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高考地理命题理论与实践研判解读2022年高考地理试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充分发挥高 考育人、选才和引导教学的功能,对推进素质教育和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起 到了较好的作用。2022年高考地理试题以稳为主,紧扣主干知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 关键能力的考查,基本上延续了近些年的特点,给学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有利于学生稳定心态,正常发挥水平,有利于向新高考顺利过渡。一、基本情况概述2022年高考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一载体”的相关要 求,试题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以稳为主,稳中有新,难度和区分度控制较好。试题充分反映 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体现价值引领和素养导向功能,较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1.紧扣时代脉搏,聚焦铸魂育人试题围绕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大背景,选取依托自身特 色优势资源、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所取得的斐然成绩为案例创设试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选取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的区域发展、气候变 化、环境污染等案例作为试题素材,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视角关注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机遇与 挑战;试题在深化德育、智育考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美育与劳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提升审美能力与劳动意识,努力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2.围绕解决设题,科学服务选才地理命题实现了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以复杂的真实情境为平台和载体,以解 决真实问题为任务,将四层内容和四翼指向综合融入任务中,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全方位的测量和评价,可以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试题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选择新时代的主题和案例进行探究,彰显了学科的价值,利于考查解决新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地理试题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实践的真实情境为载体,通过设计实际问题,对学生迁移和综合运用课堂所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综合素养进行了有 效的测量和评价。情境创设来源渠道广,表现形式多样,为任务设计和素能考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3.立足考教衔接,促进教学改革地理科充分发挥试题的积极导向作用,与高中地理教育良性互动,引导教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革新与发展。素养教育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情 境教学、问题式教学和项目教学等教学方式是落实素养教育的有效路径,强调结构、过程和生 成是素养教育的必然要求。试卷以“项目-题组”为平台进行全面动态考查,充分体现了新一 轮教学和高考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对一线地理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依据不断出现 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索布局试题,可以引导一线地理教学以人 地协调观为统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起来,推进以“素养”为总体目标的教学改革。以学科思想、方法考查为重,导向素养教学。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属性。试 题多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对地理环境的要素联系、空间联系、时空演变等进行设问,引导学生 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知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助于综 合思维方式的养成。多数试题落脚在空间区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区域的角度认知地理环 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助于区域认知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地 理试题重点考查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引导一线教师以学科思想、方法为统领,全面落实素养教学。以真实案例为载体,引导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试卷多采用自然或人文真实案例创设情 境,考查实际问题,可以有效地引导教学走向学生的生活实践、走向自然环境、走向生产实践, 组织地理考察、模拟实验、调查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有信念能行动的时代新人。二、发挥立德树人功能,彰显学科育人价值高考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枢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和 重要载体。2022年高考地理试题通过精心选择体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的素材,将正确的价 值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德育目标渗透到试题中,确保立德树人在高考地理学科中的落实力度和实现效果。1.立足学科本质,深耕高中地理课程核心价值地理学本质上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试题响应现代社会对国民基本素养的要求,紧密联系生活、社会生产实际,围绕人地关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构建认知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能力和素养,形成 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观念,树立人地协调观,并将其付诸实践,有利于提高生活、生产方式的文明程度。水资源短缺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中东地区的水资源尤为匮乏,是社 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大制约因素。2022年全国乙卷第36题,以中东地区 以色列推行海水淡化计划为情境,紧扣“海水淡化”这个主题,探讨了以色列海水淡化厂的 区位、配建天然气发电厂、淡化水纳入国家供水网络、打造淡水“蓄水库”等方面的地理问 题,考查了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视角,关注全 人类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正确认识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牢固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2022年山东卷第17题,以时间为线索,聚焦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利于引 导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2022年山东卷第19题,以三江平原退耕还湿并实行香蒲生产的 发展模式为背景,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碳减排和国家安全问题,深刻认 识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理解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2.聚焦国家与地方发展,厚植家国情怀大部分试题落脚在中国区域,聚焦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优秀传统 文化、人口和城市化等主题,引领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培育热爱祖国和为国家发展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品质。2022年全国乙卷第4—6题,以西藏当雄县“公司+农户”的农牧业发展模式为试题情 境,展现了新时代当雄依托特色畜种牦牛,走产业扶贫之路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要求学生通过 解读“公司+农户”模式图等材料,探究牧民家庭收入、牦牛价值链、草料供应等方面的地理问 题,引导学生更多关注“三农”问题,了解我国牧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斐然成就,有利于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将旅游地理与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相结合,也是高考地理的高频考点。发掘旅游资源 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让学生懂得在欣赏旅游景观时,了解其历史文化内涵,对共进行深 入分析、细心品味,懂得欣赏自然美、人文美,领悟人地和谐之美,最终实现美育的教育引 导。地理景观有十分丰富的美学价值,其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如 2022年全国甲卷第43题,围绕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大背 景,选取依托自身特色优势资源,提高内生发展动力并取得斐然成绩的凤堰古梯田开放式 “生态博物馆”为案例创设试题,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贵和秀美,还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创新发展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3.关注国际联系,培育全球视野全球联系日益紧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合作。世界是一个共同 体,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大量地理试题通过对产业的全球布局、国际经济、资源 和环境的发展等内容进行考查,意在引导人们用全球的视角研究区域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形成国际比较和国际借鉴,倡导国际合作与发展的理念。2022年全国甲卷第36题,以瑞士克服资源禀赋差的劣势,发挥人才、政策等优势,因地 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案例为情境设置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并引导学生形成国际比较和国际借鉴的思想观念,2022年山东卷第10— 12题,聚焦我国产业转移和升级问题,以东南沿海某省部分服装 企业转移到东南亚的事实为背景,设置学科问题,引领学生从空间视角分析、评价区位条件, 可引导学生从地方、国家、世界等不同的空间尺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全球视野的培养,同时也体现了“产业走出去”和“国际合作”的发展理念,三、强化学科素养,聚焦关键能力考查关键能力居于素养的主体地位,品格与价值观居于素养的核心地位。目前的地理科命题 方向是“能力立意,素养导向”,也就是通过关键能力的测量来评价综合素养水平。学科素养 与关键能力是相互嵌套的关系,高考评价体系对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分类是重合的,都是分为学习掌握、实践操作和思维认知三个大类。从学生答题的过程和要素来看,涉及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知识的调 动与运用能力、地理事象的描述与阐释能力、地理问题的论证和探讨能力、结果的组织与表达能力。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主要属于学习掌握能力群;知识的调动与运用能力、地理事象的 描述与阐释能力、地理问题的论证和探讨能力主要属于思维认知能力群,可进一步分解为模 型建构、逻辑推理、科学论证、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结果的组织 与表达能力主要属于实践操作能力群,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图表表达能力考查较少。1.信息的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在解答高考试题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给出一定信息,隐藏部分 信息,设置具有不良结构的问题情境是地理试题考查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地 理试题的情境主要通过文字、地理图形、统计表格等方式呈现,这样的情境创设方式加大了试 题信息的广度、容量以及不同地理信息形式之间的融合,重视考查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 筛选、分类、归纳、整合关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辨识文本、图表、数据中的多种类型的地理信息,从中提取关键内容,与有关知识进行整合,最终解答地理问题。在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过程中,能够读取关键信息并解读出隐含的信息是关键。如2022年全国乙卷第7题: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第7题。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A. 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 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C. 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 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该题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隐藏信息太多,关键信息显示太弱,学生难以捕捉。洪峰过程 中,水位受河床冲淤、流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对本题涉及的因素进行界定。题目设问中 的信息“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分析水位变化时只考虑流速即可。具体过程见下表。关键信息 信息解读流速 不考虑河床的冲淤变化等因素,只考虑流速变化;流速与水位呈负相关;流速的快慢主要受水面纵向比降的影响,比降越大流速越快,比降越小流速越慢根据以上的信息解读,就可以顺利地解答该题。P、O两点示意了同一次洪水(1958年 7月)过程中,同一河流断面(同一监测站)在洪峰前后两个不同时间点的水位与流量情况,两 点流量相同,水位不同,P点水位明显高于(点。在两点流量相同、水位不同的情况下,()点 流速显然大于P点,因为同一河流断面在流量相同的情况下,()点水位较低,说明其河水横 断面积较小,故可推知其流速较快。两点的水位变化趋势相比,()点水位上涨,因为()点水位低但流速快,说明上游来水动力大,河水处于上涨阶段。因此A选项正确。2.模型建构模型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有组织有结构的知识和方法。教材中的知识是零散的、浅显的, 难以应对高考,只有将其整理成一定的组织和结构并渗透严密的思维,才有意义,才可以解决 问题,这就是模型建构。模型建构是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地理模型的建构和 使用是有条件的,因此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地理模型,并能够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地理模型按照知识板块可分为三大类:自然地理模型、人文地理模型、区域地理模型。下面以水量平衡模型的考查为例进行说明。运用水量平衡模型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和特征是地理试题经常考的能力。如2016年全国 Ⅲ卷7—9题、2017年全国I卷6—8题、2018全国I卷37题、2019年全国I卷37题、2022年全国甲卷10题都对水量平衡模型进行了深度考查。任何涉及物质量的变化规律,我们都可以从收入、支出和储量的变化这三个方面进行分 析,也就是“物质储量的变化=物质收入量一物质支出量”。落实到流域的水循环也是如此,可以套用物质储量变化的基本要素关系,如下列公式所示。△储水量=水分收入一水分支出当△储水量=0时,水分收入=水分支出 当△储水量>0时,水分收入>水分支出当△储水量<0时,水分收入<水分支出当流域储水量稳定(也就是没有变化)时,水分收入量等于水分支出量;储水量稳定无变 化的标志是地表水体或地下水体稳定,比如湖泊、湿地面积稳定;从流域来看,水分收入就是 降水,水分支出就是蒸发(蒸腾)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流域储水量稳定时,流域内的降水量=蒸发(蒸腾)量+径流量。植被状况和地形对水循环的影响也可运用此模型进行深入分析。植被覆盖率提高可以 对大气降水起到截留的作用,使下渗量增大、蒸发(蒸腾)量增大、径流量减小,延迟和削弱洪 峰。在水分收入相同的情况下,平缓的地形有利于截留水分,产流速度较慢、产流量较少,区域内储水量较大,蒸发、蒸腾量较大。湖泊、沼泽湿地的含盐量分析也可以套用该模型。也就是说含盐量的变化需要从收入和 支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般来讲,盐分由径流带来,若没有径流流出则盐分就没有了支出途径,水分蒸发后会导致盐度增大。如2022年全国甲卷第10题: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 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 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第10题。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A. 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 C. 温度较高 D. 径流较少本题考查了小尺度内水循环的差异,涉及地形对水循环的影响和水量平衡等模型。 同在杭盖草原上,不同区域的坡度差异对降水和温度的影响较小,但对径流和蒸发(蒸 腾)影响较大。在水分收入相同的情况下,坡度小不利于产流(径流速度慢),水分会被大量截留、下渗,流出径流少,水分较充足,植被覆盖较好,蒸发(蒸腾)量较大。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相比,杭盖草原的缓坡区域流出径流较少,水分条件较好,所以牧草生长更好,故D项正确。3.逻辑推理与科学论证逻辑推理是高考普遍考查的能力,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过程和逻辑推理过程往往是统一、 连续的。逻辑推理的具体形式包括归纳、演绎、类比、因果等,关键是根据证据得出正确的结 论。逻辑推理一般由前提(条件或假设)、证据(数据、文献、史料、理论观点等)、逻辑关系(归纳、演绎、因果、类比等)和结论(观点或主张)四个部分构成。如2022年广东卷第3 — 4题: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 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3—4题。3.第I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 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 河流的阶段性下切C. 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 滑坡、泥石流作用4.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A. 淤积大于侵蚀 B. 侵蚀大于淤积C. 侵蚀—淤积平衡 D. 持续不断侵蚀本题组以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的变化为情境,重点考查了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第3题,第4题,① → ② → ③河床不断抬高 以沉积为主淤积大于侵蚀大部分地理试题属于阐释因果、过程或影响类。阐释类试题一般是给出条件,要求阐释 结果、影响或过程,或者给出结果、过程或影响,要求阐释条件或原因,属于逻辑推理、论证或 论述的低层次要求。完整的论证不仅需要给出结论和观点,还要提供论据,需要对条件和结 论进行完整的阐释,此类试题数量较少,正处在探索与发展阶段,如2022年山东卷第19题要 求论述生产模式改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就是一种新的尝试。论证的过程一般由论点、论据 和论证过程三部分构成。论点(结论,即材料反映的主要意思和要旨)应明确、清楚、结构完 整;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要准确求真;论证过程(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逻辑要清楚、严 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论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论证过程要有“地理味儿”.使用学科语言, 做到言必有据,切忌大白话、空发议论或简单罗列材料,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简练,切中要害。4.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区域性两大特性。整体性与关联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各 学科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之一。区域性是地理环境的本质特征,从区域的角度认知地理环境 的重要方法中区域对比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因此综合思维和比较思维是高考中考查最频繁的思维方式。(1)综合思维以整体性为基础,地理学发展了一系列理论和思想。其中,综合就是地理学最重要的观 念、理论、方法和思想观的创新和发展。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考试题考 查的重点。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 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 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的养成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 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有助于解决答题角度不全的问题。综合思维的 考查维度一般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三个方面。综合思维的一般路径是“先分 解,再综合”,也就是首先将研究的对象从要素、时空、地方等角度进行分解,然后再对各个角度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因此综合思维的关键是“分解”。如2022年山东卷第18题,涉及要素和时空综合能力考查,解题首先需要依据相关知识 和信息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第(1)问,该古河道的形成过程可结合地貌 的内、外力作用分解为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地壳抬升(河流改道、河道废弃)等过 程。第(2)问,可将水系的演化过程分解为地垒抬升、水系一分为二、西侧形成古河道和新水 系、东侧形成湖泊和新水系等过程分别进行阐释。第(3)问,可沿水源补给过程.从补给区特征和水源来源特征进行分析。(2)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 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 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的养成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可以概括为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和地理联系三大方面。三大类必备 知识在高考中的主要考查特点是:围绕区域差异考查地理特征;基于空间关系考查地理联 系;聚焦区域表现考查地理过程。由此可见,绝大部分高考试题都是以区域情境为载体,考 查地理事象的共性和特性,有利于甄别学生的能力层级。明确高考命题对区域认知的考查 维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视角和能力,是提高备考水平的关键途径。在对学生的区域认 知素养进行考查时,高考命题的主要角度包括地理位置、时空尺度、区域差异、要素联系、区 际联系、区域动态和区域决策,从以上角度逐步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意识、角度和能力是必要且可行的如2022年全国乙卷37题第(2)问: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 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 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 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 (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甲站纬度高,位于北美冰盖消融区,冰盖消融后岩层形变缓慢恢复,陆面持续上升;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的美洲板块一侧,板块挤压,陆面抬升。本题从地理位置、要素联系和动态变化的角度考查区域认知。首先需要确定甲站的地理位置特点,然后从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一是地处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其纬度较高,有大陆冰川分布,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冰盖消融现象明显;二是地处板块边界(太平洋板块与 美洲板块),且为消亡边界,碰撞挤压使大陆板块(美洲板块)上升;三是地处基岩海岸区,冰盖 消融后岩层形变缓慢恢复,陆面上升。据图判断甲站自1980年以来海平面相对高度波状下降,推测最有可能是陆面上升的结果。5.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目标之一。(1)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求真的思维,以质疑和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获取证据、进行分析推理为 过程,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为结果。批判性思维在地理试题中的考查非常广泛。将选择题 选项的真伪进行甄别、判断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过程,综合题中往往也会提出某个观点,要求学 生对其进行评价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也需要批判性思维。比如2022年全国甲卷 37题第(4)问,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这就是考查学生求真、求证的批判性思维。(2)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人们除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要求人们运用开放性、批判性和发散 性思维,提出新问题、创建新设想、发现新方法、得出新观点,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 要求。开放性的试题利于考查创新思维,但目前地理试题开放性程度还比较低,仅有少部分 试题能考查到创新思维,比如提出自己对某问题的认识或观点,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2017年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增强地理试题的开放性,从地理科多年的命题轨迹来看,开放性试题将会出现,但过程比较长。多年以来地理半开放性试题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其设问方式大概有两类: 一是给出两种观点,要求学生选择其一给出支持的理由;二是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开放性试题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结构,但因为受评价标准难以把握等 因素的影响,地理科试题的开放性还处在稳步推进、逐步探索的过程中。比如2021年全国乙 卷第44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给出了相关的评价要求 “论证充分、数据准确、表述清晰”,没有提供标准答案;但在各省区阅卷过程中却制定了标准 答案,用采点得分的方式进行评价;虽然该题的条件和结论开放程度较低,但也是一个可贵的 探索。2022年山东卷第19题第(2)问,要求学生对某区域某产业活动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 响进行论述,并提出了“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的评价要求,但最后还是使用了采点 得分的评价方式。由此可见,制约开放性试题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评价标准。开放性高考试题 命制的新探索与尝试已经启动,新课标和新高考已经在路上,将来一旦突破了评价标准的制定,地理试题的开放性一定会增强,开放性的地理试题一定会出现。6.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地理试卷非选择题的解答最终需要组织语言进行表达,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规范和富有逻 辑性的语言进行清晰、有条理的书面表达,能够准确地运用学科术语表达抽象的概念和学科 知识,因此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是地理试题普遍考查的能力。目前学生在这一能力上普遍 存在的问题是表达不清晰或术语使用不准确。地理非选择题主要包括特征类、过程类和联系 类三大类,三大类试题答案的表达都需要能够准确地使用术语(或关键词),并能用逻辑、因果、过程、影响等将术语(或关键词)进行合理连接。如2022年全国乙卷第37题:第(1)问前半部分为特征描述类试题,需要将主体和属性表达完整、清楚;后半部分为联 系类试题,设问的关键词是“说明”,需要将因果关系和影响结果表达完整、清楚。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设 问变化方向参考海平面上升,陆面上升;若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若陆面答案 上升幅度小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主体(海平面、消融区陆面)+属性(上升或下降)表 达主体关系(陆面、海平面与海岸线的关系)+影响结果(变化方向)第(2)问为联系类试题,设问的关键词是“分析”,因此需要将主体间的因果关系及影响结果表达清楚、完整。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设问 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参考甲站纬度高,位于北美冰盖消融区,冰盖消融后岩层形变缓慢恢复,陆面持续上升;甲站位于太答案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的美洲板块一侧,板块挤压,陆面抬升①主体关系(冰盖消融与陆面的关系)+影响结果(陆面持续上升)表达②主体关系(板块挤压与陆面的关系)+影响结果(陆面抬升)第(3)问为联系类试题,设问的关键词是“说明”,因此需要将人类活动及其对海岸线变化的影响的因果关系链条表达清楚。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设问参考答案 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开采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等,引起陆面沉降, 海平面相对上升;水利设施拦截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减少河口泥沙沉积,(在海水运动侵蚀下)三角洲平原萎缩。这些影响方式共同导致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表达主体关系(人类活动→海面、陆面、三角洲→海岸线)+影响结果(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第(4)问是特征类和联系类试题的综合体,要求是分析,因此不仅要判断特征,还需要阐释因果。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设问 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参考答案 海岸线变化方向不同,甲站区域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乙站区域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甲 站区域为基岩海岸,坡度大,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小,乙站区域为三角洲海岸(沉积海岸),坡度小,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大表达 ①主体(海岸线)+属性(海岸线变化方向)②主体(海岸类型 →地形 →海岸线变化)关系+影响结果(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如2022年山东卷第18题第(2)问,属于过程类试题,需要对水系演化的表现进行整体的 和局部的描述。从整体上看地垒形成高地成为分水岭,使原有水系一分为二。从具体来看,需要将分水岭东、西两侧形成的水系演化进行具体描述。具体情况见下表。设问 说明图中水系的演化过程参考答案 水系一分为二;地垒东侧边界成为分水岭(或者古河道废弃);地垒以西,沿断裂线河流发育.汇入雅斯河;地垒以东,溪水汇入,积水成湖表达 整体演化过程:地垒东侧边界成为分水岭(区域)→水系(整体)+一分为二(演化)具体演化过程:①地垒以西(区域)+沿断裂线河流发育,汇入雅斯河(演化):②地垒以东(区域)+溪水汇入,积水成湖(演化)四、串联线:设置问题情境,测量综合素养高考试题的命制主要包括测试内容、具体任务(设问)、情境和评价标准(答案与赋分) 的确定,以上内容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学科的命题立意开 始从技巧性能力的考查向素养考查过渡。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地图的数量和阅读难度 在降低,文字数量不断增多。过去的试题大多是干巴巴的,没有情境,给出阅读难度较大的 图表资料,然后让学生依据图表资料答题,注重了技巧性能力的考查。现在的试题.都有大 量的文字材料并配有图表资料,呈现出一种真实的场景和境况,给予一定的信息.并隐藏部 分信息,形成具有不良结构的试题情境,能够考查学生的素养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7年版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核心素养应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时 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高考评价体系也将情境明确为高考命题的平台和载体,标志着无情境不命题的时代已经到来。1.高考地理试题情境的一般分类高考地理试题的情境主要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两类。生活实践情境类试 题是从社会生产生活中选取案例,融入学科内容,着力体现综合性与应用性的考查指向。生 活实践情境可分为生活情境和生产情境,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情境我们称之为生活情境,取材 于产业、聚落、人口等实践的情境我们称之为生产情境。学习探索情境可分为学科情境和学 术情境。学科情境是使用地理专业语言与符号,按照学科逻辑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考 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调用,并可规避学生成长环境差异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基 础性的考查要求。学术情境是以地理科学问题为背景,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路径呈现的真实 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建构与解决,体现试题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 查要求。总体来讲,生活情境和学术情境较少,生产情境和学科情境较多。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个2022年试卷 生活情境 生产情境 学科情境 学术情境 情境总数量全国甲卷 0 5 1 2 8全国乙卷 0 5 2 1 8山东卷 0 4 5 1 10广东卷 1 4 6 1 122.高考地理试题中问题情境结构不良的程度设置具有不良结构的问题情境有利于考查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结构的不良性一般可以从条件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设置。条件和结果都比较清楚、简单的问题情境我们称之为结构良好的问题情境,这种情境往 往属于弱情境。在全国卷、山东卷、广东卷、河北卷中很少见,在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浙江 卷中常见。如2022年6月份浙江卷第3-4题,以简单的局部海域洋流分布图为情境,考查 洋流的温度性质和影响,条件和结果都很清晰,从条件可以直接得出结论,不用进行较复杂的思考和推理,属于弱情境,属于结构良好的问题情境。条件和结果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或开放性的情境,我们就称之为问 题情境结构不良,也可以称之为复杂情境。按照结构不良的程度我们可以把地理试题情境结 构的不良性分为一般、中等和高级三个层次。在全国卷和山东卷等高考试卷中,中等层级的情境最多,其次是一般层级和高级层级的情境。如2022年山东卷第8-9题:以某研究小组对黑龙江一小型山间盆地的土壤调查实践为主题,主要以地理剖面图为信息载体,创设了真实的学科问题情境,以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第8题,条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隐藏了地形对水分、水分对植被 分异的影响等条件,选项中的降水具有较强的干扰性,对正确得出结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结 构的不良性属于中等。第9题的解答需要在第8题的基础上进行,需要通过对四个土壤剖面 的对比得出②剖面的突出特征,思考该特征形成的地理环境,然后对比盆地中的四个地点并进行选择,结构的不良性属于中等偏高层次。如2022年全国甲卷第37题:2002年4— 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 一场沙尘 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该题情境材料丰富多样,问题涉及的要素多、时空广、环节多,较复杂,结果(答案)较复 杂,属于真实复杂的学科情境和学术情境;四个设问有层次有梯度,结构的不良性包括了一般、中等和高级三个层次,有利于从不同能力层级要求对学生进行测量评价和区分。第(1)问,根据材料中信息“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及沙 尘暴形成的气候条件等知识即可判断气候异常的表现为“异常干旱”,并据此推理气候异常对 沙尘暴形成的影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地表物质干燥松散,植被稀疏,地表裸露,易起沙)。由此可知该题结构的不良性属于一般层级。第(2)问,解答此题需要根据气压场形势对四地的风向、风力、风的冷暖性质、天气系统、 大气的垂直运动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够得出结论,并且本题还要求说明判断依据,从条件到 结果都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结构的不良程度属于中等偏上的层级。具体判断过程:丙地及其西南区域等压线密集,风力强劲,盛行西南风,为冷空气,能将中部荒漠的沙尘携带到丙地,与丙地的暖气团相遇,易形成冷锋,丙地位于低压槽附近,对流运动强烈,容易扬起沙尘。丁地 位于低压槽的东侧,盛行偏北风,受暖气团的控制,此时不会受到沙尘暴的影响。乙地虽地处 沙漠,但处于高压中心,且等压线稀疏,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沙尘暴。甲地等压线稀疏,风力弱,不易形成沙尘暴。第(3)问,是在前两问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时空角度设问,判断沙尘暴经过地区的具体天气 变化。解答此题不仅需要把握整体格局,还需要把握具体的细节,结构的不良程度属于高级 解题过程:据材料可知,澳大利亚大陆中部受高压控制,中东部位于高压的东侧,等压线密集, 盛行强劲的西南风,冷干的西南风带来沙尘暴,因此10月22—23日受沙尘暴影响的地区是 中东部。在这个时间段,中东部首先是处于低压槽的东侧受暖气团控制,盛行偏南风;随着冷 空气向偏东方向推移,低压槽会不断向偏东方向推移,中东部区域逐渐处于低压槽的西侧,风向会偏转为西南风,经历沙尘暴天气,受冷空气影响气温会降低。第(4)问,为开放性设问,需要学生调动自然地理及人地关系的相关知识、原理和观 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才能得出结论。该题从条件到结果都不确定,结构不良程度属 于高级。有两种不同的观点。①沙尘暴属于自然现象,是自然环境演化的一部分,是自 然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区域之间及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表现,对地 理环境起到很重要的塑造和调节作用。干预沙尘暴会干预自然环境的演化和发展,引 起地理环境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问题,而且干预的成本较高。因此,不应干 预。②沙尘暴能对人类造成危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通过改造下垫面 等措施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生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危害。因此,应该干预。小结:落实高考评价体系,强化关键能力考查2022年高考地理试题结合地理学的本质和特点,全面落实高考综合改革、高考评价体 系、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较好地实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 功能。试题结合时代主题,通过搭建丰富多样的情境,创设新颖问题,着重考查了学生信息的 获取与解读、逻辑推理、科学论证、模型建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语 言的组织与表达等能力,促进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促进了以素养为中心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进程。海 拔 / m有湖泊发育 · 可能是滑坡、泥石流形成堰塞湖,湖内泥沙淤积,形成阶梯状河床现河床高于原始河床 河流下切会导致河床高度降低 |原始河床比较平缓} 原始河床地形差异不大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