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教案(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教案(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课题 新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三框《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教学设计 执教者 XXX
解读理念 本框题选自部编版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三框,是第八课的落脚点,总结了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明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其中“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通过分析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激进的观点,明确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向我们介绍外来文化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要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解读学生 学生通过课本第七课、第八课的学习,对外来文化较为熟悉,也清楚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学生对于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认识是零散的,也不够深入。中学生对外来文化的了解较多,且感兴趣,这为理论联系实际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有些学生迷失在外来文化中,对本民族文化不了解或不屑了解;有些学生对外来文化持有偏见,采取防卫的心态,这些都是片面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确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深化学生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引导学生争做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在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解 读 教 材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认同在发展中华文化中,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这两种错误观点。
科学精神 对待外来文化,要立足国情,加强交流借鉴,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公共参与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教学资源 教材资源、网络资源、课堂生成资源。
教学重点 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教学难点 反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两种错误观点;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解 读 方 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分组学习。 教师:精心备课,熟悉教材,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情境教学、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创设情境 启发思维 总议题: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议题一:东西方文化差异 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的图腾、中国人的餐具以筷子和勺子为主,西方人的餐具以叉子为主、中国电影宣扬的是集体主义,西方电影宣扬个人主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一样的风俗习惯。 而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我们知道,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那么在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同学们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外来文化呢? 1.放映几组体现东西方文化对比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并谈谈感悟。 2.利用板书记录同学们回答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学生观看图片,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具有差异,但是各有特色。 学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表达观点。 1.让学生意识到中西方文化是在各自大历史背景下沉淀而成的,各具特色,形成璀璨的世界文化之花。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2.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聆听学生观点,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自学感知 诱导思维 议题二:海纳百川,大道致远 观看视频《复古派在行动》和《北大教授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探究问题: 1.文化复古主义是否可行?为什么? 2.钱先生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播放视频《复古派在行动》和《北大教授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思考问题。 学生思考或者与同桌进行探讨,积极回答问题,表达观点。 1.观看视频,学生能直观地了解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所主张的观点。 2.通过自主思考与同学互助,学生明确了对待外来文化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这两种错误的观点。中国文化发展,既不能固守东方传统文化,也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文化。
活动探究 合作辨思 议题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一千年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兴建,莫高窟、西千佛洞石窟、东千佛洞石窟、榆林窟等石窟群开凿,统称“敦煌石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敦煌文化,“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敦煌文化灿烂的奥秘,就在于其彰显了不同文化的汇聚和交融。 探究与思考: 敦煌文化的成功出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展示一些有关敦煌石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敦煌文化”的文化美,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06,思考:敦煌文化的成功出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时间5分钟,形成统一意见,小组代表发言。 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明白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我国要借鉴一切有益成果,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学以致用 训练反思 议题四: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这个论述基于对文明内在特性及其交流互鉴规律的深入考察,揭示了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阐明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秉持的正确态度和原则。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这个漫长的过程。 探究与思考: 1.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2.你从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在PPT上展示相关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06-107,思考:1.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2.你从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时间8分钟,形成统一意见,小组代表发言。 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知行合一 践行拓思 探究问题: 1.有人认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会因外来元素的嵌入而被抹杀,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并进行课堂小结。 学生思考后举手发言,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让学生明确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板书设计
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近代以来,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错误观点,知道了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知道了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