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2.知道溶质、溶剂的区分方法。3.知道溶液命名规则并能根据溶液的名称说出溶质和溶剂。4.通过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与实际社会的紧密关系。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2.知道如何区分溶质和溶剂、溶液的命名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的特征,会根据溶液的特征辨别溶液。【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导入新知1.展示P26图9-1,提问:海水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2.展示生活中的白酒、饮料、白醋等图片,了解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物质。3.展示P28图9-5,介绍生这类物质在生活和医疗上有重要的用途。这类物质就是我们常说的溶液。二、自主学习,发现疑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6-28相关内容,归纳得出本节课将学习的内容:1.溶液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是溶液?2.溶质和溶剂如何区分?3.如何给溶液命名?三、合作探究,质疑解难探究活动一1.实验演示,将泥土、植物油、蔗糖、食盐分别放入水中振荡,学生观察现象:实 验 各部分是否均一 是否稳定(是否沉降或分层) 形成物质的类别①将泥土加入水中,振荡②将植物油加入水中,振荡③将蔗糖加入水中,振荡④将氯化钠加入水中,振荡2.讨论:(1)实验①和②的物质类别分别是什么?实验①和②的物质是否均一?是否沉降或分层?(2)实验③和④的物质类别分别是什么?实验③和④的物质是否均一?是否沉降或分层?讨论得出结论,填入上表。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1)实验①和②的物质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浊液。(2)实验③和④的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4.讨论: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糖水和盐水的形成过程?5.引导学生得出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6.学生阅读P31资料卡片: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7.学生阅读溶液的概念,体会溶液由两部分组成,并介绍溶质和溶剂的概念,举例说明。探究活动二1.提出问题:(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那么如何区分溶质和溶剂呢?如食盐水和糖水?(2)溶质一定是固体?溶剂一定是水吗?2.演示实验9-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3.分析对比得出:(1)除了水可以作溶剂,象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2)体会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一样,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不同。展示汽油洗油污和碘溶解于酒精用于消毒,了解这种特点在实际中的应用。4.演示实验9-3,观察记录现象:5.分析对比得出:溶质也可以是液体、气体。6.总结:溶质溶剂均可为固、液、气态,但溶剂一般为液态,最常见的溶剂为水。7.介绍溶质、溶剂的区分方法,举例说明:(1)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固体和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2)液体溶于液体,一般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但如果有水,不论水的多少,均是溶剂,其它物质是溶质。探究活动三1.提出问题:知道了溶质和溶剂,如何给溶液命名呢?2.介绍溶液的命名方法并举例说明:(1)“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氯化钠的水溶液;碘的酒精溶液等;(2)若溶剂是水,则直接叫做“溶质”溶液,如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等。3.讨论:碘的酒精溶液(碘酒)、酒精溶液、硫酸铜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四、展示归纳,点拨提升1.引导归纳2.讨论点拨(1)溶液有哪些特征?(2)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量之间有什么关系?(3)水中溶解了食盐,还能否溶解蔗糖?(4)溶液是否透明?溶液一定无色吗?(5)溶质在溶液中分散的粒子是什么?总结:①均一、稳定、混合物;②m溶液=m溶质+m溶剂 v溶液≠ v溶质+v溶剂 ;③同一溶液中可能存在多种溶质;④溶液一般透明,但不一定无色;⑤溶质分散的粒子为分子或离子;⑥溶质溶剂均可为固、液、气态,但溶剂一般为液态,最见的溶剂为水。五、目标检测,检查效果1.把少量生活中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面粉 B.牛奶 C.蔗糖 D.植物油2.可以作为溶质的(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溶液一定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C.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D.溶质一定是固体,且溶剂一定是水4.在化学实验室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过许多溶液。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 溶剂,完成下表。溶液 溶质 溶剂碘酒碳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稀盐酸铁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