或者歇歇脑子。这车是马戏团小丑的表演用车,既漂亮,又高级,还挺摩登。遗憾的是车轮子可不是这么回事儿。我的意思是说,两个车轮子倒都全,可惜它们是凑起来的:一个轮子是英国的“三枪牌”,另一个是德国的“杜克斯”。车龙头是乌克兰产的。不过不管怎么说,骑起来是没有问题的——自然下雨天得除外。当然,说句心里话,骑这样的车真是活受罪。我有时为了提提精神,就骑着它上街。这可得豁出去不怕丧命才行。这么着,有一天我骑着它上街了。石岛街。街心林荫道。我骑车拐到林荫道一旁的小道上,优哉游哉。满眼一片秋色:草儿黄了,花儿谢了,路面上撒落着片片枯叶。鸟儿唧唧喳喳地闹着,乌鸦在垃圾堆上找吃的,一条灰毛小狗在院子门口汪汪叫着。望着这一片景色,我心头涌起一股温柔之情,世上的一切丑恶都抛到脑后去了。我眼前浮现出一幅无比美好的生活画面:人人相亲相爱,互相敬重,个个通情达理。人们心地善良,亲人和睦相处。哪儿也听不到粗鲁的骂人和吵架的声音了。想到这儿,我禁不住想拥抱一切人,向他们表示我美好的祝愿。可是突然间,一阵警笛声响了起来。我自言自语说:“又有人违反交通规则了。大概有人过马路没走人行横道吧。将来这种事儿当然不会再有啰。到那时,刺耳的警笛声也不大会听见了。”就在我身旁不远,又响起了叫人心惊肉跳的警笛,有人又吆喝又骂。“将来不会这样粗鲁地乱叫乱嚷的。哦,喊喊嚷嚷也许还会有的,可总不会像现在这样出口伤人,不堪入耳。”我再一听,在我背后有人急促地跑着,哑着嗓子使劲地喊着:“狗东西,你想溜!马上给我下来!”“不知道他在追赶谁呢。”我低声自语,一边精神抖擞地蹬着车朝前奔。这时,打我左边跑过来一个小伙子,手里挥舞着一根棍子,另一只手举起了拳头。可我还是不明白,他这副杀气腾腾的样子冲谁来的?我扭头朝后一看:一个上了岁数,头发斑白的林荫道看守人正朝我奔来。他声嘶力竭地喊着:“抓住他!廖什卡,别让他跑了!”廖什卡飞起棍子朝我扔来,棍子打中了我的车轮。这会儿我才慢慢明白过来,原来刚才发生的事儿与我有关。我跳下车,站着等他们过来。看守人朝我跑来。“抓住他!”他叫嚷着。十来个自愿帮忙的人跑了过来,七手八脚地拧住了我两只手。我说:“弟兄们,你们是怎么了,犯糊涂啦?你们和这傻老头一样都疯啦?”“瞧我这就抽你一嘴巴!我们这是执行公务,你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瞧不起人!……抓紧点儿……别放跑了这狗东西。”人越聚越多,有人问:“他怎么啦?”看守人说:“我都五十三了,这狗东西快把我累死了。他不在车道上骑……偏偏在不准自行车通行的道儿上骑……明明挂着牌子,他倒像个疯子,一个劲儿地冲……我吹警哨,他两只脚蹬得越欢。你们看,他啥也不懂,就像是月亮上掉下来的……亏了我的帮手才截住了他。”廖什卡从人群里挤出来,狠命掐住我的手腕子:“臭流氓,刚才我真想打断你的胳膊,叫你以后再这么骑车!”“弟兄们,”我说,“我不知道这儿不能骑车嘛,我又不是想逃跑。”看守人气急败坏地嚷嚷说:“他还说他不想逃跑!瞧,这家伙多不要脸!把他押到民警局去。抓紧点儿!这种家伙最会溜号儿!我还见得少吗!”我说:“弟兄们,我罚款就是了。我又不想赖,可别拧我胳膊嘛。”有人说:“让他拿出证件看看,叫他罚款就是了,何必拉民警局去呢。说实在的,他也没犯什么大罪嘛。”看守和几个自愿上来帮忙的人,一个劲儿地想把我扭送民警局。可围观的群众觉得大可不必。亏了大伙儿的压力,看守人只罚了我的钱,还骂了我个狗血喷头。最后,他无可奈何地把我放了。我推着自行车,踉踉跄跄地走着。脑袋嗡嗡直响,两眼直冒金星。我的心痛得像撕裂了似的。走着,走着,我一时情不自禁,仰天长吁一声:“唉——!”走到滨河街,我又跨上了自行车,心想:“嗨,算了吧,我又不是什么阔佬,他们当然可以拧我胳膊。”我沿着滨河街慢慢地骑着车。刚才那一幕粗暴无礼的闹剧渐渐淡漠下去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瞧,我好像又骑上了双轮自行车,这可是两个一模一样的轮子。你瞧,我又拐进了那条倒霉的林荫道。忽然听见有笑声。我一看,一位看守走过来了。他头戴细毡礼帽,手里拿着一枝花儿。他摆弄着手里的花儿,笑盈盈地对我说:“亲爱的朋友,你骑到哪去啦!你怎么糊里糊涂地骑到这里来啦?瞧你,亲爱的朋友,真心不在焉啊!好了,请往回骑吧,要不就要罚款啦,那么这朵花儿就不送你了。”说完,他笑容可掬地把勿忘我递给了我。我们俩彼此满意地相顾一笑,就分手了。这温文尔雅的一幕,使我痛苦的心灵得到了宽慰。我又抖擞精神,蹬着轮子,驱车向前。我自言自语地说:“不要紧,我的心不会破碎的。我还年轻,我准备等待,不管还要等多久。”(摘编自《一本浅蓝色的书》1935年,顾亚铃译)4.小说主要表现“我”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种情感是如何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答案1.①会计在劳务费上与八道湾火车站讨价还价,使得车站第一次请当地村民来除雪的事情失败,引出段长让“我”去找人的情节。②会计在小杨的误导下认为“我”是铁路局局长,在确定了除雪后每人有两块五毛钱的劳务费后,召集村民到车站除雪,最终使车站通车。③在车站,会计说出“我”给的价格是两块五毛钱,引出众人的议论和“我”后来的态度等情节。2.①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脉络清晰。②是故事发生的中心地点,使小说情节集中,结构紧凑。③是小说矛盾冲突的焦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三连长与团长、团长与集体、团长内心的矛盾都围绕“最后的堑壕”展开。 3.①时空转换。从“早晨”“再过几小时”到“再过一刻钟”,从“大门口”“街上”“光滑的大道”到“河岸上的小村庄”,小说通过这样的时空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人物对话。因“我”和普加乔夫的阶级立场与阵营不同,两人围绕一些理解不同或有冲突的话题展开对话,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4.①“我”为了散心提精神,骑着自行车上街,太过投入,引出下文“我”不知道违反交通规则的情节。②“我”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而完全不知警笛声和吆喝叫骂是冲自己来的,所以一直骑行,引出下文看守人和热心市民对“我”的粗鲁行为。③“我”原谅了看守人和周围热心市民对“我”的粗鲁行为,引出“我”想象未来看守人对待这种情况的温和、礼貌做法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