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浙教版八下 §4.1土壤的成分(1) 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等构成;2、验证土壤中有水、空气、无机盐和有机物等非生命物质。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阅读教材P128~129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 是植物生长的摇篮。我们从土壤的剖面可以看到,许多植物的根在土壤里安营扎寨。2、土壤中除了植物外,还有 、 、 等。3、我们把 统称为土壤生物。知识点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阅读教材P129~13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根据日常体验和土壤生物的生活需求,可推断土壤中应有 、 、 和 等。2、实验验证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1)当向盛有土壤的烧杯内加水时,会看到土壤块表面产生了许多 ,这是因为 。同样体积、同样形状的铁块和土壤,浸没时加入的水量是铁块 ,土壤 ,这是因为 。(2)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到试管壁上有 ,说明土壤里有水。(3)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将其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 。土壤冷却后,称量发现土壤质量 ,原因是 。(4)将土壤浸出液过滤后的滤液蒸发,蒸发皿中出现 ,这些能溶于水而不能燃烧的物质是 ,它们和植物的 关系密切。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 和 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 的作用下,可以形成 。腐殖质为土壤动物提供 ,为绿色植物提供 。4、构成土壤的物质有 、 和 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 和 组成,其中 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土壤中的 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 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二、例题讲解例题1、农民常给农作物松土,使农作物的根能从土壤中获得丰富的(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水分 D.无机盐例题2、下列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是( )A. 阴暗、潮湿、寒冷的无氧环境 B. 坚硬、干燥、温暖的无氧环境C. 阴暗、潮湿、温暖的有氧环境 D. 阴暗、干燥、寒冷的有氧环境例题3、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A.提高土壤中的无机盐成分 B.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C.给植物提供食物 D.作为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材料例题4、下列对土壤样本的选取错误的是( )A. 在有花卉、农林作物生长的土壤中选取B. 拔掉所有的植物,选取最好的土壤样本C. 调查结束后,应让土壤恢复原样,以保证花卉、农林作物的正常生长D. 选取时最好不要移动原来的植物例题5、在测定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时,下列测量方法中,测得的体积分数可能偏大的是( )A. 使用较粗土壤颗粒适度加热B. 使用较细土壤颗粒适度加热C. 使用较细土壤颗粒在高温下加热到质量不再减轻D. 使用土壤粉末适度加热到水分完全汽化例题6、某同学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个花盆中放入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细砂石和碎石块,把长势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移栽到盆中。然后将花盆①放在盛满水的水盆中,水面与土面相平。同时每天给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浇相同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浇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实验条件上看,①②有什么不同? 。②③有什么不同? 。②④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结果上看,①②对照说明 ;②③对照说明 ;②④对照说明 。(3)请帮助该同学预测,哪一盆植物生长最好?并说明理由:。三、随堂练习:1、下列不属于土壤生物的是( )A.青蛙 B.蚯蚓 C.小麦 D.细菌2、土壤中没有的物质是( )A.无机盐 B.氧气 C.水 D.臭氧3、在“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应充分干燥 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干燥土壤时,应将土壤放在火上直接灼烧4、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 B.矿物质颗粒占土壤的95%左右C.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D.土壤中的空气是土壤生物所需氧气的来源5、以下属于影响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的是 ( )A.土壤湿度、温度 B.土壤疏松程度 C.光照 D.以上都是6、如下图,下列实验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是( )7、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高分别是10 cm、10 cm、5 cm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需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3)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 。(4)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中的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四、课后巩固:1、下列工具中最适于观察蚯蚓具体形态的是( )A.显微镜 B.望远镜 C.放大镜 D.电子显微镜2、构成土壤的非生命物质的状态有 ( )A. 固态 B. 液态 C. 气态 D. 固体、液态、气态3、土壤中有蚯蚓和其他小动物,它们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物成分增加的原因是( )A.蚯蚓通过呼吸作用排放无机物 B.蚯蚓的排泄物进入土壤C.蚯蚓通过松土把地面的无机物带到土壤中 D.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4、生活中人们也发现烧草坪会有利于以后草的生长,这说明植物的繁衍生长需要( )A.无机盐 B.空气 C.大风 D.水分5、下列关于土壤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图1是加热土壤 B.图2是过滤土壤浸出液 C.图3是称量土壤 D.图4是蒸发土壤浸出液6、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等物质组成。岩石碎屑、粉末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 )A.空气 B.矿物质 C.水 D.腐殖质7、某同学加热过程土壤样品时既无燃烧现象,又发现加热前后质量保持不变,这种土壤可能是( )A. 长期日晒 B. 高温火焰上长期烧烤 C. 恒温箱烘干 D. 三种都有可能8、落叶归根。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会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 )A. 有机物 B. 无机盐 C. 土壤生物 D. 矿物质9、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后带了一块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A.空气体积分数 B. 有机物含量 C. 土壤生物数量 D. 无机盐含量(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10、如图所示,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下白色固体物质。这说明土壤中含有( )A. 水分 B. 有机质 C. 腐殖质 D. 无机盐11、如图为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后,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白色固体物质。对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A. 甲装置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溶液外洒 B. 只用乙装置还可以用来测量土壤有机物的含量C. 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是难溶于水的无机盐 D. 蒸发皿上残留的固体一定含有氮、磷、钾元素12、下列是测量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过程,请按实验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①用等体积的铁块代替土块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注水量为V2②取体积为V的干燥土壤一块放入大烧杯中③根据两次实验注水量计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V1-V2)/V④先后分别用量筒和滴管向烧杯内注水并恰好浸没土块,记录注水量为V113、敌百虫是一种杀虫剂。有资料显示:“少量残留在土壤中的敌百虫,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学为验证此说法,设计了实验,步骤如下:①在农田里取适量的土壤,将其均分为甲、乙两组,将甲组土壤进行灭菌,乙组不灭菌。②配制适宜浓度的敌百虫溶液,等分成两份,并分别与甲、乙两组土壤混合均匀,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且适宜的环境中。③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甲、乙两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并进行比较。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①中对甲、乙两组土壤进行不同的处理,目的是为了 。(2)步骤②将两组土壤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中而不是自然环境中,原因是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敌百虫,则可预测步骤③中甲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____乙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参考答案: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1、土壤 2、动物 细菌 真菌 3、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类生物知识点2、1、空气 、 水 、 无机盐 有机物2、(1)气泡 土壤中有空气 少 多 铁块内部没有空气,而土壤里含有空气 。(2)水珠 (3) 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减少 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有机物在加热的过程中燃烧了(4) 残留物 无机盐 生长发育3、 排泄物 死亡 土壤生物 腐殖质 食物 养分4、 固体 液体 气体 矿物质颗粒 腐殖质 矿物质颗粒 水分 空气二、例题讲解:例题1、B解析:植物呼吸作用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农民经常给农作物松土,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氧气较多,主要是有利于促进植物根的呼吸,其次也有利于根的生长。例题2、C解析:生物生存离不开温度、水分、氧气等条件。所以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是阴暗、潮湿、温暖的有氧环境。例题3、B解析: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做肥料的植物,作物成熟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绿肥植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盐等,从而被其他植物利用。例题4、B解析:A、在有花卉 农林植物生长的土壤里有较多的土壤生物,可选取土壤样本,故A选项正确;B、选取土壤样本不应破坏植被,应尽量保留原来的植物,故B选项错误;C、土壤选样是观察土壤生物的重要一环,在观察前先进行必要的分工,确定观察地点,观察结束后,应让土壤样本恢复原样,以保证花卉、农林作物的正常生长,故C选项正确;D、为观察土壤生物进行土壤选样,最好不要移动原来的植物,在此基础上进行取样观察,故D选项正确。例题5、C解析:使用较细土壤颗粒在高温下加热时,不仅水分蒸发,有机物也会分解,导致质量减少更多,从而使测得的水分体积分数偏大。例题6、(1)土壤中有无空气。土壤中有无足够的水。土壤中有无无机盐。(2)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空气;植物生长需要适量的水分;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3)②生长得最好。因为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和适量的无机盐。解析:②盆有适于植物生长的条件: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因此可预测②盆植株生长最好。①②的变量是空气,通过①②对照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空气;②③的变量是水,通过②③对照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适量的水分;②④的变量是土壤中的无机盐,通过②④对照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三、随堂练习:1、A 2、D 3、D 4、B 5、D 6、C7、(1) 650mL 750mL (2)土壤有空隙 (3)20% (4)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四、课后巩固:1、C 2、D 3、D 4、A 5、D 6、B7、B 8、A 9、A 10、D 11、A12、②④①③13、(1)设置对照组。(2)为了防止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进入土壤,干扰实验。(3)大于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