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课时1 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学案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课时1 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学案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简介

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课时1 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课标要求] 1.概述公民的诉讼权利。2.熟悉公民获得法律援助的渠道。
[素养目标] 1.科学精神:知道我国公民的诉讼权利。2.政治认同:认同我国的法律制度,感受“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3.法治意识:了解正确行使诉讼权利的要求,理解法律援助制度的运用。
一、诉讼权利面面观
1.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
(1)适用情况:当事人因身陷纠纷而参与诉讼时,很可能面临缺乏法律知识与技能、无暇参加诉讼活动等问题。此时,当事人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帮助其进行诉讼。
(2)主要职责: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事实和法律,维护当事人合法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审理。
想一想: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是一回事吗?
提示 通俗地说,诉讼代理人就相当于当事人,是以当事人的名义实施诉讼行为的人;辩护人相当于帮当事人说话的人,是受委托帮助嫌疑人或被告人行使辩护权的人。
2.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1)含义:在诉讼中,当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具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或有关诉讼活动的情形时,当事人有权要求其退出,这就是诉讼法中规定的回避制度。
(2)意义:有利于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增加裁判的正当性。
3.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
(1)两审终审制:我国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除特殊情况外,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便告终结。
(2)上诉权:当事人如果不服一审裁判,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是否提出上诉,完全由当事人自主决定,他人不得限制或干涉。
想一想:哪些人可以上诉?
提示 ①被告人、自诉人和法定代理人不服一审判决,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
②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
③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法定代理人可以对一审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
二、寻求法律援助
1.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
(1)必要性:在生活中,有一些公民受经济条件或其他因素影响,难以在诉讼过程中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从而可能丧失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宝贵机会。
(2)制度设立:国家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设置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等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
2.法律援助的申请
(1)在民事和行政纠纷中,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就依法请求国家赔偿、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或支付劳动报酬等事项,申请法律援助,获得法律咨询或代理服务。涉及维护英雄烈士人格权益或因见义勇为行为主张相关民事权益等情形的,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不受经济困难条件的限制。
(2)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对于因经济困难而没有委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或部分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也可以经法定程序,由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进行刑事辩护或代理。
3.法律援助的审查及办理
(1)审查: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决定提供法律援助;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告知理由。
(2)办理: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不得收取任何财物。
想一想:只有经济困难者才能进行法律援助申请吗?
提示 法律援助的受援对象为经济困难者、残疾者、弱者,或者经人民法院指定的特殊对象。
1.律师在参与诉讼时的称谓是一样的。
纠正: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帮助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称为诉讼代理人;在刑事诉讼中,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称为辩护人;帮助被害人、自诉人或者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称为诉讼代理人。
2.只有在案当事人申请的情况下,有关办案人员才有必要回避。
纠正:我国的回避制度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除当事人申请有关人员进行回避外,办案人员也可以自行回避,有回避决定权的机关或者负责人也可以直接作出决定,告知或者责令有关办案人员回避。
3.当事人对一审裁判不服,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上诉。
纠正:上诉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提起的,如果不及时提起,一审裁判就会生效,当事人就会失去上诉权。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不服判决和不服裁定的上诉期限分别为15日和10日;在刑事诉讼中,不服判决和不服裁定的上诉期限分别为10日和5日。
4.对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律师不必为其辩护。
纠正:宪法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对于可能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国家机关必须给他指定律师辩护,保证犯罪分子受到公平、公正的审判。
5.法律援助要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纠正:法律援助是国家为保护和促进人权而建立的一种无偿法律服务制度,不收取任何财物。
议题1: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合作探究
张某与何某系邻居,2021年11月两人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张某把自己的一套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楼房以40万元的价格卖给何某,房款分两次付清。在何某交了第一次房款后不久,张某提出房价过低,要求解除合同,但遭到了何某的拒绝,双方最终走上了法庭。在法庭审理前,张某了解到主审法官与何某的父亲是好朋友,因此申请主审法官回避。2022年1月,法院对这一案件进行审理,最终裁定张某要履行合同的约定。张某对此表示不服,但这时正好张某有一桩生意要做就匆忙到外地去了。两个月后,他想再请求法院重新审理此案时,才发现判决已生效,对此他追悔莫及。
(1)张某申请法官回避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张某因忙于生意而失去了他在本案中的哪项诉讼权利?
答案 (1)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如果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遇到一个可能会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人,当事人有权要求他回避。本案中主审法官与何某的父亲是好朋友关系,这有可能影响到案件的公正审理。因此,张某有权申请主审法官回避。
(2)张某在本案中丧失了上诉权。当事人如果不服一审裁判,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上诉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提起的,如果不及时提起,一审裁判就会生效,当事人就会失去上诉权。本案属于民事诉讼,上诉期超过15天,判决已经生效。因此张某在本案中丧失了上诉权。
核心归纳 正确认识当事人上诉的权利
(1)我国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一审裁判的,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同级的人民检察院不服一审裁判的,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抗诉。
(2)上一级人民法院有权受理针对下一级人民法院一审裁判不服的上诉或抗诉,有权经过对第二审案件的审理,改变或维持第一审人民法院的裁判。上级人民法院的第二审裁判就是终审裁判,当事人不得上诉。
(3)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审裁判同时就是终审裁判,当事人对此不能提起上诉。审级制度的实质是要求审判必须按审判程序严格进行,不得越级审理案件。
(4)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不服判决和不服裁定的上诉期限分别为15日和10日;在刑事诉讼中,不服判决和不服裁定的上诉期限分别为10日和5日。
议题2:法律援助 助困维权
合作探究
为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和受惠面,实现法律援助工作与法院工作的无缝对接,既节约司法资源,又减轻当事人诉累,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江西法庭在2020年江南区法院、南宁律师协会设立“多元联调工作站”的基础上,从南宁律协推荐的“联调”律师中,引入有意从事法律援助的律师,组建线上法律援助工作站,免费为有需求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1)什么是法律援助制度?设立这一制度的必要性是什么?
(2)法律援助的申请条件及程序是什么?
答案 (1)①法律援助是国家为保护和促进人权而建立的一种无偿法律服务制度。国家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设置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等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②在生活中,有一些公民受经济条件或其他因素影响,难以在诉讼过程中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从而可能丧失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宝贵机会。实行法律援助制度,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体现公平正义。
(2)在民事和行政纠纷中,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就依法请求国家赔偿、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或支付劳动报酬等事项,申请法律援助,获得法律咨询或代理服务。涉及维护英雄烈士人格权益或因见义勇为行为主张相关民事权益等情形的,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不受经济困难条件的限制。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对于因经济困难而没有委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或部分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也可以经法定程序,由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进行刑事辩护或代理。
核心归纳
1.正确认识法律援助
含义 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主体 法律援助的主体是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等
要求 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等法律服务人员,都要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为经济困难或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给予无偿的法律援助
条件 公民在赡养、工伤、刑事诉讼、请求国家赔偿和请求依法发给抚恤金等方面需要获得律师的帮助,但是无力支付律师费用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获得法律援助
形式 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民事、行政诉讼代理;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
2.法律援助的主要特征
(1)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实施。它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人权的保护和促进。
(2)受援对象为经济困难者,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经人民法院指定的特殊对象。
(3)法律援助机构对受援对象提供无偿服务。
(4)法律援助的形式既包括诉讼法律服务,也包括非诉讼法律服务。
考向一 诉讼权利[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1 村民王某不满区政府给予的宅基地房屋拆迁补偿,遂将区政府诉至法院,法院裁定区政府的补偿方案未损害王某的合法权益,驳回王某的起诉。王某仍然不服,可以(  )
A.在接到裁定书15日内向市法院上诉
B.不聘请诉讼代理人向市法院上诉
C.委托张律师为辩护人向市法院起诉
D.随时向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答案 B
解析 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是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不委托也是公民的权利,B正确;本案属于行政诉讼,一审裁定驳回当事人的起诉,当事人可在接到裁定书10日内向上一级法院上诉,A错误。在刑事诉讼中,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称为辩护人,C错误。解决行政纠纷不适用仲裁,D错误。
考向二 法律援助[学科素养:法治意识]
例2 到某县打工的农民黄某欲通过法律援助帮自己讨回单位欠薪。下列行为主体做法正确的是(  )
A.县法律援助中心以黄某户籍不在本县为由拒绝受理其口头申请
B.县司法局受理黄某异议后发函给县法律援助中心要求其向黄某提供法律援助
C.县某律师事务所拒绝接受县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县司法局对其提起行政诉讼
D.黄某以“未能指派合格律师,造成损失应予赔偿”为由对县法律援助中心起诉
答案 B
解析 黄某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县法律援助中心以“黄某户籍不在本县”为由拒绝受理其口头申请,于法无据,不符合规定,A错误;县法律援助中心对于符合条件的个人应当及时提供法律援助,B正确;行政诉讼的对象是行政机关,律师事务所不是行政机关,C错误;“未能指派合格律师”与“造成损失”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黄某的诉求缺乏事实根据,D错误。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题组一 诉讼权利面面观
1.2021年春节,王某从A商场购得一台B公司生产的电暖器,在使用时因为电暖器的质量缺陷而受伤,为此花去医疗费5 000元。2022年1月,王某就此向法院起诉。本案中(  )
①王某行使请求权符合诉讼时效规定
②王某起诉的对象必须为B公司
③A商场对王某既构成违约又构成侵权
④被告享有委托辩护人的权利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在本案中,王某行使请求权符合诉讼时效规定,A商场对王某既构成违约又构成侵权,①③正确;王某起诉的对象可以是B公司,也可以是A商场,②错误;本案属于民事纠纷,被告享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而不是委托辩护人的权利,④错误。
2.某县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理赵某诉秦某欠钱不还一案。合议庭组成人员中,陪审员孙某是赵某的侄子,证人李某是赵某的女儿,书记员王某是秦某的表哥,秦某的诉讼代理人张某是其表弟。在本案中应当回避的人员有(  )
①孙某 ②李某 ③王某 ④张某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我国法律规定,民事诉讼中申请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等,证人和诉讼代理人不属于民事诉讼中回避的范围,①③符合题意。故选D。
3.18岁的小边涉嫌重伤葛老汉被拘留。开庭审理前,小边提出委托在大学读书的哥哥为自己辩护。审理中,小边发现审理此案的法官是葛老汉的侄子,遂要求更换法官。一审裁判作出后,小边认为量刑过重,要求上诉。这一案例表明(  )
①当事人有申请一切诉讼参与人员回避的权利
②程序的公正有利于保障公民实体权利的实现
③诉讼当事人可在一审裁判生效后提起上诉
④诉讼当事人可以委托他人帮自己进行诉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审理中,小边发现审理此案的法官是葛老汉的侄子,遂要求更换法官,表明程序的公正有利于保障公民实体权利的实现,②符合题意;开庭审理前,小边提出委托在大学读书的哥哥为自己辩护,可见,诉讼当事人可以委托他人帮自己进行诉讼,④符合题意;①中“申请一切诉讼参与人员回避”说法错误,排除;诉讼当事人应在一审裁判未生效前提起上诉,③错误。
4.上诉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提起的,如果不及时提起,一审裁判就会生效,当事人就会失去上诉权。在民事诉讼中,不服判决的上诉期限为(  )
A.15日 B.10日 C.5日 D.20日
答案 A
题组二 寻求法律援助
5.安徽省池州市以“温暖法援”品牌创建为主线,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一小时服务圈,提升群众服务首选率和满意率。在全省2021年度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民生工程绩效考评中,该市位列全省第一档次。下列应该属于法律援助受理范围的是(  )
①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②请求因商业劳动合同违约要求对方赔偿的
③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④请求交通事故中附带民事经济赔偿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法律援助的对象是经济困难的公民,①③均能体现出这些群体是经济困难的,正确;②④不能直接体现出这些群体是经济困难的,故不符合题意。
6.在民事和行政纠纷中,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就依法请求国家赔偿、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或支付劳动报酬等事项,申请法律援助。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主体是(  )
A.法定代理人
B.未成年人自己
C.人民法院
D.人民检察院
答案 A
解析 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A符合题意,B、C、D排除。
7.司法部发布的《全国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规范》指出,法律援助机构应根据当地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承办机构的分布情况、人员数量、资质、专业特长以及受援人意愿、案由案情等因素,合理确定承办机构和承办人员。如果受援人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承办人员可视情提供上门服务。对于法律援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律师可以有偿提供
B.法律援助志愿者可以免费提供
C.人民调解员可以免费提供
D.法律工作者可以减费提供
答案 B
解析 人民调解员进行的是调解,而不是法律援助,排除C;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等可以进行法律援助,但必须是无偿的,不能收费,排除A、D。故选B。
8.下列情况中法律援助机构应该为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的是(  )
A.申请代理的事项是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
B.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材料不齐全,又未按要求作出补充
C.申请人提出申请后,自行委托了其他代理人
D.申请人提出申请后,继承了一大笔遗产
答案 A
解析 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应当为其提供法律援助,A正确。证明材料不齐全且未作出补充,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书面告知拒绝理由,B不符合题意。C中申请人已经委托了代理人,不需要再接受法律援助,不符合题意。D中申请人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不能获得法律援助,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顾某与李某系好友。2016年5月,因投资需要,李某向顾某借款3万元,承诺2年内归还,但直到2021年5月,李某仍未还款。顾某一纸诉状将李某告上法院,并聘请律师替自己打官司。在法庭上,顾某发现书记员是李某的妹妹,于是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其退出庭审。经过庭审,法院最终以证据不足为由判决顾某败诉。顾某认为法院判决不公,重新收集信息后发现有证据可以打赢官司,但由于忙于经营过了一个月才提起上诉。
(1)顾某在诉讼中行使了哪些诉讼权利?
(2)顾某对本案是否还有上诉的权利?请说明理由。
答案 (1)顾某聘请律师替自己打官司是其行使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顾某要求与李某存在近亲属关系的书记员退出庭审,行使了申请回避的权利。
(2)上诉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重要诉讼权利,是否提出上诉,完全由当事人自主决定,他人不得限制或干涉。我国法律规定,在民事诉讼中,不服判决的上诉期限为15日。顾某在法院作出判决一个月后才提起上诉,已经超过了上诉期限,所以顾某无法上诉。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课时1 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课标要求] 1.概述公民的诉讼权利。2.熟悉公民获得法律援助的渠道。
[素养目标] 1.科学精神:知道我国公民的诉讼权利。2.政治认同:认同我国的法律制度,感受“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3.法治意识:了解正确行使诉讼权利的要求,理解法律援助制度的运用。
一、诉讼权利面面观
1.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
(1)适用情况:当事人因身陷纠纷而参与诉讼时,很可能面临缺乏法律________与技能、无暇参加诉讼活动等问题。此时,当事人可以委托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帮助其进行诉讼。
(2)主要职责: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事实和法律,维护当事人合法的________权利和________权利,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审理。
想一想: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是一回事吗?
2.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1)含义:在诉讼中,当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具有法律规定______参加案件______或有关诉讼活动的情形时,当事人有权要求其退出,这就是诉讼法中规定的回避制度。
(2)意义:有利于保证案件的____________,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增加裁判的正当性。
3.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
(1)两审终审制:我国诉讼实行__________制,除特殊情况外,一个案件经过________人民法院审理便告终结。
(2)上诉权:当事人如果不服一审裁判,可以在____________内提出上诉。是否提出上诉,完全由______________自主决定,他人不得限制或干涉。
想一想:哪些人可以上诉?
二、寻求法律援助
1.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
(1)必要性:在生活中,有一些公民受 或其他因素影响,难以在诉讼过程中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从而可能丧失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宝贵机会。
(2)制度设立:国家建立 制度,设置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等为 的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 等法律服务。
2.法律援助的申请
(1)在民事和行政纠纷中,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就依法请求国家赔偿、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或支付 等事项,申请法律援助,获得法律咨询或代理服务。涉及维护英雄烈士人格权益或因 行为主张相关民事权益等情形的,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不受经济困难条件的限制。
(2)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对于因经济困难而没有委托辩护人、 的当事人或部分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也可以经 ,由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进行刑事辩护或代理。
3.法律援助的审查及办理
(1)审查: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进行________。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决定提供法律援助;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告知理由。
(2)办理: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____________,不得收取任何________。
想一想:只有经济困难者才能进行法律援助申请吗?
1.律师在参与诉讼时的称谓是一样的。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有在案当事人申请的情况下,有关办案人员才有必要回避。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事人对一审裁判不服,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上诉。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律师不必为其辩护。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法律援助要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题1: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合作探究
张某与何某系邻居,2021年11月两人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约定张某把自己的一套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楼房以40万元的价格卖给何某,房款分两次付清。在何某交了第一次房款后不久,张某提出房价过低,要求解除合同,但遭到了何某的拒绝,双方最终走上了法庭。在法庭审理前,张某了解到主审法官与何某的父亲是好朋友,因此申请主审法官回避。2022年1月,法院对这一案件进行审理,最终裁定张某要履行合同的约定。张某对此表示不服,但这时正好张某有一桩生意要做就匆忙到外地去了。两个月后,他想再请求法院重新审理此案时,才发现判决已生效,对此他追悔莫及。
(1)张某申请法官回避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张某因忙于生意而失去了他在本案中的哪项诉讼权利?
核心归纳 正确认识当事人上诉的权利
(1)我国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一审裁判的,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同级的人民检察院不服一审裁判的,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抗诉。
(2)上一级人民法院有权受理针对下一级人民法院一审裁判不服的上诉或抗诉,有权经过对第二审案件的审理,改变或维持第一审人民法院的裁判。上级人民法院的第二审裁判就是终审裁判,当事人不得上诉。
(3)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审裁判同时就是终审裁判,当事人对此不能提起上诉。审级制度的实质是要求审判必须按审判程序严格进行,不得越级审理案件。
(4)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不服判决和不服裁定的上诉期限分别为15日和10日;在刑事诉讼中,不服判决和不服裁定的上诉期限分别为10日和5日。
议题2:法律援助 助困维权
合作探究
为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和受惠面,实现法律援助工作与法院工作的无缝对接,既节约司法资源,又减轻当事人诉累,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江西法庭在2020年江南区法院、南宁律师协会设立“多元联调工作站”的基础上,从南宁律协推荐的“联调”律师中,引入有意从事法律援助的律师,组建线上法律援助工作站,免费为有需求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1)什么是法律援助制度?设立这一制度的必要性是什么?
(2)法律援助的申请条件及程序是什么?
核心归纳
1.正确认识法律援助
含义 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主体 法律援助的主体是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等
要求 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都要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无偿的法律援助
条件 公民在赡养、工伤、刑事诉讼、请求国家赔偿和请求依法发给抚恤金等方面需要获得律师的帮助,但是无力支付律师费用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获得法律援助
形式 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民事、行政诉讼代理;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
2.法律援助的主要特征
(1)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实施。它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人权的保护和促进。
(2)受援对象为经济困难者,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经人民法院指定的特殊对象。
(3)法律援助机构对受援对象提供无偿服务。
(4)法律援助的形式既包括诉讼法律服务,也包括非诉讼法律服务。
考向一 诉讼权利[学科素养:科学精神]
例1 村民王某不满区政府给予的宅基地房屋拆迁补偿,遂将区政府诉至法院,法院裁定区政府的补偿方案未损害王某的合法权益,驳回王某的起诉。王某仍然不服,可以(  )
A.在接到裁定书15日内向市法院上诉
B.不聘请诉讼代理人向市法院上诉
C.委托张律师为辩护人向市法院起诉
D.随时向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考向二 法律援助[学科素养:法治意识]
例2 到某县打工的农民黄某欲通过法律援助帮自己讨回单位欠薪。下列行为主体做法正确的是(  )
A.县法律援助中心以黄某户籍不在本县为由拒绝受理其口头申请
B.县司法局受理黄某异议后发函给县法律援助中心要求其向黄某提供法律援助
C.县某律师事务所拒绝接受县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县司法局对其提起行政诉讼
D.黄某以“未能指派合格律师,造成损失应予赔偿”为由对县法律援助中心起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