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灯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其语言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文章以“灯笼”为线索,作者将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语言精当,于传统文化中寄寓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寄寓灯笼中的复杂情感。
【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完成《课时练》第4课预习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如果提到灯笼,大家会想到什么?春节挂灯笼,元宵节看灯会,家门口的红灯笼……许多记忆涌上我们的心头。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吴伯箫笔下的关于《灯笼》的回忆吧。
二、资料链接
1.作者名片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的一个乡村;在曲阜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代在山东当老师,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1930年代末赴延安参加革命。
引语:从这些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吴伯萧是一个进步青年,还是一个热爱文学创作的进步青年。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三、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释疑解惑
自由朗读文章,圈出生字词,标上自然段,并划出你有疑惑的地方。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PPT显示:
争讼(sònɡ)领域(yù)斡旋(wò xuán)静穆(mù)
思慕(mù)怅惘(chànɡ wǎnɡ)褪色(tuì)熙熙然(xī)
2.听读课文,感知灯笼
听录音。
3.品读课文,走入灯笼
提问:文章以灯笼为题,在文章的第二段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学生齐读这个句子)
请同学们找一找,我和灯笼都结了哪些缘呢?
(板书:缘)
明确:
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④-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祖姊远嫁,看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 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师总结:通过这些缘分的寻找,我们发现,作者记忆里的灯笼与村民的生活、乡村的艺术表演、年节、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
四、品析“灯笼”,探究情感
1. 小小的灯,深深的情。每盏灯背后都蕴藏着独特的情感,你能品味出来吗?
引语:灯笼是指引祖父回家的一盏明灯,也是孤行客心中的一份安宁。每盏灯背后的情感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要求:学生2人一组,自读文章。圈画典型词句,旁注自己的体会。
明确:
(1)母子深情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提示:引导学生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语言、动作)加以体会,感受母亲的慈爱和关心,明白小小的灯笼就是母爱的光的闪射。
教师点拨: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亲手,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关爱照顾。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特别:特意,私人订制,只为我准备,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
(2)祖孙深情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提示:引导学生补白祖父的神态举止,进而体会祖父的慈爱和博学以及灯笼笼罩下的温馨月夜。
教师点拨: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熙熙然:快乐满足的样子。为何快乐满足:祖父对我的疼爱关怀。对祖父的怀念,其乐融融家庭氛围的一种怀念。
(3)爱国之情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提示:“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霍骠姚”“李广”皆是西汉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名将。“萧萧班马鸣”出自李白《送友人》,“马前卒”指在前方冲锋陷阵的人。
教师点拨:马前卒:旧时马前吃喝开路的人,为人奔走效力的人。抒发作者渴望奔走效力,沙场杀敌的情怀。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体会到吴伯箫的怀人之思,忧国之情。
五、探究写法,品味语言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引语:在回忆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举例:以第③段和第 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议论,“静穆”写出了环境氛围,“思慕”抒发了深厚的情感。第 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议论,抒发情感,表明心愿,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引语: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
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升华中心,卒章显志,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小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典雅、含蓄蕴藉,以书面表达为主,且化诗入文,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六、布置作业
仿写:《灯笼》一文中,作者抒写了自己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巧妙地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于一体,请大家回想自己关于灯笼的独特感受或故事,仿写一个片段,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灯笼
吴伯萧
怀人之思
忧国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