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小说阅读复习策略+课件(共5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小说阅读复习策略+课件(共55张PPT)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复习策略
附2022/2021年全国卷四套真题详解
一、文学类本文
概念——文学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形态。
考题——小说/散文/纪实作品
考点
【2017版新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
学习目标与内容:(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2017版新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
学习目标与内容:(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2017版新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4-3,高考标准)
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
2022年高考文学类阅读考查归纳表 年份 文本来源 体裁 字数 选择题 简答题1 简答题2
2022·新I卷 冯至《江上》选自历史小说《伍子胥》 小说 1911 6分 6分 6分
2022·新Ⅱ卷 李广田《到橘子林去》 散文 1911 6分 4分 6分
2022·甲卷 文本一:王愿坚《支队政委(节选)》 小说 1980 3分 6分 6分
文本二:[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纪实作品 2022·乙卷 萧红《“九一八”致弟弟书》 小说 1814 3分 6分 6分
2021年高考文学类阅读考查归纳表 年份 文本来源 体裁 字数 选择题 简答题1 简答题2
2021·新I卷 卞之琳《石门阵》 小说 1850 6分 4分 6分
2021·新Ⅱ卷 文本一:废名《放猖》 散文 1800 6分 6分 6分
文本二:废名《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自传小说 2021·甲卷 王小鹰《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散文 1650 3分 6分 6分
2021·乙卷 谈歌《秦琼卖马》 小说 1800 3分 6分 6分
2020年高考文学类阅读考查归纳表 年份 文本来源 体裁 字数 选择题 简答题1 简答题2
2020·新I卷 于坚《建水记(之四)》 散文 1700 6分 4分 6分
2020·新Ⅱ卷 双雪涛《大师(节选)》 散文 1800 6分 6分 6分
2020·I卷 [美]海明威《越野滑雪》 小说 1750 3分 6分 6分
2020·Ⅱ卷 葛亮《书匠(节选)》 小说 1700 3分 6分 6分
2020·Ⅲ卷 蒋子龙《记忆里的光》 散文 1600 3分 6分 6分
考情:
1.文字阅读量逐年上升,1700→1850→1910;
2.主观题分值增大,16分→18分;
3.加大了对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力度;
4.增强题目的开放性,反套路化答题,提高考生精准审题的思维能力。
二、让阅读真实地发生——让读本成为学本,成为考本
1.显性关联,考点设置直接与教材内容关联。
2022·新高考I卷冯至《江上》(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选修中《荷花淀》)
2022·乙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选用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与教材所选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体味两首送别诗与普通抒写伤感愁绪的离别之作的不同。
2022·新高考II卷古代诗歌阅读选用李白的《送别》,要求学生判断该诗最后两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教材所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表达方式是否相同。
2020·I卷的[美]海明威《越野滑雪》的冰山理论与选必上《老人与海》的“学习提示”直接挂钩。
2.潜在关联,材料选择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关联。
2022·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的冯至的历史故事小说《江上》;哲理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必下),文本风格相似。
2022·全国甲卷现代文阅读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党费》(选必中)
2.潜在关联,材料选择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关联。
2022·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的冯至的历史故事小说《江上》;哲理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必下),文本风格相似。
2022·全国甲卷现代文阅读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党费》(选必中)
2022·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和2022·新高考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战国策》
2022·全国甲卷的写作试题“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和2022·新高考II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红楼梦》的翻译”;《红楼梦》选篇或“整本书阅读”
教考衔接:试题材料呼应教材,题干设问、答案设计与材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
三、套路作答疑无路
新题换旧题:[2022·新Ⅰ卷]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2022·新Ⅱ卷]8.“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2022·甲卷]8.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2021·新Ⅰ卷]9.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2021·新Ⅱ卷]8.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2021·乙卷]9.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
文学鉴赏类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要素繁多,信息处理困难;问法陌生,反套路明显;变化多端,很难用既定的答题规律和作答模板。
综合创新题:[2022·新Ⅰ卷]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2022·乙卷]8.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
[2021·新Ⅰ卷]8.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分)
[2020·Ⅰ卷]9.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2019·Ⅰ卷]9.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2018·Ⅰ卷]5. 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情境建构更开放、问题设计更综合、考查取向更多维
打破套路,完成“精准审题”→“怎么解答”→“解决问题”的转变!
四、文学类文本备考建议:
继续建构完备的知识体系/温故而知新
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特点)
①注重抒情,淡化叙事,情节延缓,结构松散,作者不追求紧张、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②环境意境化,注重景物形象的描写,营造意境,着重展示的是一种纯净的审美世界。
③人物虚化,甚至没有主要人物,人物大多是普通人,扁平而单纯,不是个性鲜明的英雄,并且被作者安排化入小说的情境氛围里。
④小说的语言极凝练、简省,且富有诗意。讲究语言的音乐美,视觉的画面美,注重象征、隐喻等手法的运用,运用短句、叠词,呈现音韵美。
⑤注重细节描写,每一个细节都有意义,小说中的一言一行一物一件,都是有目的有价值的.
⑥主题上,往往隐去或淡化生活苦难,展现人情美、人性美,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夯实训练、精挑细选(真题/模拟题)、优化思考、明确层次、清晰表达
1.做题:有效训练,专题强化
用全、用尽、用透一篇文本的理念进行深度备考——夯实已有的题、挖掘潜在的题和扩展相似的题
2.批改:数据诊断+阅卷反馈
点面结合+适当分层
3.讲评:解析题干,分解任务,回归文本
关照维度:文本中心、鉴赏术语、审美体验、立体思维
4.表达外显:分点作答
内隐:建立分析问题的立体思维,形成表达的纵深层次
辨析取舍、尊重设问
1.聚焦限制,明确筛选依据
→题干的限制
[2021·新Ⅰ卷]8.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分)
→内容与范围的限制
[2022·新Ⅰ卷]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2.细察导向,问答想通
[2022·甲卷]9.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2019·Ⅰ卷]9.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题目条件+文本依据+基本特征
依文设题→依题、依文作答
务虚: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经验
经验与偏差
自由阅读 VS 导向阅读
模拟题VS高考真题
树立题材的“典范”意识:
贴近高考;革命文学题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题材、传统文化题材、边疆生活题材、环境和人物心理描写
让高考真题促考生审题的能力:
精准审题:怎么答,建立答题模型
回归文本:答什么,归纳有效信息
反套路题型多样,形式新颖。反套路是建立在套路基础之上,没有套路,何来反套路?反套路是给考生答题设置难度,但反套路并不是说让题目超越考生答题能力范围。题目形式不管怎么变,答案内容都不会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简单解释:题目没见过,但是背后的知识点“我”学过。这就是“以生考熟”。
答题的基本思路:
一是审题,问什么,答什么,拆解题干的要素,找到答题方向;
二是找知识点,题目考察哪一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体系要牢固掌握(备考知识);
三是认真分析文本,对照知识点来做分析解读(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四是分点分类归纳作答,答准答全。
文学类文本小说高考真题
答案详解
纵观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真题,在小说阅读答题中存在着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的答题方法,这就是“6+1”答题法。
助力解题小说“6+1”答题法简介
“6+1”中的“6”指的是人物、情节、环境、标题、手法(效果)、读者,“1”指的是主题。无论答小说的哪类题,都要兼顾主题,把以上“6”个要素考虑进去。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小说阅读中的作用、好处、效果题。“6+1”答题法在针对具体题目时,要素组合相对灵活,可以有多种组合。这种“6+1”答题法的思维核心是抓住小说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外部(读者)的联系,是一种联系性、整体性思维方式。
2022年新高考Ⅰ卷
历史小说《江上》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审题:抓住“舟行江上、在江上”定位在文本第⑩— 段。再抓住“在江上”“所见”“所感”提示的对象,推断出“子胥的思绪”变化。
答题思路:船到哪儿了→看见(听见)什么了→感受到什么了→思想的头绪/情绪/心理怎么样了。根据分值,分3点表述。P186\202
建立答案模型:
①坐上船,所见__________,所感__________。
②船到江中央,所见__________,所感__________。
③船缓缓地前进着,所见__________,所感__________。
思绪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官方答案:①子胥登上渔船,清新的空气、和谐的橹声等都使他感到安宁;
②船到江中央,月涌江流,子胥的思绪随江水奔涌,复仇的情绪渐趋激昂;
③渔船缓缓前行,子胥观察摇橹渔夫,体会渔夫的世界,感念渔夫的恩惠,享受到不曾体验过的柔情。
清新的空气、和谐的橹声、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感到水的温柔
感到安宁、宁静,悠然自得、放松、品味到美好,抚慰了疲惫
水流变得急骤、滔滔不断的流水、望着江水、望着水中的倒影
愤恨、洗刷城市、随着月光膨胀起来、悲伤难过、痛苦、思念故乡、对百姓同情怜悯、对亲情的挂念、想到了亲人、内心寂寥苍凉
看渔夫抬起头望望远方、低下头看看江水、看着渔夫摇橹的姿态、看到渔夫的世界
感念渔夫、心境平坦、享受柔情、渴望与渔夫成为朋友、暂时放下仇恨、释然、内心平静、不舍、希望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审题:题目分两层,一是简要介绍渔夫拒剑故事内容,一是指出本文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重点在“改写”“文学效果”。改写属于“故事新编”。思考的起点必须是“将义士渔夫改写成普通渔夫”,终点必须是“产生了怎样文学效果”,两者之间应该有直接的相关性,而且改写后是“普通渔人也能消除伍子胥的疑虑”,那产生的是“好的文学效果”。渔夫拒剑并自杀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渔夫的侠肝义胆,与普通人的生活较远,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人,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改写后的“普通渔人”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那就是考查小说的“次要人物的作用”题,不外乎就是扣人物、情节、环境、主旨、读者这几个点去答。
改写效果:比原来更__________&__________是原来没有的。
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模型:①人物(主、次)形象:将义士渔夫改写为普通渔人,更突显渔人作为普通人的__________;更集中地表现了主人公伍子胥的__________;对比更鲜明,普通渔夫__________和伍子胥__________更为鲜明的对比。
②情节、结尾方式方面:将义士渔夫改写为普通渔人,使情节更__________。
③主题思想:将义士渔夫改写为普通渔人,对普通人__________进行了讴歌,更显现实寓意的深刻性,使文章主旨更为丰富。
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组织答案:
①人物(主、次)形象:将渔夫由义士改写为普通人,更突显普通人“恩惠”的博大(普通人的热心、善良);虚化(弱化)义士渔夫,更集中地表现了主人公伍子胥的心理变化;对比更鲜明,普通渔人散淡处世的境界和伍子胥复杂的内心世界形成更为鲜明的对比。
②情节、结尾方式方面:将渔夫由义士改写为普通人,弱化故事的传奇色彩,使情节更具有真实性,转而叙写舒缓闲淡(平淡)的情景,更显温情,更能凸显伍子胥自身(内心)的成长和变化。
③主题思想:将渔夫由义士改写为普通人,让伍子胥领会到渔夫的世界,对生命价值有了更深理解,对普通人“恩惠”的博大进行了讴歌,更显现实寓意的深刻性,使文章主旨更为丰富。
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官方答案:
①把渔夫改为无意施恩的普通人,更显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人物);
②借渔夫来书写一个散淡处世的境界,与伍子胥的世界构成对比(环境);
③放弃描述惊险的外部冲突(情节),转向探究人物的内心冲突(人物);
④使故事的传奇色彩有所减弱(结尾方式),而现实寓意则有所增强(主旨)。
平凡人、身份低微的人、不了解子胥的人
善良、淳朴、有人情味
渔夫品质闪光点的表述
伍子胥的身世、经历、内心矛盾、思想挣扎、心理转变、情绪变化
衬托、反衬、陪衬、凸显
淡化情节、增强真实感、舒缓叙事节奏、聚焦人物内心
贴近现实生活、增强现实感、拉近读者距离、联系现实背景、揭示小说主题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的散文常常难分是散文还是小说,这一篇也是如此,而这一点也符合近年来选文模糊文体的命题信号,文体可以模糊,比如小说散文化,散文小说化,是为了淡化套路化命题解题,但文本却要特征鲜明,这个故事里的小孩子明显是主角,但作者只是客观呈现形象特征的描写,很少甚至可说没有评价,作者态度的刻意模糊,也耐人寻味,同时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典型写法。
李广田的散文《到橘子林去》,写于1941年9月23日,抗日战争时期(⑩“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生动描写了修马蹄、钉马掌的劳动场景,饱含对普通劳动者“赶大车的”的亲近和信任,并将车夫的运输工作与抗战时期的物资转运关联起来,促使学生体会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的伟大力量,引导学生领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真谛。
8.“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审题:考查理解分析散文标题意蕴和文本结构思路的能力,以标题切入点全面梳理文本行文思路。“仍以”→这个标题好!
建立答案模型:
①标题含义:自身含义/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主旨义
②线索/结构思路/写作内容。
③作者情感/态度。
④手法(双关、象征、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和读者。
官方标答:⑴突出小岫的随性,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的决定(回应题干,解释原因,突出人物特征,1分);
⑵“到橘子林去”是叙述的主要线索(1分),本文主要记述的是去橘子林途中的所见所闻(写作内容,1分);
⑶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 和小岫最终选择放弃,结果出人意料(读者感受,1分)。
9.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
审题:考查细节描写的对人物形象特征的作用。
备考知识:童趣:儿童的情趣。儿童情趣是指儿童在特定的心理素质条件下,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表达等所显示出来的一切特点,如爱幻想、好奇、幼稚、天真等。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富有活力、朝气蓬勃。
细节是一种能影响全局的、细微的、易被忽略的物件或行为,是思路结构(情节)链条上的珍珠,是文本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任何成功的作品,任何生动的情节,任何典型人物形象,任何重大的主题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
细节描写
情节上/思路结构的细节描写
环境上的细节描写/物象上的细节描写
人物的细节描写:肖像、动作、神态、心理、对话(语言)
建立答案模型:⑴动作上__________细节,体现了孩子的__________。
⑵神态上__________细节,体现了孩子的__________。
⑶心理上__________细节,体现了孩子的__________。
⑷语言上__________细节,体现了孩子的__________。
官方标答:
⑴小岫“还不等回,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jiǎo xiá古灵精怪,机灵);
⑵“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小岫沿途不关心眼前景物,“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
⑶“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小岫偷偷看自己的指甲,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
⑷“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这是孩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体现孩童的天真。
全国甲卷当代作家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与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性文学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本记述20世纪30年代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面临绝境,被迫转移,历经艰难险阻,终于脱离险境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小说中的支队政委老胡和纪实作品中的陈毅,腿部中弹、伤口化脓、病情严重,为了继续战斗,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忍受巨大痛苦使用土法疗伤。无论是根据生活原型虚构出来的典型人物形象,还是纪实作品中经历者真实的回忆,都生动阐释了“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的道理。第8题引导学生从全文入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老胡这一英雄形象的铮铮铁骨和不屈意志,进而学习领会伟大的长征精神,思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的深刻内涵。
文本一
开端①-⑦:小说的起因是老胡身体状况变差,未知的情节给人以神秘之感。
发展:⑧- 进一步的铺垫,老胡让“我”和林大富把他绑到树上。
高潮: - 写用土法疗伤、挤出脓血的过程。
结局: 写挤出脓血之后老胡战胜病痛后的状态。
2022年新高考全国甲卷
8. 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审题:考查革命文学题材中的人物形象。由于第7题里提到老胡的“刚毅”“革命信仰”等,难度降低。“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概括基础上结合文本分析。
备考知识:
概括人物形象
理情节
看描写
析关系
找评价
联背景
情节发展
矛盾冲突
肖像、神态、动作、语言
心理、细节
①次要人物凸显主要物的品质,使主要人物更加形象②人物的内心、情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作者的评价
其他人物的评价
故事时代背景(社会环境)
人物身份、地位、经历
8. 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组织答案:①老胡腿部受伤化脓,影响行动,后面还有追兵,这种情况之下,老胡毅然让人帮助把腿部的脓血挤出,体现出刚毅果敢的一面。
②当时没有器械,也没有麻药,是生生挤出腿部的脓血,甚至挤出了两片碎骨片,这体现出老胡不屈的意志。(分析+概括)
③在严酷的环境里(为了继续战斗,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之下)、难以忍受的痛苦中(老胡腿部中弹、伤口化脓、病情严重),他顽强坚持下来,体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
官方答案:①刚毅果敢。腿部受伤化脓,他果断决定让人挤出脓血,体现出铮铮铁骨。(概括+分析)
②意志坚强。没有医疗器械和麻药,他忍受剧痛,有不屈的意志。
③信念坚定。环境的艰苦和身体的痛苦都不能改变他革命的信念。
9. 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审题:这道题属双文本交互的题目,考查文体特征及艺术表现手法。首先在宏观上明确两个文本各自的文体特点,能够区分小说【7B】与回忆录【注释①一种文体,记叙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的不同文体特征;其次在微观上能从人物塑造手法、情节内容、表达方式、语言、叙述人称等角度分析二者的差异。小说和回忆录的文体知识:小说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虚构性,人物描写方式的多样性和形象刻画的饱满性,环境描写的渲染作用。回忆录真实的还原自己或者经历的事件的全貌,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官方标答: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1分);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1分)。
②文本一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言行描写(1分)等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老胡这一艺术形象(1分);文本二以采访、回忆录等为基础(1分),记录了陈毅的真实经历(1分)。
③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1分);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1分)。
9. 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官方标答: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1分);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1分)。
②文本一运用场景描写P200、细节描写、言行描写(1分)等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老胡这一艺术形象(1分);文本二以采访、回忆录等为基础(1分),记录了陈毅的真实经历(1分)。
③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1分);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1分)。
组织答案:①文本一是小说,在现实的基础上有艺术虚构的成分;文本二是纪实性文学作品(回忆录跟访谈),更多的是在史料、采访调查基础上的真实记录(文体特点/叙事内容)。
②文本一调动环境烘托、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老胡意志坚定的革命者的形象,富有艺术感染力;文本二以朴实的叙述为主,记录陈毅真实的革命经历。(手法+人物)
③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对话体小说,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采用第三人称,语言简明朴实。(语言、叙述人称)
发表于《大公报》,1941年9月20日08版 《大公报》副刊《文艺》第一一八六期
2022全国高考乙卷
《“九一八”致弟弟书》
命题指向:以民族振兴激励青年担当作为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青年要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职中成长,在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中绘就青春的彩色画卷。试题引导青年学生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迸发青春能量。
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左翼作家萧红在抗战时期写的书信《“九一八”致弟弟书》(书信体散文/记叙性散文)。在信中萧红并未沉溺于伤感的往事,而是对弟弟这样的爱国青年满怀希冀。她坚信,“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祖国深沉的爱。个人家事,反映时代风云变化。第9题充分挖掘萧红对青年命运的观察和思考,要求学生分析萧红对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的不同感受,引导当代青年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毅和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刚健,敢于负重,勇于实践。
8.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
审题:情真意切:感情真挚,心意殷切。→“我”对弟弟情真意切
恍恍惚惚:记得不真切,不清楚。→“我”与弟弟的十年相处恍恍惚惚
由来:事物发生的原因/来源。→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恍惚感
此信情真意切的情感是“恍恍惚惚”,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有恍惚感?即文中“我”有恍惚感的依据或原因是什么?通过阅读全文可知,文中提到“恍惚”的地方有两处,即开头第②段,结尾第 段。分值6分,分三点作答。
答题模型:⑴“我”与弟弟十年相处______状态,“我”对弟弟______情意使“我”有恍惚感。(“我”与弟弟十年相处的状态)
⑵因国家动荡,“我”对弟弟______情意使“我”有恍惚感。(国家动荡的原因)
⑶十年中弟弟的______变化,“我”对弟弟______情意使“我”有恍惚感。(弟弟十年变化)
8.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
组织答案一:⑴由于十年间只有一段短暂的相处,加之“我”的漂流不定(分析),分离与流转使我对弟弟的思念(回应“情真意切”概括由来)“恍恍惚惚”;
⑵国家动荡,弟弟的思想在不断改变(分析),我对弟弟和国家的现状充满担忧(回应“情真意切”概括由来)而“恍恍惚惚”;
⑶弟弟要做一个战士,到前线抗日(分析),“我”因对弟弟前途命运的极度关切(回应“情真意切”概括由来)而“恍恍惚惚”。
组织答案二:⑴离别十年,相见的时光短促(分析),时光流逝(概括由来)带来了恍惚感;
⑵十年间,局势动荡,生活漂泊(分析),世事无定(概括由来)带来了恍惚感;
⑶弟弟要去西北参军抗日(分析),“我”既不舍又无法阻拦,多种感情交织(回应“情真意切”概括由来),也产生了恍惚感。
8.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
官方标答:①信件主要内容是追忆往事(分析),时光流逝(概括由来)带来了恍惚感;(“我”与弟弟十年相处的状态)
②十年间,姐弟俩生活在漂泊中(分析),世事无定(概括由来)带来了恍惚感;(国家动荡的原因)
③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小战士”(分析),“我”既牵挂又欣慰,多种感情交织(回应“情真意切”概括由来),也产生了恍惚感。(弟弟十年变化)
答题注意事项:
①审题,理清思路往哪个角度答题,注意回应题干要求。
②回归文本,找全;扣紧文本组织答案。
③多答不同的点,力求全面。
9.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
审题: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定位文本上海: - ;山西: 。
“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
→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过得怎么样,我看到了这样的生活状态,“我”的感受是什么?同样是“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为什么“我”的感受会不同?
答题模型:⑴弟弟在上海时,同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是______状态,“我”的感受是______。
⑵弟弟在山西时,同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是______状态,“我”的感受是______。
⑶“我”的感受不同是因为① ,② 。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
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官方标答:⑴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虽然充满力量,但前路迷茫(生活特点),使“我”感到“慌乱”和“忧郁”(感受);
回归文本,找全;扣紧文本组织答案
生活特点:粗直可爱,勇敢向前,但他们没有目标,前途未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⑵山西前线的年轻士兵,充满热情和生命力,是国家的希望(生活特点),因此“我”感到“开心极了”,即便没见到弟弟,“我”也感到“放心”(感受);
生活特点:快乐活泼、积极勇敢(也拿枪)
⑶“我”的感受既出于对弟弟的深切感情,也寄寓着“我”对年轻人群体的热望/热切的希望(不同感受的原因)。
或:因为从年轻人的身上,“我”看到了希望,有他们在,中国不会灭亡。
9.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
官方标答:①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虽然充满力量,但前路迷茫(生活特点),使“我”感到“慌乱”和“忧郁”(感受);
②山西前线的年轻士兵,充满热情和生命力,是国家的希望(生活特点),因此“我”感到“开心极了”,即便没见到弟弟,“我”也感到“放心”(感受);
③“我”的感受既出于对弟弟的深切感情,也寄寓着“我”对年轻人群体的热望/热切的希望(不同感受的原因)。
第一步:做提前切分层次,理清情节。
开端①:以说书人说书为开头,引出故事,且反复提到“石头”,紧扣标题。
发展②- :王木匠讲述石门阵的故事。本小说属于故事套故事,王木匠所讲故事也有清晰的发展脉络。
发展 - :王木匠讲完故事后,众人的反应都是同情王木匠。
结局51:小人物王木匠对生活的憧憬,对参战的憧憬。
第二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
多方联系:王术匠所讲的石门阵的故事、洪子店的战事、苏家峪的木门阵、王木匠做精致衣橱的梦想。
获取主旨:小说运用“故事套故事”的方式,叙述了善于讲故事的王木匠给人们讲述了一个用“石门阵”击退日本兵的故事,刻画了擅长讲故事的王木匠这一人物形象,既表现了故事中的人民英勇抗日这一中心,也表现了小说中的人民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渴望。
2021年新高考Ⅰ卷《石门阵》P176
[2021·新Ⅰ卷]8.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分)
[审题]鉴赏小说语言表现艺术手法和叙事方式。依题干言语形式进行要素的拆解,然后再进行深度分析。对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把题干拆解为若干要素,要素一:王木匠讲石门阵时,要素二: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要素三:其效果。
第一步、对这个“王木匠讲石门阵时”情境再进行要素分解,便形成了三个新的要素:王木匠/讲述者、听众、故事。
(请注意“听众”这个要素,同学们往往会漏掉这个要素,因为它在题干中并没有明确提及,但是这个情景当中必然有这个要素的存在,同学们在分析的时候必须要添加上去,否则就会漏掉一个分析的角度。到此,我们知道王木匠/讲述者、听众和故事这三个要素恰恰是解题的三个角度,这也是命题人希望我们从题干中解读出来的角度。)
根据题干“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同时定位文本⑤-
[2021·新Ⅰ卷]8.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分)
第二步、“多处使用反复手法”
⑴反复的备考知识点:反复是指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词语或句子重复出现,以达到强调的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的修辞手法。反复既有直接反复,也有间接反复。P306
⑵找出王木匠讲石门阵时运用反复手法的词句。
第三步、“其效果”→根据文本词句分析反复在小说中的效果。
⑴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对王木匠讲好故事,有什么好的效果?
⑵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对听众来说,有什么好的效果?⑶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对故事的核心要素人物形象有什么好的效果?
第四步、组织答案。
[2021·新Ⅰ卷]8.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分)
官方标答:效果一: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讲述得更充分,更有画面感,让人如临其境(王木匠讲好故事)。
效果二: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能够引发听众的好奇心,让听众迫不及待的追问。(听众听故事的感受)
补充效果三:强化日本侵略者丑陋的嘴脸,使听众同仇敌忾(对故事的核心要素人物形象)。
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充分具体、达到逼真效果、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以达到吸引人心的讲故事效果、刻画了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人物形象
多处故意使用反复手法、意图就是在有意延迟、既吊起听众的胃口,又有意迟迟不讲大家关心的故事结局,以引发听众的追问;故意延迟,让听众着急
[2021·新Ⅰ卷]9.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审题]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重要物象的能力。解答时,首先找出文本的“门”主要出现在王木匠的故事里和结尾几段,共有六处门,即木头门、砖头门(现实中老百姓家的门)、石头门、石门阵(在王木匠的故事里)、大门、二门(国门、家门)。然后需要明确此事物的浅层含义,也要结合“门”出现的位置、文本主题、背景等分析其深层含义。备考知识:物象
建立答题模型:⑴层面一,“门”本身的含义(现实中的真实意义)指_____。
⑵层面二,“门”在本文本作品中(在王木匠的故事里)指_________。
⑶层面三,结合文本内容(延安,1938年秋),挖掘“门”的内在品格(文本的主题/主旨),指_________。
延安,1938年秋:此时为抗日战争初期,是抗战最胶着的阶段;延安是抗战的根据地,是红色文化的发源地。本文体现了“抗击日军,保卫家园”的红色主旨。
[2021·新Ⅰ卷]9.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官方标答:
⑴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第 段,本身的含义);
⑵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在王木匠的故事里的含义);
⑶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门”的内在品格)。
“门”是老百姓抗击日本鬼子时摆的“石门阵”,是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抵抗侵略者的斗争。“门”在鬼子们的眼里他们攻克的最后一道防线。
门是老百姓的家门。老百姓以砖头堵门,是在抵御日本鬼子进门。
“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大门象征着祖国国门。赶走了侵略者,国门就守住了,老百姓就安全了,家门(二门)就不用关闭了。
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
《放倡》《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2021·新Ⅱ卷]8.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文本一: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出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
[审题]本题考查体会文学作品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备考知识P232
重要词语
①解释表层义
②分析语境义(关注手法)
③体会蕴含感情
④表达主题的作用
官方标答:①形象的解说了“放猖”的内涵,就是各处乱跑一阵(语境义,第①段);
②连用“跑”字渲染了“放猖”民俗热闹的气氛(表达主题的作用);
③表现孩子对自由自在奔跑的羡慕之情(蕴含感情)。
8.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文本一: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出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
官方标答:①形象的解说了“放猖”的内涵,就是各处乱跑一阵(语境义);
②连用“跑”字渲染了“放猖”民俗热闹的气氛(表达主题的作用);
③表现孩子对自由自在奔跑的羡慕之情(蕴含感情)。
组织答案:①划线部分文字一连用了六个“跑”字,形象的照应并解说了“放猖”的内涵,就是各处乱跑一阵(语境义,第①段);
②连用“跑”字,再现了“放猖”驱疫习俗中的精彩场景,上演了一场快乐的闹剧,渲染了一种热烈的氛围,使“放猖”这一民间习俗充满热闹的气氛(表达主题的作用);
③“跑”中有一种天地间唯一的自由,表现作为孩子的“我”对他们自由自在奔跑的羡慕之情(蕴含感情)。
[2021·新Ⅱ卷]9.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6分)
[审题]基于群文阅读的选材特点,命题也相应出现新格局,两种新题型应运而生。一种新题型是比较类题型:或是比较同一内容不同文体之间创造出的艺术效果差异,如2022年全国甲卷第9题,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或是比较同一内容改写前后的艺术效果差异,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9题,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和2019年全国Ⅰ卷第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2021·新Ⅱ卷]9.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6分)
[审题]另一种新题型是“命题人把中外某个文学理论、某种文艺思潮或者某位名人的观点嵌入题干,把它们作为理论支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从而要求学生‘据理解文’”,以此强化理论与创作的互证。互证类题型可分为两种,一种如2020年全国Ⅰ卷第9题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试题要求根据某一理论主张分析另一文本中的现象及艺术效果,即“以文释理”;另一种试题则要求结合某一文本中的现象阐释说明某一理论主张,即“为理找佐证”,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9题。
上述试题的考查形式体现了命题上的探索和突破,也反映了全国卷新高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作品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的落实,为备考策略以及教学改革指引方向。
9.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6分)
[审题]用文本二的莫须有先生的“教”到文本一“我”的写,从教师的理论到学生的实践,多重设题,从而让考生对文本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对作者的写作角度也有更多层次的认知。
首先明确题干中“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的内涵,是要明了小孩子感兴趣的生活和喜怒哀乐。所谓教小孩子作文首先要明白“只要你自己是小孩子”的内涵,就是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世界,用孩子的口吻去描述世界。其次关注创作过程,应从创作的选材、写作的口吻、创作的心理等角度来呈现创作过程。作者将原本严肃、庄重的习俗用孩子的视角来看,引导孩子写自己喜欢的事物,抒发自身的感受。
转换命题语言:
①如何理解文本二中“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的内涵?
②文本一如何在选题、视角、叙述口吻、创作的心理等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上体现“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内涵的?
9.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6分)
官方标答:鬼神祭祀之事在成年人眼中是郑重、严肃、不可亵渎的,作者却将“放猖”习俗置于童真未泯、稚气天真的孩子的眼底,用儿童一样纯真而敏感的眼睛来观察,用儿童非理性的直觉来体验。
①觉得“放猖”的猖兵很神奇,内心羡慕;
②“放猖”的习俗简直就是一场快乐的闹剧;
③“放猖”后要面对热闹后的寂寞;
④再见昨日的猖兵时有偶像破灭之感。
组织答案:①作者将“放猖”习俗置于童真未泯、稚气天真的孩子的眼底(1分),用儿童纯真的视角展开观察,消解了成人眼中的郑重、严肃和不可亵渎(1分)。
②用孩子的口吻(1分)讲述心理变化,表现内心对“放猖”的猖兵感受到的神奇和内心的羡慕(1分),欢快热闹过后的落寞(1分),以及再见昨日的猖兵时的破灭感(1分)等,印证了“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